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殿,王躍琴,應杰萍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二科,江蘇 鹽城 224006)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普外科較大的手術之一,切除范圍大,吻合口較多,消化道重建后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高[1]。目前,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營養支持方式較多,包括術前術后的營養支持,腸內腸外營養支持,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序貫腸內營養支持,但是缺乏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的管理流程和系統的管理辦法,本研究旨在建立適用于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的營養管理模式,從而達到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滿意度,提升患者滿意度等目的。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入住肝膽外科擬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周歲,<70周歲患者;②因疾病原因需要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③術前腸功能正常;④合并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肺部慢性疾患)≤2個,無意識認知障礙;⑤愿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選擇2017年5月~2018年1月之間收治的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8年2月~2018年10月之間收治的3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對照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43~69周歲,平均年齡(54.7±14.6)周歲,其中膽管癌11例,十二指腸癌8例,胰頭癌11例;實驗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齡40~68周歲,平均年齡(52.7±13.7)周歲,其中膽管癌9例,十二指腸癌10例,胰頭癌1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因、入院時營養狀況(身高、體重、BMI、NRS-2002評分、人體成分分析結果)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營養管理模式
即醫生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況和實驗室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補充營養,護士根據護理常規對患者進行飲食和運動宣教,營養師根據醫生的飲食醫囑搭配飲食。
1.2.2 實驗組采用聯合營養管理模式
首先成立營養管理團隊,由護士長、臨床醫師、營養師、臨床營養支持專科護士、責任護士組成;制訂營養支持的各種制度和流程;組織營養支持相關知識培訓;制訂質量控制標準,定期檢查。然后由營養管理團隊從患者入院時對患者按照營養支持流程進行營養篩查和營養評定,根據患者的情況、間接能量測定、人體成分分析結果制定個性化的營養支持方案;護士按照標準化的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規范對患者進行護理,并注意監測患者的各項營養指標、電解質、血糖等情況,對營養支持過程中的并發癥做好積極預防,及時發現和處理;做好個性化的運動指導;定期進行質量控制,保證流程制度的規范執行和病人的安全。
1.2.3 評價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滿意度比較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胰瘺、膽瘺、切口感染、下肢靜脈血栓、肺部感染)。
1.2.4 統計學方法
資料雙人核查后錄入數據庫,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非參數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不同的營養管理模式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以后,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平均為(12.48±2.36)天,住院費用平均為(3.68±0.59)萬元,護理滿意度為99.6%±1.46%。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平均為(16.56±3.28)天,住院費用平均為(4.16±0.96)萬元,護理滿意度為90.5%±2.17%。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采用不同的營養管理模式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以后,觀察組患者未出現肺部感染以及深靜脈血栓,膽瘺、胰瘺以及出血各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0%(3/30);對照組2例出現肺部感染,3例出現深靜脈血栓,2例出現膽瘺,4例出現胰瘺,1例出現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40.0%(12/3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治療胰頭及壺腹部良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術后易并發出血、胰瘺、膽瘺、胃排空障礙等。近年來,由于手術技術及理念不斷更新,手術入路、切除重建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病死率降低至5%,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達20%~60%[2]。楊潔等認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并發癥發生危險因素包括非技術因素(年齡、營養狀況、總膽紅素水平)和技術因素(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等)[2]。因此做好胰十二指腸切除圍手術期營養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聯合營養管理以病人為中心,通過建立相應制度和流程,對患者實施營養風險篩查、評估、營養治療和評價,在肺結核患者中的應用,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3]。本文中,通過聯合營養管理模式,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了患者的住院總費用,同時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后期我們將這一模式運用推廣至科室其他疾病的圍手術期營養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