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美群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西 貴港 537100)
留置尿管是臨床外科常用手段,臨床中危重癥患者因疾病因素,導致排尿功能紊亂或需監測尿量而留置導尿管。留置導尿管是臨床治療必要手段之一,但期間不良反應、尿路感染并發癥等,不僅對患者舒適度造成影響,且不利于手術治療[1]。因此,臨床中留置尿管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舒適度、減少并發癥、預防感染等至關重要。本研究,篩選我院155例留置尿管患者,觀察對會陰用0.125%碘伏溶液沖洗的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科2018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留置尿管患者155例作為觀察組,同時篩選2018年1月~5月收治留置尿管患者155例作對照組。兩組入選患者均未發生尿路感染、留置尿管時間>3d;觀察組中,男85例、女70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61.71±3.28)歲;對照組中,男89例、女66例,年齡43~80歲,平均年齡(62.14±3.30)歲。兩組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接受相同留置導管護理干預基礎上,觀察組采用0.125%碘伏液沖洗會陰,首選將0.5%碘伏溶液20ml與500ml溫水混合,配置成0.125%碘伏液,盛于小水壺中,雙人操作,一人持小水壺沖水,一人持病人自備的濕紙巾,病人臀下鋪護理墊,女性患者由陰阜開始,全面沖洗大陰唇、小陰唇、尿道口、腹股溝、肛周等,后用干紙巾擦干會陰部,更換臀下護理墊;男性患者,由陰阜開始,全面沖洗尿道口、陰莖、陰囊、腹股溝、肛周等;每天沖洗2次,常規每周更換1次尿袋,每月更換一次導尿管。對照組患者使用溫水沖洗會陰,沖洗方法與觀察組相同。叮囑兩組患者每天多飲水,均未行膀胱灌洗,相關護理工作均由專業護士操作。
分別于實施護理干預后7d、14d收集患者中段尿液標本,進行細菌培養,檢驗患者中斷尿液陽性情況,判斷其是否出現尿路感染。護理干預后,使用自制舒適度評估調查問卷,對患者護理舒適度綜合評估:護理不舒適:進行留置尿管護理時,患者難以忍受、疼痛程度重或刺激較大;一般:護理操作中,存在一定不適感或疼痛感,但患者可耐受;舒適:護理操作期間,患者未感覺到尿道口不適或疼痛。
采用SPSS 19.0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統計數據分析,觀察組1 55例患者中,舒適104(67.10%)、一般49(31.61%)、不舒適2(1.29%),對照組155例患者中,舒適100(64.52%)、一般47(30.32%)、不舒適8(5.16%);兩組各指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x2值分別為0.147、0.038、2.399,P>0.05)。
護理后兩組感染檢出率對比,觀察組155例護理后,1例發生尿路感染,發生率0.65%;對照組155例患者,其中10例發生尿路感染,發生率6.45%;兩組患者對比,統計學有意義(x2值分別為4.912,P<0.05)。
尿路感染是臨床留置尿管患者常見并發癥,且感染發生率隨著尿管留置時間延長而增加,其感染致病菌多以自身正常菌種為主,其中革蘭陰性腸道桿菌感染較多。
一般情況而言,正常患者醫院尿路感染發生率相對較低,但留置尿管患者多為重癥患者,其自身機體抵抗力較差,感染發生風險較高,同時導尿管留置屬于侵入性操作,破壞機體自身保護屏障,損傷尿道黏膜,增加尿路感染發生風險;此外長時間留置導尿管,反復開放泌尿系統,極大增加細菌直接進入泌尿系統風險,增加感染發生率[2]。
臨床中會陰沖洗是留置尿管護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以減少會陰細菌數量、預防尿路感染發生。目前,臨床中會陰沖洗夜主要選擇溫水、碘伏為主;針對未發生尿路感染患者,溫水沖洗不僅有助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同時溫水與皮膚溫差不大,且無藥物刺激效果,對會陰皮膚組織刺激性低,患者護理舒適度良好,且清潔會陰的效果與消毒液基本一致[3]。但對于碘伏沖洗液的使用,臨床存在一定爭議;以往臨床多使用0.3%濃度碘伏液沖洗,碘伏具有較強的消毒、抗微生物的作用,針對發生尿路感染患者進行沖洗,可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但針對未發生尿路感染患者,因藥物濃度過高,可能破壞患者自身黏膜保護能力[4-5]。鑒于此,本文研究,將0.5%碘伏稀釋至0.125%濃度,與溫水沖洗做對照試驗。研究顯示,兩組護理舒適度對比(P>0.05),而觀察組護理后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經分析,與以往0.3%濃度碘伏溶液相比,本研究將其大量稀釋為0.125%濃度,極大減少沖洗液中藥物含量,提高患者舒適度,且避免對機體自身黏膜免疫功能的破壞,同時提高沖洗液細菌預防功能,改善會陰沖洗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對留置尿管患者使用0.125%碘伏液沖洗,不僅可保證患者護理舒適度,且可減少尿路感染發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