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麗
(新疆昌吉洲奇臺縣人民醫院,新疆 昌吉 831800)
膽結石是臨床十分常見的膽道疾病之一,目前首選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對患者而言,外科手術屬于極大的應激源,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良情緒,進而影響到配合手術的能力和依從性,增加手術操作和術后并發癥的風險,對術后恢復產生影響。而科學完善的臨床護理服務對改善患者負性心理,提高手術效果和改善預后方面意義顯著[1]。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40例膽結石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40例膽結石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1:1比例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齡介于29-68歲之間,平均48.5歲;病程在1-7個月之間,平均3.5個月;干預組男11例,女9例,患者年齡介于30-69歲之間,平均49.3歲;病程在1-8個月之間,平均3.7個月。統計處理2組基線資料,組間差異均衡(P>0.05),具有對比性。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進行疾病知識的基礎性宣教指導,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照顧好日常生活起居,未對特殊性護理服務給予強調和實施。干預組開展個體化護理:①環境干預: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需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布置病房,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溫馨的病房環境,保證患者的睡眠和休息;②宣教指導:全面評估患者的年齡、病情、文化水平等,對手術時機、方式等進行合理選擇,對膽結石相關知識要點和手術治療的重要作用、安全可行性、必要性等進行強調,并交代圍術期相關注意要點;③心理指導:對患者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況進行評估,耐心傾聽患者主訴,給予其理解和安撫,引導其進行肢體放松、深呼吸等,以減輕煩躁不安、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④飲食指導:叮囑患者術前以營養豐富、易消化的少渣食物為主,提高其對手術的耐受性,為手術順利進行奠定基礎;⑤術中護理干預: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面色、體征變化進行重點觀察,時刻給予其鼓勵和撫慰,保證手術操作技能嫻熟,盡可能減輕患者痛苦,縮短手術時間;⑥術后護理干預:做好手術切口的精心護理,協助患者盡早下床進行活動鍛煉,護患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強化精神支持和理解,確保患者始終保持佳的機體和精神狀態。
護理前后采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患者的心理狀況,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程度越嚴重[2];采用消化系統疾病生活質量評分表(GIQLI)評定患者生活質量,主要分為4個方面,即自覺癥狀、軀體生理功能狀態、社會活動狀態、心理情緒狀態,得分與生活質量之間成正比[3]。
利用SPSS22.0統計分析得到的全部數據,心理狀態、生活質量評分使用(±s)予以表示,對比行t檢驗,若P<0.05,則證明組間差異顯著。
對照組護理前后HAMD評分分別為(14.4±2.1)分、(1 3.3±0.7)分;干預組分別為(1 4.3±2.2)分、(6.6±0.3)分,經比較,2組護理前HAMD評分無統計學差異(t=0.1470,P=0.8839),干預組護理后低于對照組(t=39.3437,P=0.0000)。
對照組:自覺癥狀(61.6±2.7)分,社會活動狀態(11.5±0.7)分,軀體生理功能(20.6±1.0)分,心理情緒狀態(17.2±1.1)分;干預組:自覺癥狀(68.3±3.9)分,社會活動狀態(17.2±0.4)分,軀體生理功能(25.8±1.7)分,心理情緒狀態(21.9±1.5)分;干預組護理后的自覺癥狀、軀體生理功能狀態、社會活動狀態、心理情緒狀態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t=6.3168、31.6179、11.7908、11.2999,P均為0.0000)。
膽結石主要是因為膽汁中一些成分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發生改變,析出并逐漸在膽囊內凝結成結石,膽結石手術對該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因為大多數患者對自身疾病、膽結石手術相關知識等比較缺乏,加之對醫院環境、醫護人員的恐懼感等,易出現不良情緒,引起生理應激,降低手術治療依從性,所以必須在圍術期做好相應的護理干預[4]。
個性化護理以患者的不同個體差異為依據,制定具有個性化特點的服務措施,以幫助患者盡快消除不良情緒,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況,以更好的配合完成手術。其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充分尊重了患者的生命和隱私,也體現了臨床護理的科學化和人性化,從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保證手術治療效果[5]。
本次研究結果發現,干預組護理后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但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個體化護理對改善膽結石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