曹微微
在開展學前教育工作時,思政教育為其重點內容。對于思政教育來說,不可站在狹隘的立場上開展各項實踐教學活動,而是應善于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主動去了解社會,以自身的能力去服務于社會,這樣才更利于凸顯出學生的個人價值,也才能夠滿足相關領域對現階段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對高等專科學校教師而言,務必要努力肩負起這一重任,良好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從而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本文以學前教育專業思政教學實施原則分析為出發點,著重研究學前教育專業思政教學的策略。
其一,思政教學需聯系于心理健康教育。該專業學生普遍認為自身學歷偏低,難以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在此情況下學生就極易產生自卑心理,缺失對未來的信心,受此思想影響,學生在學習方面也是較為消極,針對此教師則應細致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密切關注到學生的思想動態,若在此期間發現學生存在不良心理狀態或者錯誤傾向,那么則應及時找到根源之處來疏導學生。在疏導時,僅僅依靠思政教師個人的力量是難以達到的,因此思政教師還需和心理輔導教師二者之間進行有效配合,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予以學生幫助。這樣則利于強化指導學生的心靈層面,讓學生能夠保持積極向上,努力奮進的心態,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與生活之中,也能夠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始終笑對人生[1]。
其二,思政教學需和職業教育之間相適應。思政理論課為高等職業學校的必修課程,也為學校考核學生具備職業能力及素養程度的重要方式,伴隨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也在飛速發展,相關領域對學前教育專業相關人才的要求也愈發提高,所關注的點也處在變化的狀態中,現階段,學前教育專業不單單應重視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也應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促進學生快速成才。所以在學前教育專業中融入思政教育課程時,教師務必要確保思政教學和職業教育二者之間的相互適應,讓學生能夠站在理性與感性的層面上,去深入理解學前教育的真正價值與意義,使學生能夠明確自身所肩負的責任,進而在日后更好的履行這一責任。
學前教育專業思政教學策略研究,主要內容體現如下:
第一課堂思政教學主要指的是根據教學大綱與教材的主要內容來開展的教學工作,第一課堂思政教學和學前教育專業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利于明確教學主題,踐行學校精神。
具體來說主要包括繪畫,紅色歌曲,戲劇等諸多方面,先說繪畫,繪畫為學生的普遍愛好,進行繪畫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也助于開展美學教育,在學前教育專業中開展思政課程時,在明確主題后,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繪畫創作,也能夠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以自身的想法去構圖,創作繪畫形象,運用諸多色彩,這樣學生所創作出的每幅畫作均具備獨特的特征,學生也不會進行調和,往往遵循本心來大膽運用色彩,如此則非常利于充實學生的思想世界,讓學生的身心能夠獲得良好發展[2]。所以說,在學前教育專業思政教育中,教師則可通過繪畫的形式來指導學生理解思政知識。
再說紅色歌曲,紅色歌曲主要是指在革命戰爭階段所創造出來的戰斗歌曲,和在建國之后反映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社會主義迅速發展的一類歌曲,這些歌曲普遍具備較強的感情基調,也有著十分強烈的節奏感,在傾聽紅色歌曲時,不但利于增強感官體驗,也利于從中吸取到精神層面的養分。因此說,通過傾聽紅色歌曲,利于開展學前教育專業思政教學,其能夠作為宣傳愛國主義精神與革命情懷的最佳載體,同時也利于實施審美教育。
戲劇非常適宜學生去欣賞,也深受學生所喜愛,所呈現的內容也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觀看戲劇的過程中,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生找尋到自身的藝術之路,而且也能夠讓學生在觀看戲劇的過程中,學會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友善待人等。例如,教師可根據思政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戲劇,讓學生能夠通過觀看戲劇去理解思政知識,促進學生快速吸收知識,且這種方式也更能夠受到學生的喜愛。
第二課堂思政教學,主要指的是在第一課堂之外的一些時間內開展和第一課堂存在聯系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在內容層面來分析,其源自學前教育專業素材,但又不限制在素材之中,為一項效果顯著的教學方式[3]。
以校內實踐來說,其主要涵蓋思政影院,思政征文大賽,以及思政講座等諸多形式。思政影院主要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去放映電影,讓學生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能夠深層次的明確一些人生道理,這樣就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且利于發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受益匪淺。
例如,在課堂中教師可為學生放映《放牛班的春天》這一影片,通過放映該影片,不但利于挖掘學生的音樂天賦,也利于開展因材施教的思政教育,使每名學生均能夠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領悟到一些人生道理,明確人生價值。
開展征文大賽則可在每年的“兩會”召開階段進行,讓學生針對兩會的主要內容進行文章創作,并進行評比,這樣不但能夠促進學生關注兩會內容,明晰兩會意義,也能夠作為反應群眾呼聲的重要渠道,使學生也能夠了解到一些民生問題,如此也利于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實現思政教育目標。
開展思政講座對主講人具有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其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也要求其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所以開展思政教育專題講座的過程中,也應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聯系于社會問題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唯有如此,所開展的講座內容才能夠吸引到學生的關注,讓學生明確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感受到我國歷史長河的浩蕩風采,感悟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也能夠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踐行之中[4]。
在開展學前教育專業思政教學時,教師也可借助于微助教,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微助教來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通過手機掃碼來進行簽到,這樣不但能夠節約課堂時間,也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使學生之間能夠通過小組探討與交流的方式,來深層次理解思政知識,也有助于學生持續觀察整個思政學習過程,使學生在課外學習中也能夠主動評價思政學習[5]。
再者,教師也可為學生構建良好的網絡平臺,為學生推送一些相關圖文信息,讓學生能夠通過觀看這些信息,來更為充分的理解思政知識,掌握思政知識,以實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讓學生的思想層面,心理層面均能夠獲得升華,從而推動學生獲得長遠進步及發展。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微助手,了解學生的出勤率,這樣就能夠節約課堂點名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吸納更多的思政知識,并明確在學習與生活中,應以何種道德標準來要求自身。
總而言之,在開展學前教育專業思政教學時,教師應堅持思政教學的實施原則,創新思政教學的方法,來有的放矢的開展思政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強化學生的個人能力,從而推動學生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春妹.課程思政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J].文教資料,2019(12):181-182+152.
[2]陳慧海.思政理論課情境教學法的思考——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83.
[3]吳艷.“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育人元素的挖掘與運用——以《學前教育政策與法規》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19):90-91.
[4]馬莉,丁汝雄.課程思政視域下:對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協同育人的思考[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04):10-12.
[5]張晴晴.思政理論課情境教學法的思考——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0):181-182.
(作者單位: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