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神經外科,廣東 廣州 510000)
化學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是顱腦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保障順利完成化療的前提是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1]。完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是一種全植入的,埋置于人體的閉合系統,可作為患者輸液的永久性通道。相比經外周靜脈植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它留置時間更長,感染率低,導管相關并發癥少,舒適度高,減少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2]。但在臨床應用中存在堵管,血栓,導管斷裂,相關性感染等并發癥。本科室于1月28日發生1例靜脈輸液港導管斷裂病例,現報告如下。
病人,女,26歲,2018年9月診斷為小腦占位,9月6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全麻行小腦上蚓部腫瘤切除術,術后病理結果示:髓母細胞瘤,WHO Ⅳ級,顱腦惡性腫瘤之一。術后恢復良好,12月15日在我院行第一次化療,方案為CTX+VCR+CBP(長春新堿、環磷酰胺、卡鉑)。由于此類化療藥物對外周血管的強刺激性,患者12月14日局麻下靜脈輸液港置入術,術后行靜脈插管顯示導管末端位于脊柱右側約T7水平,估計導管末端位于上腔靜脈下段內。患者于2019年1月28日行第二次同樣方案化療。在進行輸液港蝶形彎針插入時未抽到回血,予拔除針頭,消毒并重新插入蝶形彎針,無回血,生理鹽水推注通暢,推注時發現靜脈輸液港底座上,右鎖骨下出現約3.0cm×3.0cm左右皮膚隆起伴疼痛,立即停止推注,夾閉靜脈港,予拔除針頭。囑患者臥床勿動,安慰患者及家屬。通知主管醫生、護士長、科主任。在醫生的陪同下立即行靜脈插管照片,結果顯示:輸液港導管從基座脫落,末端位于左第11肋骨頭水平,估計位于右心室內。緊急聯系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微創介入科后,胸片顯示胸部導管影,上端位于胸3/4椎間隙水平右側,下端預計位于右心室。1月29日患者在全麻下行血腔內異物取出術。次日患者在我院局部麻醉下取出輸液港底座及連接導管,以及重新置入輸液港。
立即停止推注,夾閉靜脈港,予拔除針頭。觀察患者有無胸悶、心慌,囑患者臥床休息,安慰患者及家屬。通知主管醫生、護士長、科主任及輸液港置港術醫生,立即行靜脈插管照片,緊急聯系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微創介入科行血腔內異物取出術,取出輸液港底座并重新置入輸液港。
患者髓母細胞瘤,WHO Ⅳ級。心理負擔重、經濟壓力和再次手術等各種因素導致本人及家屬對輸液港出現的并發癥感到焦慮,以及輸液港化療療程如何繼續等問題存在疑慮。綜合以上多種問題,責任護士、主管醫生、護士長共同與患者及家屬進行真誠溝通,分析港座與導管脫落可能的原因,做好解釋安撫工作。與靜脈輸液港手術醫生溝通后,分析原因得出結論是導管自身材質問題后,緊急與靜脈輸液港廠家聯系,免費重新置入輸液港,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當班責任護士填寫護理不良事件上報表,上報護理部。
通過本案例分析,得出患者在輸液港置入一個月左右發生導管斷裂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首先導管自身材質、批次、質量等原因。其次也不排除可能在手術過程中術者因為手法不當導致導管造成損傷,在使用過程中易于發生折斷。最后患者出院肩部活動不當,也是導致導管斷裂的原因之一。
靜脈輸液港是顱腦腫瘤患者靜脈輸液的永久性綠色通道[3]。在靜脈輸液港患者中導管斷裂較為少見,據文獻報告,輸液港植入術后出現導管斷裂的發生率為0.1~2.1%[4]。由于導管斷裂可以無癥狀,也可能導致心率失常,甚至突然死亡[5],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要規范操作,減少因操作不當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
首先護理人員使用靜脈輸液港時,要選擇合適型號的蝶形彎針,以注射座預穿刺點為中心,酒精、碘伏以螺旋式由內向外消毒皮膚,直徑大于10cm×12cm,重復以上步驟三次,嚴格無菌操作,用觸診的方式定位穿刺隔-用左手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形成三角形,將輸液港固定,確定這三指的中點,然后將蝶形彎針緩慢的從中點插入穿刺隔,直達儲液槽的底部,回抽血確認無誤后再連接輸液器或注射藥物。其次每次輸液前觀察穿刺點有無紅腫,并詢問患者有無不適主訴,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一周更換一次正壓接頭、蝶形彎針及透明敷料。第三做好患者在院及出院期間健康宣教,責任護士詳細講解植入輸液港后對一般的日常生活、工作均不受影響,但要避免上肢做劇烈外展動作及打籃球、引體向上、托舉啞鈴等持重鍛煉[6],囑患者及家屬有疑問可致電科室,責任護士做好電話隨訪。最后加強臨床護士對此類并發癥判斷和學習處理方式,如本案例發生后,護士長及護理組長組織全科護士學習及分析,吸取經驗教訓,對此類并發癥提高警惕,加強患者宣教,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確保輸液港的
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