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坤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信息中心,江西 南昌330044)
2017 年,AlphaGo 橫掃人類圍棋高手,將人類對智能機器人的好奇與擔心推向了高潮。隨著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其技能不斷完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各國開始思考智能機器人的主體性變化。智能機器人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已成為人類進步的必然趨勢,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其主體性又將發生什么變化?這些問題都是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創新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智能機器人不僅是作為替代人類勞動的機器,更已成為促進人類反思自我、促進人類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相關領域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其一,智能機器人促進人類深化自我認知。智能機器人的運動系統、語言系統都是仿造人的生物技能創造的,智能機器人技術的創新需要人類深入了解自身的思想、語言、行為,并從人類自身的生理機能中找到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的突破口。智能機器人技術的創新也會進一步促進人類反思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思考人類的主體性和發展性。
其二,智能機器人有助于提升人的治理與生理能力。智能機器人的誕生極大提升了人類體力勞動效率,同時,智能機器人借助計算機的數據統計、分析技術,為人類社會活動中的決策制定、生產實踐等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現代智能機器人可以幫助殘疾人掃地、開關門等等,智能機器人的輔助幫助殘疾人更好的獨立生活、探索世界。
其三,智能機器人技術推動相關產業發展。一方面,智能機器人的誕生釋放了部分人類社會勞動力,使更多人力能參與現代生產技術創新,例如:快遞行業使用智能機器人進行快件分揀,極大提升了物流運輸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智能機器人也已廣泛深入到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與制造業生產、餐飲與旅游服務等等行業,各類型產業正向智能化生產轉型。
智能機器人為人類社會進步帶來了巨大影響,但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激烈的社會討論。
其一,智能機器人加劇了世界末日論帶來的社會恐慌。一方面,隨著智能機器人應用的不斷推廣,社會生產效率極大提升,人類勞動力也得以解放,但機器人的高效率生產也是人類擔心人力終將被智能機器人淘汰;另一方面,隨著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機器人開始更像人,但其機械性能、創新創造效率等開始趕超人類,尤其是當AlphaGo三次戰勝人類圍棋高手的時候,人類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恐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二,智能機器人引發了人類對人與世間萬物的認知困惑。智能機器人不僅具備機器的屬性,也具備了部分人的屬性。但智能機器人并不是真實的人,它們在為人類社會提供幫助的時候,也寄托了人類情感。智能機器人所具備的人與物的雙重屬性打破了人類對單一的人和物的固有認知模式,并由此引發了人類對人與世間萬物的認知困惑。
人是智能機器人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受益者,人的發展決定了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智能機器人的使用和技術創新還需加強人文教育力度。
其一,橫向加強人文教育。橫向指通過協調各學科、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使科技與人文內涵在智能機器人的應用中融合發展,讓使用智能機器人的人成為全面、協調發展的人。一方面,提高智能機器人設計者的人文素養。設計者的人文素養會影響產品的功能與技術創新方向,并直接影響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從文學、哲學、科學、藝術等方面,綜合提高智能機器人設計者的人文素養,也有助于設計者拓展設計思路,使人與科技、文化,協同發展,讓科學技術更具人文魅力另一方面,提高智能機器人使用者的人文素養。智能機器人也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在合理途徑能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和,但若用在不合理途徑,則可能對人類帶來難以預料的傷害,智能機器人使用者的人文素養直接影響其對人類的作用。其二,縱向強化人文教育。縱向指從文化層面,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與情懷,是現代文明與技術創新的源泉;而現代人工智能技術也為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提供了技術與平臺支持。
隨著導航機器人、掃地機器人、服務員機器人、軍事機器人的誕生,各類型機器人的分工逐漸細化、人工智能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機器人并不是人,并不具備完全獨立的主體性,因此,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創新必須契合人類社會發展需求,不可過度開發、隨意使用。為了保障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使用,還需健全相應的社會道德體系約束。
倫理道德誕生于人類社會生活與經濟結構,智能機器人的使用也需社會道德體系的約束,例如:航拍機器人用于合法拍攝時道德允許的積極功能;但若航拍機器人拍攝的照片侵犯了個體或國家利益,則屬于消極功能。智能化機器人的研發和使用,應符合社會倫理,體現其積極功能。因此智能機器人使用中的社會道德倫理應體現以下原則:
其一,利他原則。智能機器人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對人類的積極作用,并促進人類體現其個人最大價值。機器人設計應以完成人類設定任務為首要目的,且不能產生機器人維護自身的現象。機器人在完成任務遇到困難時,也應由人類對其進行調整,若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能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主動排除不利因素,找到最佳解決辦法,那么有一天,人類終將逝去對智能機器人的控制。其二,謙遜原則。機器人的價值體現應以尊重、保護人類的利益和價值為前提,機器人的價值體現不能凌駕于人類之上,機器人的使用和發展必須有人來掌握。做到以上原則本質上還是需要人類自身在研發和使用智能機器人的時候,守住道德與人倫底線。
道德約束力來自于人的內心,其并不具備強制效力。規范智能機器人的使用還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其一,從智能機器人設計、使用、發展層面來說:機器人設計、生產、檢修等都必須符合社會生產需求,不得存在潛在危害人類社會安全的可能。我們應盡快完善智能機器人研發、使用和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參與只能機器人工作的人,從源頭實現智能機器人的規范使用。一方面,智能機器人設計者應嚴格按照法律規范與社會使用需求進行產品設計,不得私自在機器人內部設置危害人類社會安全、侵犯用戶隱私的應用程序。另一方面,智能機器人的使用者也應按照設計使用,不得將智能機器人用于危害公共安全的非正常途徑。違反者將受到相關法律嚴懲。
其二,從智能機器人本身層面來看:人類應保持對智能機器人的控制權。由于智能機器人不具備獨立主體性,當智能機器人出現不可控預警時,及時對其實施“恢復出廠設計”的處理,從技術層面,控制智能機器人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