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月紅,鄧華軍,黎文龍,陳 曦,梁 琦
(江西贛州技師學院,江西 贛州341000)
自2015 年以來,贛州市為深入貫徹江西省委、省政府工業強省戰略,大力實施“主攻工業,三年翻番”行動,主攻工業的號角響徹贛南大地,贛州市全面鋪開了工業強市戰略,期間依托蘇區振興發展等利好政策,狠抓“兩城兩谷一帶”(即新能源汽車城、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等建設,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進展,“主攻工業,三年翻番”目標基本實現。今年三月,市委、市政府又出臺“主攻工業、三年再翻番”實施意見,更加大力推動“兩城兩谷一帶”建設,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著力提升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但是,贛州市是一個人口眾多、工業底子薄弱的農業大市,技術人才特別是復合型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嚴重制約著我市企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為此,贛州市委、市政府針對我市實際,決定在職教園區建設一個綜合型公共實訓基地,集中優勢資源打造一個高水準實訓平臺。根據項目規劃,公共實訓基地占地面積20 畝,建設五大實訓中心(稀土鎢加工實訓中心、現代制造技術實訓中心、現代服務業實訓中心、信息技術實訓中心、新能源汽車技術實訓中心)15800m2,并購置配套實訓設備。從項目規劃來看,五大實訓中心的建設完全是為“兩城兩谷一帶”(即新能源汽車城、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產業鏈服務,基地建成后可面向贛州市境內外職業院校學生、企業員工、下崗失業職工、社會城鄉剩余勞動力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開展技能訓練,為本市“兩城兩谷一帶”產業鏈的建設培養復合型高技能人才[1,2,3]。
國內現有的實訓基地或多或少存在功能單一的問題,目前大多數的實訓基地還停留在面對在校學生、社會人員開展實訓訓練和技能鑒定[4,5,6],只具備這兩項基本功能的實訓基地顯然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并且很多實訓項目年復一年的重復,與企業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大資金投入的設備利用率低、回報率低,使得實訓基地在財政上入不敷出,久而久之設備空置率高,成為擺設。
盡管很多地方在建設公共實訓基地的時候都會通過各種校企合作方式引進企業,但是很多職業院校在跟企業合作辦專業、共建實訓室時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7,8,9],多數企業只是扮演著設備供應商的角色,把設備賣給學校就完事,并未真正服務學校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10]。究其原因是企業的利益驅使,很多實訓設備價格昂貴,學校資金有限,敷衍了事,培養的學生不能直接勝任企業的崗位,企業不愿花過多精力在低水平的培訓上,學校和企業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
公共實訓基地在我市是一個新生命體,加上我市的職業教育成果并不突出,必然會造成公共實訓基地在大眾心中的認知度、認可度較低,另外,某些職業資格證書含金量不高,在企業中的認可度較低,導致學生、工人不重視“取證”,再加上公共實訓基地的宣傳不夠,從而造成實訓基地的品牌影響力不高。
贛州市正在全面鋪開“工業強市”戰略,“兩城兩谷一帶”(即新能源汽車城、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產業鏈作為贛州市的幾大特色經濟,正在快速擴張和發展。公共實訓基地現有的兩大功能實訓訓練和技能鑒定顯然不能滿足本地經濟的發展,應該擴大其基本功能,如引進生產性產線、舉辦技能競賽、設立研發中心等。具體的做法有:一是與企業合作,在基地引進生產性實訓產線,承接企業的生產訂單,使技能實訓訂單化、產品化。例如,實訓基地緊鄰贛州市新能源汽車城,就地理位置而言,具有天然優勢,可與凱馬、國機智駿等企業合作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實訓中心建設一條新能源汽車智能焊接產線,不僅可以開展機器人焊接技能實訓,還可通過為企業供焊接產品而產生經濟效益,有效緩解基地的資金壓力;二是積極向技能競賽靠攏,爭取成為較大影響力技能競賽的舉辦場地,基地在采購實訓設備的時候應有針對性的引進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振興杯、世界技能大賽等賽項的設備,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成為市賽、省賽甚至國賽的舉辦地和集訓地,不僅可提高設備的使用率,還可通過競賽效應吸引各地優秀選手來贛州市,提升贛州市的職業教育水平,擴大基地的影響力;三是與本地企業、本地高校合作設立新技術、新產品研發中心,以本地企業為載體,集中職業院校、高校的優勢資源,打造一個集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為一體的研發中心。例如,現代家居城座落與贛州市南康區,現有家具生產企業7000 多家,是全國第三、中部第一大家具產業基地,雖然家具產業規模大,但是家具生產中的打磨、噴涂技術落后,還停留在人工打磨、人工噴涂階段,不僅人力成本高,還產生大量粉塵、油漆粉末等污染環境,對人體傷害極大。如能跟企業在基地共建一個打磨機器人、噴涂機器人研發中心,開發并在本地推廣機器人打磨、機器人噴涂,將給家具產業帶來質的變革。
校企合作在我國的職業教育中是一種比較熱門的辦學模式,合作方式靈活多變,也有很多地方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贛州市卻出現一個怪現象,本地企業對于跟職業院校合作共建專業、共建實訓室的意愿不高。公共實訓基地作為一個面向社會、面向大眾的技能訓練平臺,更離不開企業的參與,要建設好公共實訓基地,更要發揮好學校和企業的主觀能動性,讓企業主動參與建設、主動參與管理、主動參與分享收益。國內公共實訓基地比較流行的合作模式有三種,即“企業建設,政府(學校)管理”、“政(校)企共同建設,共同管理”、“政府建設,企業參與管理”,這三種合作模式各有利弊,贛州市應根據財政、師資、校企意愿綜合考慮。江西贛州技師學院作為贛州市公共實訓基地的籌建單位,經驗比較欠缺、經費也略顯不足,為促進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推動實訓基地實行市場化運作,建議采取“政(校)企共同建設,共同管理”的合作模式,理由一是本地企業在某些特色領域有著豐富的建設經驗和運營經驗,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可避免“一錘子買賣”;二是政(校)與企業共同出資建設,可減輕校方資金壓力和運營壓力,并且可保證企業的高參與度;三是企業參與分配利潤可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校方可利用企業的資源和關系網進行招生等工作,這樣更容易保障生源;四是長期合作關系的建立有利于校方的專業建設、師資培訓等,有利于校方的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
工匠精神的內涵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當前社會心浮氣躁,往往只追求即時利益,忽略質量品質,因此弘揚工匠精神具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習近平總書記在第45 屆 世界技能大賽表彰大會上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實訓基地作為一個技能訓練、技能展示的大平臺,應當以此為契機聯合本地區職業學校、本地區企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在社會大眾中加強工匠精神的宣傳,著力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的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營造“技能強市”的社會氛圍,在全社會營造一個尊重勞動、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圍。
通過分析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幾點具體的建設思路,可以為政府(學校)提供一些建設模式上的參考,進而推動本地區各職業院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升各專業的建設水平,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進一步樹立品牌專業,提高學校的影響力,有利于促進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走上一條良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