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宇
摘要:本文概述了在當前形勢下眾籌的發展和監管的現狀。指出了眾籌存在的主要監管問題,并分析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然后從問題的根源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促使眾籌能夠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眾籌? 監管問題? 措施
眾籌作為新興融資模式中成長最為快速的典型代表,它與傳統的融資模式相比較,眾籌的融資模式表現的更為開放。它具有門檻比較低、單筆融資金額較小、投資規模小、項目的多樣化、依靠大眾力量以及規則性強等特點。按照眾籌參與者的融資模式、回饋形式以及投資的目的性等來劃分,眾籌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社會捐贈式眾籌 (social donation crowdfunding)、獎勵式眾籌(reward crowdfunding)、P2P借貸型眾籌 (P2P lending crowdfunding)、股權式眾籌(equity crowdfunding)(見表 1)。
一、眾籌的發展與監管現狀
我國眾籌融資與歐美國家相比起步較晚。我國眾籌融資模式發展到現在已有四種,即社會捐贈模式、獎勵模式、借貸模式以及股權模式。據統計我國到2018年6月底眾籌平臺總共上線過854家。但在這854家中已有603家已下線或轉型,目前還在正常運營的平臺共251家。具體情況如圖 1所示。截止到2018年6月為止在眾籌平臺達到合格的項目共48935個,其中已經取得項目成果的有40274個,這些項目的實際融資額達到137.11億元,與2017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4.46%。
二、眾籌存在的主要監管問題
(一)眾籌項目發起人與投資人監管不到位
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可以作為項目的投資人在眾籌平臺上進行項目的投資,但他們彼此之間很難對于項目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而且眾籌融資資金門檻限制,
投資者也很難全方面的調查與掌握自己投資的項目或企業。眾籌欺詐行為在我國已發生過多次,它不僅嚴重地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還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二)監督機制不健全
美國眾籌平臺都是在證監會的監督下進行運作,只要是跟眾籌平臺相關的內容都需要經過證監會的過問,因此美國的眾籌機構在運行過程中相當規范,極少會出現惡意欺詐事件。2015年8月,互聯網金融的眾籌被正式劃到證監會的創新部監管,但目前仍未出臺相應的股權眾籌監管細則。2019年5月,創新部解散,眾籌是否會再次陷入無人監管的狀態?如果不能為股權眾籌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不但自身難以健康發展,影響正常的金融秩序,增加金融風險,而且也對整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將產生嚴重不利的影響。
(三)政策監管體系不完善
目前政府在監管過程中需要解決兩點問題:一是征信體系建設不完善;二是融資企業財務問題。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健全的征信體系,征信體系查詢的信息僅僅局限于金融范圍內,查詢的內容以信用卡使用情況和個人貸款情況,不能全面及時的反應個人征信情況。二是融資企業的財務問題。地方企業的財務狀況只能夠在當地的工商稅務部門才能查詢到。以上兩點問題說明,目前眾籌融資發展緩慢的原因是由于眾籌融資在監管方面還存在嚴重的紕漏。
(四)信息披露監督機制缺失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明確眾籌的監管主體,項目發起人沒有有效地履行信息披露的義務,平臺也沒有有效地實行信息披露的監管任務,缺乏一定的信息披露監管機制。
(五)法律監管缺失
眾籌融資在我國發展的比較晚,截止到目前有關眾籌融資的法律文件尚未被制定出臺,這使得眾籌融資存在著一定的法律風險,其中最大的風險是容易與非法集資混為一談。
三、眾籌的監管建議
(一)加強眾籌平臺的監管
眾籌平臺的監管應該作為監管的重點。平臺它是發起者與投資者利益傳輸的中心點,同時它也承擔了一部分的監管責任,所以眾籌平臺的監管是主要環節。因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按照嚴格的規定做好項目的審核工作;依照監管機構規定的各項措施進行實施以確保能減少惡意欺詐事件的發生;自覺履行向公眾披露相關信息的責任與義務; 平臺不允許提供投資或者購買的建議; 應確保眾籌中各項上限都能得到相應的控制; 應引入第三方機構去托管所籌集的資金。
(二)構建有效監管體系
首先監管主體需要明確。政府監管部門需要全面性的整理所有互聯網金融機構所涉及的業務,在此基礎上相應機構的性質定位就可以被明確,從而監管主體也可以被明確。
其次,政府監管部門需要明確監管的范圍,不得越界。在當下我們應當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適度地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
最后,還需要行業加強自律。鼓勵行業成立以互聯網金融為主要業態的行業自律組織,制定自律規范,完善信息的披露機制,設立行業內部獎罰機制。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項目發起人的信息披露需要進行強化,其中包括自身的征信情況、項目的整體運作情況、募集資金的預期用途以及使用情況等,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發起人對投資人惡意欺詐事件的發生。
其次,對于項目發起人遞交的身份證明以及其他各類信息眾籌平臺需嚴格審查,對于征信狀況需嚴格核查。眾籌平臺應該建立信用評級的標準根據項目發起人的征信情況、項目完成進度情況等相關記錄,以便為投資者提供有效地參考價值,在一定意義上避免了雙方信息存在差異帶來的風險。
(四)制定科學的監管法律
首先,應該根據現已有的金融監管法規,參考里面較完善的監管準則制定出特有的眾籌融資平臺監管法規。其次,應該遵循適度監管原則,以免由于過度嚴格的監管導致眾籌融資發展的限制。再次,眾籌融資存在各類模式它們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特征與風險點,為了能夠更加全面的監管,則需要制定出針對性的監管制度。最后,由于眾籌融存在問題波及范圍比較廣,比如個人信息安全、網絡安全以及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等,因此需要工信部以及發改委等各大部委一同參與監管,逐步建立與完善眾籌監管的體系,從全方面進行統一監管。
四、結束語
眾籌的監管對于行業本身還是政府部門來說都是一個艱巨的大工程,它需要從全方位進行監管。不單單需要法律層面的解決手段,還需要來自非法律層面的解決手段,但它主要的監管手段還是得依靠法律。因為眾籌主要有項目發起人、眾籌平臺以及項目投資人三個主體構成,因此得圍繞它們進行加強監管。首先得解決平臺自身的監管與自律問題,其次要解決項目發起人與投資者的眾籌行為以及涉及到違法犯罪的問題。除此之外,還需要完善眾籌市場的準入、退出機制以及信息的披露制度。
目前政府監管部門已經對眾籌的政策以及立法層面高度重視,相信在不久以后,在大數據、云技術等互聯網技術支撐的強大背景下,未來對于眾籌的監管將會越來越全面。
參考文獻:
[1]胡美玲.互聯網金融下的眾籌融資問題現狀及對策探討[J].山東工會論壇,2017,23(01):63-66+71.
[2]祁健,戴楊.眾籌融資的發展及監管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8(14):138-139.
[3]趙嘉欣.股權眾籌的監管[J].當代經濟,2018(22):33-35.
(作者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