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繼輝


【摘要】目的 研究小承氣湯加減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90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人,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小承氣湯加減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術后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承氣湯加減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臨床療效突出,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小承氣湯;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02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多出現于術后15日內,患者會相應發生腸壁水腫和滲出的狀況,使患者體內水電解質處于失衡狀態,腸道功能不能正常運行,腹腔內還有可能出現感染,極大程度延長了患者治療周期,若是針對早期癥不及時進行處理,極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重癥感染和腸瘺等危及生命安全的重癥。19世紀末,已有研究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為其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在治療上還是要及時處理,避免誘發其他病癥[1]。本次就小承氣湯加減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在病癥臨床治療上提供參照,報告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90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現代醫學標準,已排除其他無關因素影響。研究在充分征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并針對患者身體情況做了相關排除,確保患者能夠參與完成本次研究。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齡23~71歲,平均(52.73±19.57)歲。通過抽簽的方式,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人,對照組有男29例,女16例,年齡23~67歲,平均(49.85±17.69)歲;觀察組有男27例,女18例,年齡25~71歲,平均(53.78±17.24)歲。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療法,以禁食、腸胃減壓及營養維持作為治療基礎。維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為患者補充營養,保障患者每日能量及維生素攝入。利用藥物輔助治療,做到抗炎、護胃,個別作息不正常的患者可適當為其執行輔助操作。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輔以小承氣湯進行治療,藥方如下:
大黃10 g、厚樸10 g、枳殼10 g、大腹皮10 g、黨參15 g。
大黃最后入藥。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各項配伍藥物酌情增減。若是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可在湯劑中加入陳皮、丁香溫中止嘔。若是脾胃虛弱患者,可附加山藥、白術以健脾。藥物直接入水煎服,每日兩次,治療1周后觀察療效。
記錄兩組患者治愈情況和恢復時間,供參考分析。
1.3 療效標準
治療標準根據腸梗阻醫學標準擬定。
痊愈:不適癥狀解除,腸道功能恢復正常,進食后癥狀不復發;
效果顯著:不適癥狀緩解,腸道功能恢復,進食后仍伴有不適感;
有效果:不適癥狀改善,腸道功能逐漸恢復,不能正常進食;
無效果:治療后,癥狀無緩解,甚至出現異常。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代入SPSS 17.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代表兩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1周后,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信息,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比較信息見表1。
分析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以其初次排便時間作為參考數據,觀察組術后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比較信息見表2。
3 討 論
腸梗阻是常見的外科病癥,腸道內出現物體通過障礙就可以稱為腸梗阻,其急性病癥多難診斷,致死率較高。腸梗阻依照病因分三大類,由于腸道內外不同機械因素引起的機械性腸梗阻;由于腸道內肌肉功能失調引發的動力性腸梗阻;由于腸道血管形成血栓引起的血運性腸梗阻[2]。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癥,多發于術后15日內,病人身體情況初步恢復,能夠完成基本飲食。該病癥在腸梗阻臨床數據中占比高達20%,具備了腸梗阻動力性、機械性的特點,并且兩種因素并存,因此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臨床治療,不能籠統的采取常規的治療腸梗阻的方式[3]。
常規的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方式,因循了治療腸梗阻的禁食、腸胃減壓原則,針對患者腸道情況,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維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糾正患者腸道功能,使之恢復正常。但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由內部條件引起,并非細菌感染,要禁止抗生素的應用[4]。中國傳統中醫病癥研究中,并未對該病癥做出分析,根據病理可以歸為腸閉,因此可以在其治療上應用治療腸閉的常用藥——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是中醫藥方中常見方劑,原始配伍藥物為大黃、厚樸、枳實,大黃為瀉下要藥、厚樸下氣除滿、枳實破氣消積,小承氣湯多用于治療大便不通、腹中脹痛,符合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病癥,加入大腹皮、黨參有溫中益氣之效,減少對患者損耗,促進患者氣血恢復,有利于患者健康。有研究數據顯示,小承氣湯對腸道有很多補益作用,能夠提高胃腑張力,改善胃部功能障礙,推動腸道功能運動,抑制體內細菌感染,攻效迅猛而不傷患者身體氣機,疏通患者經絡以達到治療目的[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小承氣湯加減治療法應用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臨床治療上有突出效果,不僅療效顯著,而且治療周期短,對患者身體損傷小,患者接受度高。此外,小承氣湯對患者身體健康有很大幫助,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患者腸道條件,恢復患者身體技能,降低病癥復發的幾率,從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負擔。
綜上所述,小承氣湯加減法在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上有顯著效果,患者接受度高,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陸 路,唐 武,來 偉,等.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15):2511-2513.
[2] 張 洪,梁漢歡,彭可雨,等.腹部X線平片與多層螺旋CT對腸梗阻診斷價值的比較[J].臨床醫學工程,2017,24(11):1499-1500.
[3] 陳 革,李文春.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與治療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8,25(9):1160.
[4] 季 軍,趙 奎,安 軍,等.早期炎性腸梗阻保守治療的臨床觀察[J].當代臨床醫刊,2017,30(3):3136-3136.
[5] 朱霄峰.加味小承氣湯聯合腸梗阻導管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65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7,52(8):601-60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