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
【摘要】目的 觀察經股動脈介入診療外周血管發生并發癥的因素及其有效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本院接診且行經股動脈介入診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回顧性分析所選患者的臨床資料,了解其外周血管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并提出護理對策。結果 本組100例患者在干預后有7例發生了外周血管并發癥,占總比例的7.0%;經調查發現,本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達98.0%(98/100)。結論 在經股動脈介入診療后,患者發生外周血管并發癥的原因有許多,護士需加強對患者進行護理管理的力度,以盡可能的減少其發生外周血管并發癥的風險。
【關鍵詞】股動脈介入診療;護理管理;外周血管并發癥;因素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2
現階段,經股動脈介入診療技術在我國臨床上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且其還具有創傷小以及成功率高等特點,但患者在術后比較容易發生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不僅給患者造成了更大的痛苦,同時還不利于其病情的恢復[1]。為此,筆者將著重分析經股動脈介入診療術后患者發生外周血管并發癥的原因及其有效護理對策,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本院接診且行經股動脈介入診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33~78歲,平均(57.62±10.13)歲,手術時間40~175 min,平均(68.12±7.14)min。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在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情況下開展,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排除標準[2]
(1)肝腎功能異常者。(2)惡性腫瘤者。(3)病歷資料缺失者。(4)凝血功能障礙者。(5)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診療期間患者發生外周血管并發癥的原因及其護理對策如下:(1)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原因:患者年齡比較大,血脂和血液粘稠度異常,以及血液循環功能比較差等,另外,長期臥床休息和壓迫也能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對策:囑患者盡早下床活動,縮短臥床時間,并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制定科學的肢體按摩方案。要求患者多飲水,以有效改善其血液粘稠度。(2)局部血腫,發生原因:穿刺時刺破了動脈后壁;術中多次對鞘管進行更換,使得血管受到了損傷;過度應用抗凝亦或者是抗血小板藥物,使得血管壁不能及時修復,并于最終引起了出血。護理對策:術后,正確對患者進行轉移,避免患者的壓迫部位出現移位的情況;嚴密觀察患者的反應,注意檢查穿刺部位情況,若發現異常,立即處理;將治療期間的一些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比如:下肢制動和穿刺部位避免壓迫等,以盡可能的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按時指導患者完善凝血功能和常規檢查等。(3)腹膜后血腫,發生原因:若穿刺部位比較高,會增加后壁損傷的風險,并由此引起了出血亦或者是血腫,待癥狀加重后,將會引發腹膜后血腫。護理對策:鼓勵患者主訴,盡早協助患者完成腹部超聲和CT等檢查,并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特別需要重視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常規檢查的結果。(4)動靜脈瘺,發生原因:穿刺過程中刺破了患者的動靜脈,并且,患者壓迫止血的力度不夠。護理對策:及時指導患者完善彩色多普勒檢查,若有必要,可對患者施以血管造影檢查;于超聲引導下對患者進行壓迫處理,若保守治療無法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需考慮對患者施以外科亦或者是介入治療。
1.4 觀察指標
統計本組100例患者在護理干預后外周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利用醫院自擬的調查表評估本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分值為0~100分,當中,比較滿意為90分及以上,一般滿意為60~89分,不滿意為60分以下。總滿意度=比較滿意度+一般滿意度。
2 結 果
2.1 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分析
通過護理干預后,本組100例患者中,有2例發生深靜脈血栓,占總比例的2.0%;有3例發生局部血腫,占總比例的3.0%;有1例發生動靜脈瘺,占總比例的1.0%;有1例發生腹膜后血腫,占總比例的1.0%。本組的外周血管并發癥發生率為7.0%(7/100)。
2.2 滿意度的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在100例患者當中,比較滿意者有48例,占總比例的48.0%;一般滿意者有50例,占總比例的50.0%;不滿意者有2例,占總比例的2.0%。本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98.0%(98/100)。
3 討 論
近幾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介入治療技術被更為廣泛的應用在了疾病的診治工作當中,但有報道稱,對于接受經股動脈介入診療的患者來說,其在術后比較容易出現外周血管并發癥,比如:動靜脈瘺、深靜脈血栓和局部血腫等[3],而這些并發癥的發生除了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外,還會對其病情的恢復造成不利影響。為此,臨床有必要針對外周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原因,經綜合分析后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以盡可能的減少患者發生外周血管并發癥的風險,確保患者生命健康[4]。比如:護士需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準確的評估,包括動脈硬化的程度和患者的年齡等,然后再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出個體化的護理方案,以盡可能的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田 靜,韓麗麗.經股動脈介入術后外周血管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策略[J].健康大視野,2018,(23):136.
[2] 劉學鋒,包世成,李卓倫,等.經股動脈介入術后外周血管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4):655-657.
[3] 鄭思煒.經股動脈介入診療外周血管發生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觀察[J].醫學信息,2016,29(14):199-200.
[4] 龍海燕.經股動脈介入診療外周血管發生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122-12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