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今天給大家看看我們村里種的無花果。”7月盛夏,清遠市清遠區石潭鎮聯滘村委會水西村的無花果園里,正是果實成熟的時節。“特別清甜,看到都流口水!”戴著草帽,操著一口廣式普通話,水西村副村長劉逢明在枝椏間穿梭,找尋那些正待成熟的果實,拍攝成短視頻,上傳到快手平臺。
這條不足1分鐘的無花果視頻上傳到快手短視頻平臺后,短短幾天,便收獲了2萬多播放量。與之同步的,還有節節攀升的銷量。
“我們這里好山、好水、種出來的好東西,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今年44歲的劉逢明充滿著干勁。
現在,如果你來到水西村,看到的是一片田園生活的圖景。一排排房屋坐落在連綿的山峰旁,村居道路寬敞整潔,街面上幾乎沒有垃圾。村口不遠處,“水西初心農莊”的招牌醒目,幾乎每隔一段時間,臨近鄉鎮的村官、外地的考察團、有意向合作的商戶、想來鄉村旅游的游客……一波波新鮮面孔到訪水西村。田間地頭,五色水稻、農作物大棚等分門別類,小溪從旁流過,水流清澈地可以直接用來洗手,不時有村民提著農具走在鄉間的道路上,按時投入到各項產業的勞作中。
這在幾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2016年,劉逢明剛回到水西村時,村里的房屋破敗蕭條,田地荒著無人管理,由于缺少工作機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這里。
劉逢明也曾是從鄉村走向城市的一員。2016年以前,他做生意多年,年薪幾十萬,小有積蓄,也早已在清遠市安家。“那時候想著,如果家鄉有工作可做,能生活得好,我們也沒必要出來打拼。”外出打拼多年,劉逢明一直想,等以后有能力了就回來建設家鄉。

劉逢明把水西村的好產品通過短視頻平臺推介到全國各地。
轉變的契機發生在2015年。在清遠市組織的一次考察中,劉逢明來到浙江安吉水口村參觀。“別人的鄉村真的發展的很不一樣,非常舒服。”這次行程給劉逢明帶來很大的震撼,他不禁想到,這個村子有的,水西村也有,為什么不能把水西村建設地更好?
他想從城市回到農村。起初,沒有多少人支持這個想法,“每個人都往城市跑,你回到村里干什么?”妻子最初也并不理解。在水西村,質疑的聲音也如影隨形,村民的不信任、鄉間事務的繁雜一件件困擾著他。
2016年下半年,劉逢明把生意全盤轉讓,回到水西村全心投入鄉村發展。空氣清新,綠意縈繞,瓜果豐盛,水西村的綠水青山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地處粵北山區,水西村距離清遠市城區有68公里的距離。一個擺在他面前的難題是,怎么讓更多的人知道水西村。
短視頻成為了這個推手之一。2018年8月,清遠市首推“鄉村新聞官”制度,通過聘任鄉村新聞官,幫助廣大農村對外推廣宣傳家鄉特色。
劉逢明是清遠首批鄉村新聞官之一,在清遠聯合快手進行的培訓期間,他第一次接觸到短視頻。2018年11月,他拍攝的第一條與玻璃棧道有關的短視頻一經發出,便迅速收獲了100多萬的點擊量。
“當時都傻掉了,覺得很厲害。”巨大的播放量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一個視頻,就有100多萬人能夠看到,說明了短視頻的影響力,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宣傳家鄉,把水西的好東西帶給更多的人。”
說干就干,以“水西初心農莊(明哥)”為名,劉逢明開始嘗試拍攝和制作短視頻。在以前,這是他從未接觸過的領域。如今,劉逢明覺得,依托開放的網絡平臺,屏幕那頭,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可以了解水西村。
鄉村日常工作、水西日常風光……短視頻平臺上,劉逢明拍攝的內容包羅萬象。這幾乎不花費他太多工夫,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他的鏡頭捕捉著水西村一點一滴的變化。村民齊上陣播種五色水稻,紅彤彤的無花果從成熟至收獲,再至晾曬售賣,通過他的短視頻,記錄著水西村的日常。短短一年間,劉逢明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100余個視頻,播放量超過500萬,粉絲數也突破6萬。
屏幕的那一頭,水西村也走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有很多游客看了視頻之后,來我們水西參觀、游玩。”如今,村子里的變化顯而易見。在以前,村民的集體年收入只有5000元,到如今,已經達到50萬元。
“回過頭看,我覺得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的。”返鄉建設,扎根家鄉2年多,劉逢明覺得,現在是最好的時候,“我感覺,可以看到未來。”
“現在,我們的農產品基本不愁賣。”在清遠,有許多村官正和劉逢明一樣,利用網絡平臺推介鄉村,振興鄉村。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黨支部書記陸飛紅便是其中一位。
四面環山,人均耕地面積偏少,僅有一條崎嶇公路與外界相連,山路蜿蜒盤桓數十公里后才能到達村里。作為英德市連江口鎮唯一的省定相對貧困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里的17個村民小組,482戶2225位村民的生活深陷貧困之中。
2005年,19歲的陸飛紅退伍回鄉,面對村子里四處可見的垃圾,留守在村的老弱幼童,他決心改變家鄉落后的面貌。
目前,在陸飛紅的帶領下,經過干部群眾兩年的不懈努力,55戶貧困戶(137人)已全部實現了預脫貧目標。
與傳統的扶貧方式不同,結合耕地少的自然特點,連樟村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發展之路。從村委會的辦公大樓往外走,現在的連樟村正到處處在基礎工程的建設中。
“以前因為田地太少,都是出去打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來村里玩,我們平時就擺攤賣自家種的農特產品,很受歡迎。”今年50歲的黃姨在自家房子的門口曬起了花生,她說,這幾年,眼看著村里修起了路,造起了大棚,自家的泥磚屋也拆了重建,整齊的磚樓崛地而起。
連樟村村委會的對面,幾十畝的蔬菜大棚熱火朝天。在以前,這些農產品如何銷售出去常常是陸飛紅頭疼的問題。
“去年我們大豐收,有五六萬斤紅薯,一時間銷路很發愁。”陸飛紅說,2018年,恰逢他成為清遠“鄉村新聞官”,清遠當地鼓勵他們以短視頻的形式傳播農產品信息。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剛剛豐收的紅薯地前,他開始嘗試拍快手。
只有短短的15秒,但發布之后,一個星期之內就賣出了1.2萬斤紅薯。陸飛紅直言意想不到。“短視頻、電商等新的傳播形式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連樟,把連樟的好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
就像一座與外界連通的橋梁,通過短視頻,陸飛紅帶領著村民們走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大城市生活近10年后,兜兜轉轉又回到農村建設。90后的李靖云做出了和很多年輕人不一樣的選擇。作為連州市豐陽鎮朱崗村村干部、鄉村新聞官,李靖云說,她喜歡這樣的慢生活。
“最開始回到鄉村,更多的是為了不讓我的女兒成為留守兒童。”在廣州求學、工作多年,結婚生子后的她選擇回到鄉村,擔任一名村干部。
起初,李靖云也感到不適應,年輕的她不熟悉村里的情況,有時候,村民有了問題也不愿向她求助。結合自己的年齡優勢,2018年11月起,李靖云開始利用短視頻,記錄鄉村的美食、美景,和她的村官生活。
水稻插秧,農人們全副武裝,彎腰將稻苗一寸寸捆起;竹筍拔節,脆滑爽口引得粉絲連連點贊。在這個名為“古村云菇涼”的短視頻賬號里,朱崗村的日常生活映入眼前。
那時,李靖云正在參加清遠鄉村新聞官選拔賽,有了短視頻助力,她推介的當地土特產豐陽馬蹄贏得了高人氣,最終,她也成為第一個通過選拔賽PK上崗的鄉村新聞官。
漸漸地,短視頻成為這個90后姑娘記錄鄉村的一種方式。“我很喜歡拍一些美食,有我們當地特色的燜牛蹄、炒水蘿、牛肉干等等,我都會拍下來分享給老鐵們。”除了美食,她也不斷嘗試著增添新的視頻內容。農村的日常生活、當地新建起的民宿、某日天邊的圓月,甚至和女兒溫馨的互動,都成為她靈感乍現的時刻。
她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網紅”,一個能把村民們自產的馬蹄、砂糖橘、牛肉干都賣出去的“網紅”,一個吸引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回到朱崗村的“網紅”。
“實現自己的價值,不一定要在大城市。在鄉村,可以實打實地幫村民解決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也有很大的成就感。”李靖云說,她會一直待在農村,讓更多的人能吃到朱崗村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