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林美卿
[內容提要]農業是人們生存的根本,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車間,要想保障人們的健康發展,必須抓好農業基礎。農業生態問題是我國“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農業的健康發展關乎人民的生命安全,制約了人們生活的高質量發展。我國農業面臨的生態問題主要有化學農藥的嚴重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資源短缺和城鎮垃圾的污染。通過對我國農業所存在的生態問題進行深度的剖析,分別從思想、制度、生產方式、異化的農業等方面找到了其問題形成的原因,根據我國農業生態問題形成的原因,分別從思想意識、道德、倫理、價值、制度以及生產行為方式等方面探索出了農業生態問題的對策。
農業是農村、農民的根本,農業的健康發展關乎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日趨緊張的人地關系和嚴重的農業生態問題已經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生態環境問題使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化肥、地膜、農藥的大量使用已使農業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農產品質量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們生命健康的最關鍵因素。各種疾病的產生已經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敲響了警鐘,長期以來,農業已被科學、技術、資本等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忽略了農業發展的生態維度,從我國農業面臨的生態問題出發,找到思想、制度、生產方式、異化的農業,是我國農業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探索出農業發展的生態維度,到底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某一環節出現了問題還是科學、技術、資本的使然,在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中,該如何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土地的和諧?堅持適度原則,保持土地的健康,充分利用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以及科學理念的結合,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回歸最純真的人與自然關系當中,建設農業發展的生態維度,才能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才能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帶來希望,才能為鄉村的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下,農業生態環境危機已成為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農業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已經給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據統計,全國農村每年大約會造成3億噸的生活垃圾,有接近95%的鄉鎮村社污水都來自于隨意排放方式,每年大約有6000多萬噸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導致河流、水塘、地下水遭到嚴重污染。生活用水水質的急劇下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土地的不合理開發、過度放牧、亂砍亂伐等不僅造成耕地資源的浪費,而且還引發耕地荒漠化,最終導致土地流失、土壤污染,土地難以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影響人們的健康與安全。大量噴灑農藥、農藥垃圾亂扔、農藥殘留、大量使用地膜、過度機械化耕作等造成農業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危機,食品安全沒有保障,食品的第一生產車間危機四伏,自然不再是自然,農業不再是農業,人也失去了人性,自然、農業、人都已失去人類最本真的一面,產生了異化,鄉村也不再是我們印象中的牧歌田園。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人類不科學的生產方式和不文明的農事活動造成的,歸根結底來自于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及農業道德倫理觀念的喪失。
我國農業生態問題的主要來源。我國農業生態環境面臨巨大的危機,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方式的來源多種多樣,但是主要集中于幾個方面: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資源缺乏、外部環境惡劣等問題。
1.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是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在面臨的生態難題。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尤其是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趕不上生態治理的速度,原有的生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而且呈不斷擴大趨勢,危害也在不斷加劇,并呈現出區域性破壞、結構性解體和功能性紊亂的發展態勢。同時,許多地區還存在著生態環境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霧霾天氣多發并在多個地區和城市蔓延、河道水體黑臭嚴重影響農業用水、垃圾遍地導致農業土壤表面受到污染、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突出,污染治理任重道遠。環境污染已成為人類的健康殺手,尤其是農業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最關鍵因素之一。據估計,每年由于生態環境污染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占世界死亡人數的40%,90%以上的癌癥患者都是因為生態環境污染造成的。因此,環境污染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與生活。
2.生物多樣性減少。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動物和野生動物物種均占世界的10%左右,其中包括大約200個特有屬種,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存環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于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中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于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正式列入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種。生物多樣性保護關系到中國的生存與發展。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低的國家,而且絕大部分人口在農村的農業大國,對生物多樣性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富集和積累作用,使食物鏈后端的生物難以存活或繁育。環境污染引起物種多樣性降低的機理一般為: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礙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使生物喪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由于農藥的大量使用,在殺滅對農作物有害昆蟲的同時,也殺滅了一些對農作物有益的昆蟲;污染引起生境的改變,使生物喪失了生存的環境。
3.水土資源缺乏。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570座城市,有364座城市缺水,50座城市嚴重缺水,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污染嚴重。中國水資源總量豐富,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口多,人均水資源量 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的1/4。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東南多,西北少,加劇了北方地區的缺水狀況。我國水資源季節分配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加劇了冬春季節和降水少年份的缺水狀況。有些地區雖然降水多,但是地表水缺乏,比如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區,由于滲漏嚴重,地表也缺水。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用水量增加。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區已出現重度缺水。我國水資源在利用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浪費和污染現象,導致近些年來缺水狀況更加明顯。農業污染一直是地表水體污染的主要源頭。農業的污染主要為農業廢棄物,主要包括廢舊農用化學品包裝、農作物秸稈、水產養殖業及禽畜養殖業等物質,這些廢棄物隨意排放、棄置以及燃燒都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
4.外部環境惡劣。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業生態的持續健康發展。城鎮工業垃圾的隨意排放。城鎮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不僅給企業帶來足夠的利潤,同時也帶來了污染。工廠企業周圍,垃圾遍地,尤以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為主,為了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企業將工廠生產所產生的垃圾而不加以處理就直接排放出去,使得空氣、水、土壤等受到污染,進而威脅人們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健康人無恙,環境污染人遭殃,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決定人們的生活質量。農村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人們平時在生活中使用過的廢舊電池、塑料袋以及生活用水的隨意排放,直接導致了環境的污染以及地下水的污染,人們將受到污染的水源再用來灌溉土地,使得土地受到污染,不健康的土地也將會生產出不健康的農產品,進而威脅人們的生存。養殖業廢水直接排到土地旁邊的灌溉溝內,使得周邊的土壤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引起農作物的不良反應,導致產量降低。大量噴灑農藥將會導致很多害蟲被殺害,同時它們的天敵也被鏟除,最終導致害蟲越除越多,越來越除不盡,最終陷入了惡性循環當中,同時也使得土壤、水體、大氣、動植物、微生物等遭到嚴重傷害,最終危及人類自身。化肥的大量使用容易導致土壤酸化、土壤結構破壞、土壤板結、肥力下降。
當下,農業生態環境危機已經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農業生態環境面臨重大挑戰的主要因素有生態意識的缺乏、生命共同體意識的缺乏、生產方式的不合理以及異化農業的產生。
1.生態意識缺乏,發展手段滯后。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農業生產發展形式嚴峻,食品安全沒有保障,已經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發展。雷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描述的美國50多年前出現的大量使用和濫用農藥而導致的生態環境危機,就是現在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發展所面臨的困境。當下,尤其在農村,人們沒有生態意識,更不懂什么技術,一味地追求利潤,追求資本,在他們眼中,“多就是好”,只有施用更多的化肥才能更好地促進農作物生長,才能生產更多數量的農作物,才能換取更多的利潤,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效益,這樣才能保證人們的生存,所以經濟也就理所當然成為了人們的追求,對于人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生存的基礎,農業就是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在追求物質和美好生活的背后卻潛藏著很大的危機,人們完全沒有意識到科學發展農業的重要性,也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農業對于人民的健康發展的重大作用。
2.缺乏生命共同體意識。農業生態問題是探討人類、農業、生物及其環境之間的關系,引導人們樹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念,堅持底線原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土地和諧發展,以便促進自然界的平衡與穩定,使其生物鏈保存完整,使農業健康發展,使人類及其一切存在物可持續發展下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先有自然后有人的存在,人隨著自然的產生而不斷發展。土地和人類勞動共同創造了物質財富,而土地是自然的組成部分,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因此,我們必須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尊重和敬畏自然就等于尊重和敬畏人類自己,就等于尊重和敬畏生命,破壞自然就等于變相的傷害人類自己,自然界一旦無法為我們提供我們所需要的食物、水、新鮮的空氣等,那么我們也就走到了最危險的邊緣。人是自然的人,人的生存與發展必然受到自然條件的約束,只有建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念,才能維護自然界的平衡,才能促進動物、生物以及植物等的自由發展,才能促進人的自由發展。
3.生產方式不合理,人地關系不和諧。當下,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已經困擾著人們的生活,然而危機的背后卻是人類生存危機,實際上是由于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沖突造成的,這種矛盾建立在人們對資本的無限追求之上,以最大限度去剝奪土地自由,壓榨土地,以獲取最大經濟利益,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農業生態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嚴重污染土地的健康發展。如何既讓人們獲得一定的利益來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要土地健康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當下所面臨的困境。土地和人的關系十分密切,土地不健康,人們健康生活就沒有保障。因此,我們必須改善土地與人的關系,科學對待土地,遵循自然規律和土地生長發展規律,利用科學技術改善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含量,調理土地健康,確保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
4.異化農業的產生。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農業是農民生存的基礎。在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中,農民是主體,但是農業不僅制約著農村農民的發展,更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當下我們面臨著威脅人們生命安全和生存發展的危機,因此,要想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必須解決生存危機,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關鍵則是農業。“農業社會的農業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通過種植農作物,飼養牲畜滿足自身需求,農作物主要從自然界獲取能量,人畜消費后又能形成糞便等排泄物經過發酵成為農作物的有機肥,各種養分、化學元素又回歸到自然界。”[2]農業社會的農業是簡單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沒有資本、科技等因素,更無謂欲望和貪婪,只需要滿足自身需要就可以,人與自然是一個良性循環,那時的農業就是典型的農業現代化的一種發展模式,高質量、有機、健康、無污染。然而當下我國農業的發展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農業不再是農業,而是異化的農業,人們為了利用農業創收,為了增值增利,為了以多取勝,用高產量換取高收入,大肆開發和利用土地、過度消耗水資源、大量施用化肥和噴灑農藥,使得土壤受到嚴重污染,農業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農產品質量日益下降,人們的生命健康遭到威脅。
農業健康發展何以可能,首先要轉變人們的思想意識,創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改變人們的生產行為方式,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慣性思維,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大地倫理觀念,尊重土地價值,建立生態道德,將道德關懷延伸至土地,樹立共同體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農業、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1.制度上:創新農業發展機制,實行最嚴厲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農業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命脈,農業生態安全無法保障將會制約其他一切經濟的發展。首先,需要加強農業生態保護立法,為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提供法律依據。其次,國家有必要制定專項生態保護法,對自然資源開發與管理、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資金投入與補償的方針、政策、制度和措施進行統一的規定和協調,為農業生態安全提供最強有力的保障。最后,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獎懲機制,為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2.生產行為方式上:樹立兩山理論,轉變生產行為方式。“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3]“兩山論”是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一種變革,也是農業生態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正確看待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兩山論”為我們指明了生產方式轉變的合理路徑,生態環境質量優勢就是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動力,生態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會為我們帶來物質財富的不斷涌流。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價值,就能在實現自然環境保值的基礎之上實現增值。這不僅是發展理念和生產方式的深刻轉變,也是解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現實路徑。
3.意識上: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慣性思維,改善人與自然關系。環境惡化的根源在于主體性的生成,在于人們原有的對待自然的態度,人們始終認為人是萬事萬物的中心,人們可以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然而這種主體性的生成導致了生態危機的來臨,人們用一廂情愿和固執己見的態度來對待自然,這種知性通過人們對待自然的行為方式和表象顯露出來。人性的變本加厲使自然不再是自然,而是失去了自然的本性,這種固有的觀念已經深刻影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生態危機降臨,生態災難接踵發生。在災難面前,人們顯得脆弱無力,當人們意識到這種問題發生的時候,才開始反思,人應該合理利用自然,不能過于強調主體性,而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基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我們應該留給自然一個空間,留給大地一個空間,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慣性思維,改善人與自然關系,人與土地關系,建立生態平衡。
4.價值上:樹立大地倫理觀念,尊重土地價值。“土地倫理就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4]人們是大自然的一員,和大自然具有同等的地位,而不是作為大自然的征服者、掠奪者出現。我們要尊重自然界的每一個成員,每一個成員都是這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衡,處于生物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整個自然界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如果人們打破了這種和諧,始終以征服者的角色來對待自然,那么必然會遭到自然的報復。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找到環境污染的根源,找到農業污染的關鍵因素,杜絕源頭上污染,用大地倫理學的科學實踐和理論價值來指導農業生產。只有這樣,才能從觀念上改變人們過去“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才能從源頭上解決生態難題,才能破解農業發展困境。因此,我們要樹立大地倫理觀念,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尊重每一分土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的生態環境理念,合理利用和適度開發自然,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土地共生共榮,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還人類以碧水藍天。
5.道德上:建立生態道德,將道德關懷延伸至土地.“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倫理道德的生態轉向,從社會倫理轉向環境倫理,有效地運用環境倫理的力量去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5]
在中國傳統看來,“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共同存在的,它們互為各自的生存和發展條件,而不是相互沖突的對立面,雖有時構成矛盾,但矛盾又推動著彼此的前進和發展,互相促進而不是互相傷害,共同前進而不是相互擠兌。農業是人們生存發展的基礎,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自然界的其他成員在農業的生產發展過程中,作為不同的角色都在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要建立生態道德,不能違背人類的初心和使命,更不能因為資本而違背人們的良知。人們必須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生態觀念,生態道德作為農業生態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我們樹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觀念,自然就是生命,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生態道德觀念將是對人類自身的一種超越,突破傳統的以人為中心的主體性思維,將生態道德觀念延伸至土地之中,“生態道德不是一種制度、一種規范,也不是一種來自他人的強制,而是人類自身的一種生活狀態,它不僅讓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更是創造一種生命的深度。”[6]生態道德改變了“以人類為中心”的錯誤傾向,改變了將自然當作工具的狹隘思維,而是將自然界的一切都平等對待,這不僅創造了生命的深度,更是對人性的超越,對自然的反思,對農業健康發展的深深思考。
6.整體上:樹立共同體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7]當一個事物促進自然界以及生命共同體的穩定發展時,它就是有益的,反之,當它破壞了自然界以及生物共同體的穩定與和諧時,它就是有害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水、大氣、土壤等都處于同一個共同體中,每一個要素的缺失或破壞都會影響其他要素的存在與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共同體意識,只有維持好整個共同體的穩定發展,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大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整個共同體中最根本的一部分,人們必須保護好每一分土地,如果破壞了土地的生長發展規律,那么人類將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當下,各種疾病的產生,“癌癥村”的出現,還有很多新的疾病的發現,就是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產生的惡果。自然是有生命的,萬事萬物是有生命的,而不是任人宰割的無血肉的人類的財產。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存在即有存在的價值,存在即有存在的道理,每個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人類的存在都是具有特定的意義的,他們都是生態鏈中的一環,都為物質間的能量變換作出很大的貢獻,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使整個生態系統失衡,就會造成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就像“蝴蝶效應”一樣,一連串的問題就會出現,因此,人們“只有當他對動物群植、物群、大地和生態系統給予某種恰當的尊重時,他才是完整的人”。[8]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樹立共同體意識,人與自然同處于一個共同體中,應給予自然應有的尊重和道德關懷,統籌好共同體之間的關系,把握好自然界的生長發展規律,才能推進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綜上所述,要想使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可能,必須深入社會實踐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發現我國農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并找出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才能解決我國農業發展的困境。“三農”問題是我國乃至世界的發展難題,我們必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生態發展之路,找出適合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現代化模式,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走農業現代化道路,才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