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麗
(漳州市第909醫院婦產科,福建 漳州 363000)
不孕癥是婦產科常見疾病,是指一年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且性生活正常下未能妊娠成功[1]。不孕分為繼發性不孕、繼發性不孕,主要由排卵異常、輸卵管異常等因素導致。近幾年不孕癥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備受臨床的關注。早期予以診斷,并積極的治療至關重要。宮腔鏡是臨床不孕癥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為探究在不孕患者中宮腔鏡診斷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對48例不孕癥患者資料分析,現對結果報道如下。
對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8例不孕癥患者資料分析,患者年齡范圍24~46歲,平均年齡(34.6±2.2)歲,不孕時間(2~14)年,平均時間(6.8±1.6)年,其中原發性不孕患者30例,繼發性不孕患者18例,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配合研究開展。
患者月經結束后3~7d對患者采取宮腔鏡檢查,并常規分析患者的血常規、白帶常規、心電圖等,在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2~3d告知患者不可有性生活。指導患者取截石位,常規消毒后應用利多卡因進行麻醉,并對外陰、陰道進行常規消毒,將宮頸完全暴露后,用宮頸鉗對宮頸進行擴張,將宮腔鏡置入宮腔,待完全充盈后,轉動鏡體。觀察患者的宮底部、宮腔壁,觀察其宮腔形態,并判斷是否存在占位性病變。對于子宮內膜出現增殖的患者或者存在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可以進行診斷性刮宮(或應用定位活檢),觀察患者子宮角、輸卵管開口情況,并應用宮腔鏡對膜性粘連患者進行分離,最后對宮頸管、宮頸內口進行檢查。
對患者宮腔病變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探究宮腔鏡檢查在不孕患者的應用效果。患者的宮腔病變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紀要》中的具體標準進行判斷。
48例患者經過宮腔鏡檢查,有33例發生宮腔鏡病變,占比例為68.75%,其中宮腔粘連患者19例,占比例為57.58%,子宮內膜息肉患者8例,占比例為24.24%,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6例,占比例為18.18%。
生率越來越高,如何早期診斷,并積極治療醫學界備受關注的話題。誘發不孕癥發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內外生殖器官病變、內分泌疾病等,其中內外生殖器管病變是導致不孕癥發生的主要因素。臨床診斷不孕癥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包括B超、子宮輸卵管造影等,其中B超憑借無創性、檢出率高等特點在臨床中應用廣泛,但B超診斷不能完全對宮腔環境予以了解,臨床誤診率高,容易造成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機。隨著光學、電子技術的發展,宮腔鏡作為重要的診斷方式,是目前唯一可以直視狀態下對子宮內膜病理改變進行檢查的手段,在臨床疾病的診斷中取得顯著的診斷效果,具有直觀性、檢出率高的優勢,已經成為宮內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對于宮腔鏡檢查,可以直觀的觀察宮頸口、宮腔形態、輸卵管開口等情況,能及時發現對生殖有影響的宮腔因素,進一部明確宮腔內的病變性質、部位等。應用宮腔鏡檢查,其優越性體現在:第一,具有安全性好、直觀的特點;第二,患者接受程度高;第三,能明確引起宮腔不孕的具體原因,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宮腔鏡檢查的局限性在于:首先,僅僅能對子宮腔內的表面進行觀察,不能對宮腔壁、盆腔予以掌握與了解;其次,宮腔鏡檢查需要與病理檢查結合,再能保證診斷更完善;最后,宮頸鏡檢查對操作者要求高,如果操作這不能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則容易誘發子宮穿孔、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影響患者的安全性。對本次研究結果分析,48例患者經過宮腔鏡檢查,宮腔鏡病變占比例為68.75%,以子宮腔粘連為主要,占比為57.58%,其次為子宮內膜息肉,占比為24.24%,子宮黏膜下肌瘤最低,占比為18.18%,由此可見,子宮粘連是導致不孕發生的重要因素,需要予以額外的關注,此外,針對膜性年齡患者,可以應用宮腔鏡進行粘連分離手術,診治融入一體,操作簡單,效果突出,患者接受程度高。
綜上所述,在不孕這患者中應用宮腔鏡檢查,診斷效果好,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