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鵬

【摘要】目的 研究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急性腸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以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90例急性腸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n=45),兩組患者治療方法分別為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及常規西藥治療,研究兩組患者比較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指標比較,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腸胃炎患者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半夏瀉心湯;急性腸胃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4..01
急性腸胃炎臨床發病率較高,主要癥狀為腹瀉、嘔吐、腹脹等,病因與飲食不潔有關,臨床治療急性腸胃炎主要采用西藥治療[1]。中醫理論認為急性腸胃炎屬腹瀉、霍亂范疇,半夏瀉心湯治療急性腸胃炎臨床效果顯著,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腸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腸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病例單雙號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數量均為4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21~68歲,平均(51.47±9.6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23~67歲,平均(51.58±9.64)歲,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西藥治療,口服雷貝拉唑腸溶膠囊,每日服用1次,每次服用量為20 mg,口服黃連素片,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量為0.1 g。
研究組患者采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具體藥物組方為紅棗5顆、炙甘草6 g、干姜6 g、黃岑9 g、黃連9 g、蒼術12 g、厚樸12 g、廣木香12 g、黨參12 g、姜半夏12 g、車前子15 g、白芍15 g。如患者腹脹嚴重,加入大腹皮12 g、枳殼12 g。如患者惡心嘔吐嚴重,加入竹茹9 g、蘇梗9 g。如患者發熱明顯,加入葛根9 g、柴胡9 g。如患者濕氣嚴重,加入白蔻10 g、藿香10 g。如患者腹部冷痛,加入生姜6 g,將黃連減量。如患者腹痛嚴重,白芍用量增加至30 g,加入延胡10 g、焦檳榔10 g。如患者飲食減少,加入焦山楂15 g、神曲15 g。如患者口渴嚴重,加入天花粉15 g。水煎服用,每日1劑,分2次服用,持續服用3 d為1個療程,服藥過程中每次攝入量適當減少,避免嘔吐。
1.3 評價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包括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為大便癥狀,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為大便及臨床癥狀改善,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顯效和有效為臨床治療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使用%表示,檢驗方法為x2檢驗,數據分析比較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 22.0,P<0.05表明統計學分析具有實際意義。
2 結 果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指標比較,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急性腸胃炎主要發病原因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細菌感染有關,臨床發病率極高。中醫理論認為,急性腸胃炎屬霍亂或泄瀉范疇,發病機理與脾胃升降功能異常有關,濁氣與清氣混淆,引發患者產生相關癥狀[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的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急性腸胃炎主要利用雷貝拉唑腸溶膠囊、黃連素等藥物,臨床效果不顯著。半夏瀉心湯以半夏為君藥,具有降逆止嘔,和胃消痞之功效,干姜具有散寒之功效,黃岑、黃連瀉熱,可有效提高藥物作用效果,不同組方的聯合應用可實現陰陽調和,寒熱互用[3]。組方中利用大棗、黨參等作為佐藥,具有益氣健脾之功效。同時,中醫治療急性腸胃炎結合患者的不同癥狀調整藥物用量,于半夏瀉心湯中加入不同藥材,可提高治療的針對性,臨床效果優于單一西藥治療。
由此可知,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急性腸胃炎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于傳濤.急診內科患者急性腸胃炎的臨床治療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56):65+67.
[2] 譚 強.阿莫西林聯合替硝唑治療急性腸胃炎臨床療效[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34(05):163-164.
[3] 伍樹潛,李妤菲.復方香薷水治療急性腸胃炎的臨床研究[J].現代醫院,2018,18(12):1851-185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