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鄉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呈現新的特點和需求:一方面,鄉村人口跨區域、跨城鄉流動性加強,文化交流增多,鄉村群眾的文化視野和需求更加多元,加之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參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以及現代傳媒廣泛應用,信息化的文化傳播不斷深入,以往鄉村文化相對封閉的局面被打破,鄉村在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立開放的公共文化服務參與機制、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與城市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仍然存在,自然生態及文化傳承存在地域差異,不同地區鄉村公共文化的資源稟賦、群眾需求、服務機制等具有差異性。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布局出發,關注鄉村的自然生態、文化傳統、生產生活等綜合因素,研究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和實踐機制,具有必要性。
2018年,我們就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調研。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傍海鄰山,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和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資源,既是青島市最大的市轄區、第九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民間藝術資源豐富、城鄉過渡的典型地區。其鄉村劇團、農民畫院、小品小戲演出等注重發掘鄉土文化資源,植根鄉村生產生活,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從中可見,鄉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既是滿足休閑文娛等需求的文化服務,也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服務,其發掘運用有深厚基礎的文化載體,開展具有價值引領、情感內涵、文化記憶和當代生活內容的文化活動,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紐帶的構建,在鄉村社會日益呈現出“原子化”和“去公共化”的趨勢下,能夠發揮互動、認同和凝聚的作用,有助于鄉村社會公共性和共同體的重建。
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膠州南鄉泊里、藏馬一帶是茂腔戲的發源地,自清代康熙年間至今長盛不衰,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民謠有云:“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臺上,鋤頭鋤到莊稼上,花針扎在指頭上”,即使在沒有專業茂腔戲劇團演出的村落,民眾也往往通過戲匣子聽茂腔,戲曲融入生產和生活、老百姓的生產勞作和生活里,曲韻悠長。當地將茂腔戲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發掘其當代價值,發揮公共文化服務作用。從其內容和形式上看,茂腔戲作為城鄉民眾認同度高的地方性劇種,善于提煉生活故事,主張崇德向善,以積極的價值導向化解生活矛盾。如《小姑賢》《墻頭記》《尋兒記》《張郎休妻》等傳統劇目,涉及婆媳關系、鄉村養老、家庭教育、婚姻倫理等,雖是歷史劇目,涉及親情愛情事業的關系處理以及生活中具體的矛盾問題,與當下仍然息息相關,容易產生共鳴,其崇德向善、明志明理、見賢思齊的價值觀能夠贏得認同,發揮教化作用。戲詞使用本地方言,鄉間俚語平白如話,曲調質樸自然、婉約悠長,唱腔如泣如訴、悲涼哀怨,場景情節往往以當地民間風俗為依據,熟悉親切,能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正是“我口唱我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日常體驗和審美經驗之間是貫通融會的。
開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能忽視鄉土文化現實,積淀深厚的民間文化是開展服務的重要基礎,西海岸新區將茂腔創作與演出納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系統開展工作。在組建演出隊伍方面,涉及專業劇團和業余劇團。專業劇團保障藝術水準的提升和劇種的劇目創新;業余劇團由群眾自發組織,豐富業余生活。目前,西海岸新區在膠南市藝術團的基礎上掛牌成立了“黃島區茂腔藝術傳承中心”,作為文化事業單位隸屬膠南市文廣新局,開展傳統劇目和新創劇目公演。同時,依托群眾基礎組建了大量業余劇團。據西海岸新區戲劇舞蹈家協會主席王本宏介紹,本地能演起整臺戲、能演多個劇目的劇團有11個,都屬于民營劇團,春秋兩季的農閑季節出去演出,同時參加區里面組織的“小品小戲進社區”表演活動下鄉演出;其中,能夠演出茂腔折子戲的劇團有64個,能夠參加活動的民眾劇團有100多個。在群眾業余劇團組織過程中,專業協會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如西海新區戲劇舞蹈家協會組織的“茂腔論壇”“茂腔名家名段演唱會”“業余戲曲比賽”“茂腔藝術節”等活動,指導業余劇團和茂腔愛好者提高演出水平,促進專業院團與群眾演出團體溝通交流。在劇目創作與傳承方面,一方面是傳承傳統經典劇目,當地復排復演了《西京》《張郎休妻》《羅衫記》等16部傳統經典茂腔戲,改編并新排了《徐福東渡》《趙氏孤兒》《白蛇傳——斷橋》等劇目或折子戲;另一方面是加強當代精品創作,如根據原黃島區靈山衛鎮北窯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玉剛的先進事跡創排的大型茂腔現代戲《支書張玉剛》,表現了當代鄉村干部的精神風貌,受到好評。在人才培養方面,當地設立了茂腔傳習基地,新編開設“名家傳戲”課程,邀請國內戲曲藝術家和茂腔名家等到新區授課指導,傳幫帶徒。學成學員充實了演員隊伍,參演了一系列經典劇目。在觀眾培育方面,一方面是開展大型茂腔演出活動,排演經典折子戲,向觀眾免費發放戲票;另一方面是在社區、學校等地開設茂腔藝術傳習點,將茂腔藝術欣賞納入中小學校的校本課程,培養青少年觀眾群體。比如茂腔藝術傳承中心與隱珠小學、育才小學、易通路小學開展了茂腔特長培訓課程,每周由專業演員指導小學生從經典唱段的唱腔、動作等基礎開始學習茂腔。在文化傳播方面,當地重視公共文化服務的網絡傳播,通過“文化黃島”“青島西海岸文化惠民卡”“黃島文博”“茂腔藝術傳承中心”等微信公共號和騰訊網發布演出信息和演出視頻,擴大了茂腔藝術作為一種地方特色文化的服務與傳播范圍。
實踐證明,特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發掘、活化與服務應用相伴相生、相互促進,茂腔戲作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特色內容,依托深厚的群眾基礎,在互動中喚起文化記憶、生活體驗和情感共鳴,使人們參與到公共生活中來,深化了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走向半熟人社會,從禮治社會走向半法治化社會,從同質社會走向異質社會”,“當農民個體在獲得更多自由、自主、權利、利益、機會等的同時,也淡化了對鄉村社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鄉村社會處于‘去公共化’狀態之中,村莊共同體逐漸解體、傳統權威性力量衰落、村莊公共事務參與不足、社會之間的聯系越來越松散、農民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少”;[注]吳理財、劉磊:《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社會公共性的流變與建構》,《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那么,加強公共文化的服務與建設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通過具有歷史和生活基礎的公共文化活動鑄造相互聯系的紐帶。“我們深深需要一種附屬感,需要一種屬于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社會的感覺,感到我們周圍環境和生活方式中有一定程度的穩定和親近”[注][美] 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陳亮等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頁。,民間文化、民間文藝尤其具有這樣的優勢。與此同時,群眾的文化需求、評價反響也對傳統戲曲的傳承與發展發揮影響,促使劇目不斷融會時代精神和內容。綜上,做好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和傳承是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瑯琊、隱珠、寶山、辛安等地有剪紙傳統,歷史上,當地婚慶、節日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剪紙應用,樣式有窗花、天棚花、鏡子花、餑餑花、喜字花、鞋花、枕花、裙圍花等,內容有“鳥語花香”等花鳥魚蝶題材、“喜鵲登梅”等吉祥題材、“二十四孝”等歷史人物題材以及“龍鳳喜字”“喜上眉梢”等傳統民俗題材,樣式樸實簡練,工藝細膩精巧,陰陽結合,粗細兼用,融匯北方剪紙的粗獷豪放和江南剪紙的纖巧細膩,具有膠東剪紙的藝術韻味。但是隨著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改變,傳統剪紙用于節慶、婚慶、喪葬的民俗功能以及家居裝飾功能逐漸淡化。應該說,作為具有廣泛群眾性、鮮明地域性和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樣式,剪紙是日常之詩、人民之歌,其中包含生活的譜系,其在當代社會的延續與發展不只是文化藝術的命題,也是群眾文化生活的命題。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充分認識剪紙文化的歷史基礎和當代價值,將剪紙作為傳播文化和維系社群關系的紐帶,開展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當地以社區街道為組織單位,發展剪紙技藝群體,開展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和公共宣傳,發揮文化交流和宣傳教育作用。例如,辛安街道剪紙中心是青島西海岸新區建立的第一個以剪紙為主體的街道社區文化中心,現有剪紙會員200多人,舉辦剪紙大賽、剪紙交流活動和有關公益活動,開展公共宣傳和文化教育,成為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社區文化宣傳欄,主題剪紙形式生動,內容涉及建設和諧社區、構建鄰里關系、贊揚美好家庭、倡導尊老愛幼、歌頌好人好事,以及宣傳防火安全等。剪紙成為宣傳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傳統膠南剪紙題材由傳統民俗題材向當代現實題材轉變,體現青島西海岸新區發展變化的“跨海大橋”“新區風貌”等通過剪紙語言表現出來,富有時代氣息。事實上,傳統藝術的發展需要不斷融入生活的感受、時代的感受,以不斷創造發展意象性、符號化的裝飾圖案,表現生活的意蘊。在文化交流方面,社區文化中心組織剪紙大賽,選送優秀作品參加國家、省、市展覽活動。在交流學習過程中,造型技法呈現出多元化的藝術取向。在社區送福、文化下鄉等公益活動中,組織剪紙作者創作“福”字等節日主題作品,增加節日氣氛,服務群眾生活,發揮了文化傳播與凝聚作用。在教育方面,剪紙走進當地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和老年大學,分設不同年齡和人群的課程層次,傳授剪紙知識,已初具規模。此外,以社區為主體的剪紙中心也在逐步探索產業化的發展路徑,實施剪紙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雙軌發展機制,主要依托街道剪紙藝術展廳的平臺,組織剪紙作品展示、培訓和現場體驗,通過剪紙文化體驗與商業運作結合,發展壯大剪紙文化產業。一方面,細分剪紙規格、紋樣、題材,適應市場需要;另一方面,加大特色作品開發和營銷力度,開發衍生產品,拓寬銷售渠道。據了解,辛安剪紙文化藝術中心還與當地景區聯系,設置了專門的剪紙銷售點,并以現場剪紙體驗的方式銷售作品。青島西海岸剪紙作為特色地域文化,融入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增強了社區文化的凝聚力,對當地文化服務乃至文化產業發展發揮了帶動作用,體現了特色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和活力。
膠南年畫是從傳統年畫發展而成的富有當地特色的現代民間繪畫,也是青島西海岸新區重要的民間藝術樣式。膠南年畫主要沿襲了傳統濰縣木版年畫的特點,在不同時期吸收了工筆繪畫、剪紙藝術、過門箋、上海月份牌等藝術造型手法。新中國成立以來,膠南年畫的創作主體與創作風格發生了幾次主要變化:即20世紀70年代,生產隊社員在專業畫家的輔導下從事創作,逐漸形成了寫實年畫創作的方向;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以地毯廠圖案設計師為代表的創作者,吸收民間藝術語言,形成了裝飾繪畫特色;21世紀以來,以中小學美術教師為主力的創作隊伍,結合專業優勢,進行多元化探索。整體上看,由于早期從事膠南年畫輔導的藝術家多數受到西方美術專業訓練,造就了追求嚴謹造型的特點。由于畫家的生活經歷不同且往往有自己的繪畫風格,膠南年畫具有鮮活的內容和韻味。如生活在農村的作者,畫作多體現膠南民俗生活的記憶和童年樂趣,漁民多表現海上漁業場景;女性作者多表現母愛主題和生活感受;還有身處轉型期的作者對生活境遇的反思。由于貼近生活,膠南年畫也充滿了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當地重視運用這一特色文化資源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當地政府鼓勵各類畫院、協會組織健康發展,全區形成現代民間繪畫創作的各類畫院畫室140多所、社團協會組織20多個,為相關創作繁榮奠定了基礎。在展覽交流中,一方面,以膠南年畫為載體,表現國家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反腐倡廉等主題,以生動的形象和富有特色的繪畫語言發揮宣傳作用。另一方面,以膠南年畫為紐帶,增強鄉土文化的凝聚力,如膠南年畫的許多骨干作者來自張家樓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文化館就此舉辦“張家樓籍作者回鄉巡回展”,增強作者隊伍的凝聚力和榮譽感。在教育傳播方面,膠南年畫很早就開始進入課堂教學,如膠南師范學校開設的“圖案課”,主要講授膠南年畫的創作方法。膠南師范學校畢業的中小學教師大多在自己的教學中融入了膠南年畫創作,為年畫進課堂打下了堅實基礎。據統計,2016年當地文化局組織的美術培訓中,2/5作者是中小學美術老師。當地小學多建有年畫社團、膠南年畫博覽館和傳習所,中學有膠南年畫主題的文化講堂和校園開放日活動,駐地高校如中國石油大學組織出版了鄉土教材,包含膠南年畫等鄉土文化,引導學生了解家鄉文化。此外,青島西海岸新區一直在探索膠南年畫文化產業發展的途徑。民營性質的現代民間繪畫院興起,集研究、收集、培訓、創作、展示、銷售功能于一體,邁出了膠南年畫市場發展的步伐。政府和企業關注膠南年畫及其衍生文化產品開發,建設年畫體驗館,通過現場操作木版年畫印制和對膠南手繪年畫的展覽,促進膠南年畫相關的旅游體驗和文化消費。膠南年畫富有地方特色和群眾基礎,其傳承和傳播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本質需求和規律,有特色、接地氣、融入時代精神,發揮了積極充分的作用。
歷史上,剪紙、年畫相對于書法、國畫等精英藝術,以鄉村勞動婦女和農民為主體,以圖形紋飾為核心,與生活習俗相聯系,在鄉村社會中自發傳承,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群眾基礎。社會發展,生活變遷,剪紙、年畫的民俗性和集體敘事的程式性不斷弱化,但作為積淀深厚的民間文化樣式,剪紙、年畫不僅是一種平面化的紋飾敘事,也蘊含活態的歷史語境和生活本身,具有本原的文化根性,將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機組成部分,符合其生成基礎和發展規律。比如剪紙“圖中有圖”、年畫“畫中有戲”,作為公共文化宣傳教育的載體,極富影響力和傳播力。剪紙的“一事一剪”“一物一剪”和年畫的“一時一畫”“一地一畫”等,作為公共文化活動的抓手引導人們深刻感知并創作表達今天的生活,以藝術語言塑造社會生活圖像,完成當代民間的生活敘事,是民間文化生活的豐富和發展。總之,以剪紙、年畫的民間文化藝術樣式為載體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不僅在社區公共空間塑造了富有影響力、傳播力的傳統符號象征,而且激發和深化了大眾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認同與熱情,是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性”作用的實現。
“小戲”是青島地區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文藝樣式。從歷史淵源看,小戲本身大部分源自農村,是“地方戲”一詞的前身。在歷史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主要由民眾自己參與創作、表演和觀賞,娛樂自我、表達自我,演出方式往往因陋就簡,演技也不乏粗糙稚拙,但作為自由表達的形式,融入民眾的生活情感,反映了許多民間生活狀況,成為民族文化精神最鮮活、最重要的載體,在發生劇變的社會環境中,也被視作民族戲劇精神走向的代表。青島具有民間戲曲說唱表演的歷史文化基礎,茂腔等地方戲曲在鄉村社會擁有廣闊的群眾基礎,小戲備受鄉村民眾喜愛。此外,“小品”作為一種大眾文藝樣式,自1983年央視“春晚”首次搬上舞臺,即以短小精悍、幽默風趣、貼近生活,深受群眾喜愛。小品創作和表演往往以幽默詼諧的語言、短小精煉的表達、簡單明了的抒懷、意味深長的主題為特色,抓住日常生活里的小題材、小事件、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從鄉里鄉親的家長里短、社會熱點的世相百態出發,反映生活里的瑣碎煩擾,并從這些瑣碎中升華出對真善美的深情呼喚,而“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優秀的小品創作和演出交流,起到了審美、教育、交流、文化娛樂等多方面的作用。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抓住小品、小戲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載體,自2006年開始組織“小品小戲進社區”活動,十幾年來,實現了鄉村、城鎮、社區全覆蓋,廣受城鄉居民歡迎,在說唱表演、互動共鳴中實現了文化交流、文藝審美、政策宣傳、教育普及的綜合作用,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承民間文藝傳統、創新地方文藝樣式、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等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從內容主題上看,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小品小戲進社區”活動把握社會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求真善美,發揮了以文化人、以藝養心、以美樹人、價值指引的積極作用,是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生動課堂。劇目關注時事,反映當下,探討民眾關心的社會問題,引領民眾正確處理國事與家事、社會與自我的關系,引導鄉村群眾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更加明確自己應擔負的責任和應有的追求。不少小品小戲的創作者和演員表示,在鄉村,小品小戲比傳統大戲的受眾面要廣,群眾的反響要熱烈。主要的差異在于,傳統戲曲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和程式化表演,受眾以老年人居多,一定程度上與現代社會脫節;小品小戲常演常新,取材現實生活,新事物、新詞匯、新觀念融入其中,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因此,在綜藝小品和傳統戲曲不同程度地面臨發展困境之時,鄉村舞臺上的“小品小戲”卻如山花爛漫,深受群眾喜愛,根本原因是作品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把握鮮活的民間文藝載體,關鍵是把握鮮活的內容生產機制,“文以化人”根本要實現生活相連、心靈相通。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小品小戲進社區”文化活動在小戲傳統的傳承和內容的創新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從藝術形式上看,“小品小戲進社區”活動抓住小品小戲的精髓,把握“小品小戲”之“小”,篇幅短小,情節簡單,人物關系簡明,演員少至三兩個,藝術形式保留了鄉土歌舞的戲劇特色。堅守“小品小戲”之“樸”,由城鎮鄉村中民眾自發創作,表演者往往未受專門訓練,表演時采用日常生活動作或歌舞動作,表演特點、人物裝扮等與日常生活更為接近,歌舞化、程式化程度不高。追求“小品小戲”之“真”,劇目內容源于生活事件、新聞等,表現人們日常的生活、情感,真實、迅速地反映當下群眾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整體上保留了民間文藝的“民間”品格。如《中國民間戲劇研究》指出的:“直接由人民大眾或其民間藝人所創作或傳播的小型歌舞劇,反映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趣味,完全是民間的。在專業劇作家中,有時也創作過一些小型戲劇,有的經過長期流傳后,得到人民大眾和民間藝人所加工、潤色,基本上或完全民間化了,這也應承認它是民間小戲。”[注]譚先達:《中國民間戲劇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30頁。
從創作和組織機制上看,“小品小戲進社區”文化活動的展演劇目均為城鄉社區居民的原創作品,由城鄉民眾自發創作,不僅不同于專業的、精英的文藝創作,具有民間文藝的鄉土本性,而且基于業余創作者和表演者職業、身份的多元化,具有城鄉文化融合的內在基礎和動力,在鄉村巡演的互動交流過程中,形成了新時代鄉村文化的“眾創”機制。值得指出的是,演、創團隊的多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視角和觀念,基層文化站工作者、城鎮企業職工、軍轉干部、大學生志愿者的加入,增加了劇作內容的時代氣息,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對時政熱點的解讀、對日常矛盾關系的處理等,都有更開闊的視野。“小品小戲進社區”在其多元化的創演機制上是一種城鄉文明的融合,而且這個融合的過程,不是說教,不是城鄉文化孰優孰劣的區分和“給”與“送”,而是在某一個具體生動的戲劇沖突里通過共鳴來實現。因為從根本上說,“小品小戲進社區”文化活動中的創作者、演出者和觀眾來自城鄉社區、各行各業,他們是生活在同一地區、承襲同一文化傳統的群體,擁有共同的民間文藝傳統,秉承共同的歷史記憶、生活知識、文藝技藝和鄉土情感,他們對方言鄉音、鄉土民情構成的小品小戲充滿了創作、表演、觀賞的熱情,任何一員都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小品小戲進社區”文化活動創建了鄉村文化的“眾創”機制,把握了民間文藝集體創造與傳承的基礎,回歸民眾這一民間文藝創造的萬千生活主體,保持文化的感染力和創造力,為鄉村文化建設以及民間文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可貴經驗。
從活動的影響效果看,小品小戲在當地人的習慣、愛好中生成,這些短小活潑的節目,形制雖小,卻有大的接受空間。小品小戲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了新的人際紐帶作用。特別是從近一段時期以來的鄉村常住人口構成來看,青壯年進城務工,鄉村常駐者以老年人和女性居多,小戲在歷史上就有“栓老婆橛子戲”的別稱,切中這一鄉村群體的文化需求。相對于農家書屋遇冷、鄉村電腦室閑置等現象,小品演出作為互動性強的大眾文藝活動,深受鄉村群眾喜愛,常常是鑼鼓一響、村喇叭一廣播,就有萬人空巷的盛況。活躍在鄉村群眾舞臺上的小品始終堅持小品的真諦,走進生活、創新題材、挖掘內涵,在接地氣的同時傳遞藝術的真、善、美,豐富寓教于樂的表達形式,不僅給觀眾帶來歡樂,更帶來思考。鄉村文化建設要抓住鮮活的載體,因為“文以化人”不是一個生搬硬套的僵化過程。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小品小戲進社區”文化活動對于把握當下語境中鄉村文化鮮活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載體,做出了深入的探索和開拓。鄉村文化建設的本質,不是舞臺聚光燈下的佳績、展賽名錄上量化的成果,而是民間日常世俗世界里的人文氣息、善與美的追求和比物質更恒久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如諸多小品小戲的骨干作者表示,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源于發自內心的熱愛。這種表演的形式、內容、語境,都是完全歸屬當地的和傳統的,由地方民眾群體在其原生場域中共同實現。
從根本上說,“人文化成”之文化,是有根基、有文脈、歷久彌新的積淀過程。正如傳統鄉村社會里生產生活方式、人倫關系、價值系統等作為一種賦形機制,形塑了風俗、禮儀、信仰以及工藝造物等具有“內聚力”和特定內涵的文化傳統禮俗規約工藝造物,賦予衣食住行用之物以秩序和規范,不僅以自上而下的典章制度實現“器以藏禮”,而且在民間禮俗中寄予自然、人倫之理,使“物”除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富有象征意義和倫理價值,具有禮俗約定下的意義世界。鄉村是一個生活共同體,公共文化服務要因地制宜,抓住鮮活載體,發揮民眾創造力,做到寓教于樂、群眾喜聞樂見,構建文化互聯的紐帶,維系更具情感性質的生活,化解鄉村文化變遷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矛盾,在以藝術審美和文化交流為核心的互動中重塑和改變鄉村共同體的結構和內容,實現文化振興、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