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慶宇
摘要:我國是人口大國,理應成為經濟大國;但目前我國的經濟排名與人口排名不相稱,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我國的人口潛力未能完全被轉化為經濟優勢。要想實現這種轉化,關鍵是要把人民組織起來、把人民組織到經濟活動中來。這是因為,人民群眾中除了少數人能夠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外,多數人都需要外力將他們組織起來。失業、半失業人口只有被組織起來,才能成為經濟活動中的活躍因素,而且人民一旦被組織起來將比個體單干更有優勢。要想將人民組織起來參與經濟活動,不僅應發揮私營、外資企業的作用,更應充分發揮人民的自主性、能動性,鼓勵人民自己組織起來辦集體企業;還應充分發揮政府對人民、對經濟建設的組織作用,各級政府應勇于辦國有企業。
關鍵詞:人口? 經濟? 組織? 人力資源? 企業
人的需求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我國是人口大國,理應是需求大國,理應是經濟大國。但目前我國的經濟排名與人口排名不相稱,其重要原因是我國的人口未被充分組織起來、調動起來。形象地說,我國許多人口不是經濟活動中的“活”的因素,而是不發揮作用的“死”的因素;這種狀況需要改變。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要把人民組織起來,一方面要鼓勵人民自己把自己組織起來,鼓勵開辦集體企業;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干事創業敢擔當”的要求,勇于把人民組織起來,勇于創辦國有企業,要敢于成功,要不怕失敗(當然,應盡力避免失敗)。為了證明這一論斷的合理性,本文通過研究失業問題的成因和對策來進行分析。
一、失業問題的成因
一般來說農村地區不存在明顯的失業問題,只存在土地問題。這體現在:一方面,只要耕者有其田,那么農村人口通常就會有生活來源(至少會有飯吃);另一方面,如果農村人口沒有土地,那么就只能租種別人的土地或者出賣勞動力,在此過程中必然會遭受剝削,但是農村人口即便沒有土地且沒有被別人雇傭——這相當于現代意義上的“失業”——但只要有勞動能力,一般不會遭遇饑餓問題,因為農村人口通常可借助自然界中的產物充饑。所以,農村人口不會經常遭遇城市人口的那種一旦失業就會沒有飯吃、生存就會成問題的情況。
盡管農村不存在顯性失業問題,但會存在隱性失業。這體現在: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一部分農村人口在事實上屬于富余人口,他們本可以放棄農業、從事其它工作,但由于就業機會不足,他們不得不繼續滯留在土地上。我國的人多地少狀況特別突出,因此農村的隱性失業問題廣泛存在,應當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尋找就業出路。
只有在出現了城市、出現了脫離了土地因而沒有生產資料的市民之后,才會出現顯性失業問題。當然,如果城市化進程未達到一定的程度,失業問題不會明顯表現出來。失業現象的成因是:通常情況下,城市中的人口會不斷增加,但是城市中的就業機會并不會自動增加。城市中的就業機會往往是由產業提供的,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的多少,一取決于產業的規模,二取決于產業的種類,產業的種類即“業態”的多與少——大到政府機構中的工作機會、小到以擺地攤為生都是“業態”。如果有新產品、新服務形式問世,那么業態就會增多。因此與促進產業規模的擴大、產能的擴張相比,更應該促進的是業態類型的增多。如果不是人有意去發展,產業的規模和種類并不會自動擴張——盡管通常情況下隨著人口的增長產業會緩慢地擴張,但產業的擴張并不一定會為新增人口帶來相應的工作機會。例如一家糧店有10個就業人員、為1000名市民提供糧食,但是如果來買糧食的市民增加到2000人,這個糧店可能并不需要多雇傭人手,因為原來的10個人比以往忙碌一些也可能應付得來。因此在自然狀態下,城市中產業的增速、城市中工作機會的增速往往會落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速,故而城市會出現失業問題。當然,有時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譬如某一無人區發現了金礦,然后吸引了許多人到這里工作,這就相當于產業提供的工作機會多于當地的人口數,從而使發現金礦的地方聚集人口,當地就會出現城市化的過程。
在農村,無業一般也不會遭遇饑餓問題;但在城市,如果不就業就無法購買糧食等基本的生活資料,因此失業主要是與城市相伴而生的現象。失業問題通常在年輕人群中表現得最突出,青年就業難是一種國際普遍存在的現象。例如近些年來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的青年的失業率要比所有勞動者的平均失業率高10%左右[1]。青年就業難之所以是世界普遍現象,是因為既有的就業崗位往往已經有人在做,如果沒有特殊原因這些崗位不會辭去原來的工作人員而轉用新加入勞動力大軍的青年人。也就是說,工作崗位上的人事的自然代謝率通常低于人口增速。當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一些行業適合青年人從業,因此會吸納一定的青年就業,但這種行業畢竟有限。
2017年7月,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微信公眾號刊發文章《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2],文章認為大學生自身的懶惰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但是在社會能夠給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就業崗位是一定的情況下,大學生即便每個人都積極學習,也注定會有一些人找不到工作。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城市新增人口一般會超過城市中的產業的增長速度,而大學把許多農村學子變成了需要在城市中解決就業的人口,這會導致城市能夠提供的崗位數量與城市待就業人口數量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城市新增人口是最容易遭遇失業問題的群體,因此解決失業問題的重點應當放在解決城市新增人口的失業問題上。
二、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
應對失業問題的主要辦法包括:
第一,逆城市化。引導城市人口到農村去,就可以解決失業問題。例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就是這種辦法。這種辦法非常有效,但是要注意到,城市人口到農村去應當有工作可做、應該謀劃并在農村促生新的、能夠吸納人口的產業、產能,不能僅僅是讓城市人口參與到農村既有的業態中去,那相當于從農民的飯碗中分飯吃。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下鄉青年陸續回城,但城市中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少數回城青年自謀職業之外,多數青年仍然在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中實現了就業。這種就業帶有救濟性質,它必定是不符合經濟效率的,因為有關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本身不需要那么多人員,故而要想提高這類企業的效率,重要的辦法就是下崗分流。因此,由于城市中的就業機會有限,下鄉青年在回城后注定會遭遇下崗的命運。
近些年來,我國有人提倡進行新的上山下鄉[3]。對此,應該注意:如果下鄉能夠在農村創造出新的業態,那么就促進了經濟增長,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下鄉僅僅是吃鄉村財政飯,那么就并未對經濟增長作出實質性貢獻。
第二,戰爭。盡管不應當提倡戰爭,但戰爭能夠提供工作機會;也能使人口減少,從而減少需要就業的人口的數量;如果戰爭勝利了、獲得了一定的土地和戰利品,那么待業人口也會有生產、生活資料;戰爭造成的破壞會需要人力進行重建。從本質上說,戰爭創造出了經濟需求,而經濟需求給人提供了工作機會。
第三,對外移民。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國家應當鼓勵本國人口向外移民。選擇對外移民的那些人口,通常可以在外國找到就業崗位,他們移民后,本國的就業壓力會減輕。
第四,減少機械化。人類不應當片面追求不斷提高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化水平,因為機器越多需要的人力就越少。機械化還會導致資本家不需要雇傭工人,從而使資本家越來越富有、失業人員越來越貧困,這就會造成社會矛盾尖銳,影響社會穩定。
第五,增加新的業態和產能。例如某城市有一萬人待就業,該城市開辦一家需要一萬勞動力的工廠。如果采取這種辦法解決失業問題,顯然僅僅依靠市場調節是不夠的。要想增加城市中的業態,多一方想辦法、多一方采取行動就會多一分解決失業問題的機會。政府如果能夠引導工廠的建立或其它業態的出現,就不應該不讓政府發揮作用。如果政府建立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就不應該阻攔這類企業的設立。
就依靠市場解決就業問題這種辦法而言,應當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主動創業的熱情和就業競爭力,因此在很多時候需要他人、需要政府幫助一些人就業或創業,不能僅僅依靠市場解決失業問題。但與此同時,如果政府僅僅是為了幫助城市人口解決就業問題而在不符合經濟效率原則的情況下幫助他們走上就業崗位,就會對經濟效率造成傷害,因此政府不應當在損害經濟效率的情況下大包大攬地幫助無業者就業;相反,有些人必須在生活所迫的情況下才會創業、就業,因此如果維持一定的失業率,這個失業率能夠起到促使失業者自謀職業的作用,從而促進有關人員自主通過創業或就業解決失業問題。因此,為了促進就業,失業率應該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失業率長期過高,顯然這時依靠市場的調節作用來解決就業已經無效了,因此必須通過政府的干預來解決一定的失業問題。
在失業保險的問題上,政府可以為無業人員提供維持生存的補貼,但不能提供維持其足以獲得體面的生存的補貼,因為那樣會打消領取救濟者的就業積極性。
另外,就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來看,青年人相對而言通常是更有就業潛力可挖的,他們的家庭負擔也不重,他們如果進一步深造還能夠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力素質,因此政府的宏觀就業政策不應當向青年傾斜;中年、老年失業者的再就業潛力本就相對較小,而且家庭負擔較重,因此政府的幫扶就業的措施應以中老年人為主要對象。
總之,增加經濟需求、增加城市中的業態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政府應該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創生、建立新的業態,以此為城市新增人口提供工作崗位。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確實難以大規模解決就業問題,政府應當在城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這樣既可以使城市不至于出現由失業現象引起的饑餓現象,也可以促進農產品價格的提高、促進農村的糧食生產。
三、失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從理論上講,失業問題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直接關系,例如如果一個國家主要依靠機械進行生產,那么該國的經濟可以依靠機械發展,而不必依靠勞動力的勞動。但是通常情況下經濟增速較高往往意味著經濟需求較大,因此經濟高速增長時失業率通常會比較低,相反經濟增速較低時則失業率往往會較高。因此也可以說,失業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經濟的健康程度的高低。當然,如前所述,維持一定限度的失業率反而有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
雖然在理論上失業問題的存在不一定影響經濟的全局,然而在現實中失業問題嚴重往往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影響,最嚴重的影響就是過高的失業率會沖擊社會的和諧穩定,進而會破壞經濟發展所需的良好環境,甚至有可能導致戰爭的出現。例如美國特朗普政府為了解決就業問題而發動了對中國的貿易戰,貿易戰會導致兩國關系惡化,進而有可能誘發戰爭。
當前,全世界失業率最高的國家是經濟未實現起飛的發展中國家,例如2017年約旦的失業率為27.85,萊索托27.25,斯威士蘭26.4,納米比亞23.33,馬其頓22.95,圣盧西亞20.98;失業率次高的是部分西方國家,例如希臘的失業率為21.41,西班牙17.35,法國為9.68,芬蘭8.68,比利時7.35,瑞典6.76,加拿大6.43;失業率較低是新興國家,如中國的失業率為4.68,巴基斯坦4.04,韓國3.76,秘魯3.68,印度3.52,馬來西亞3.42[4]。由此可見,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最為健康的地區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特別是整個東亞地區的失業率均較低,可以說東亞經濟在全世界范圍內表現不俗,而當前傳統經濟強國歐美國家的經濟則遇到了瓶頸,健康程度并不理想。
籠統地講,如果政府不干預經濟,通常情況下城市中產業增長的速度(即就業崗位增加的速度)會低于人口的增長速度,因此城市會出現失業問題。在農村中,如果人多地少,即有限的土地不需要所有農村勞動力參與耕作,那么農村勞動力富余的現象也可以被定義為隱性失業現象。解決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是刺激經濟需求、促生新的經濟業態、增加產能。失業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健康程度乃至社會健康程度,但失業與經濟發展之間并不存在必然關聯。
參考文獻:
[1]周弘主編.歐洲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2.
[2]搜狐財經.人民日報痛批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EB/OL].http://www.sohu.com/a/156299643_577388.2018-7-22.
[3]新華網.中國年輕人開始新“上山下鄉”[EB/OL].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5-02/03/c_1114232004.htm.2018-7-22.
[4]世界銀行.全球失業率[EB/OL].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mac/indicator_SL.UEM.TOTL.ZS.shtml.2018-7-22.
(作者為河南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