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二戰”后日本殖民地返遷二代的身份認同困境及其思想史價值

2019-02-11 08:58:53
山東社會科學 2019年6期

藺 靜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天津外國語大學 日語學院,天津 300204)

一、抗拒默殺:重思“日本的加繆”之思想史意義

1945年8月日本戰敗后,居住于日本原海外殖民地的日本國民返回日本本土的行為在日語中用「引き揚げる」這一動詞表示。在國內學界既有的相關研究中,多將「引き揚げる」譯為“遣返”“歸國”和“返遷”。筆者認為較之“遣返”與“歸國”,“返遷”一詞更為客觀地表達出了帝國時期日本殖民者“遷往”海外殖民地,戰敗后又“返回”日本本土的完整過程與路徑。因此,本研究將「引き揚げる」譯為“返遷”,與之相關的概念還有諸如“返遷體驗”“返遷文學”“返遷者”“返遷二代”“返遷作家”等。訪談《日本的加繆們——“返遷體驗”中誕生了作家》(以下簡稱《日本的加繆們》)刊載于1979年的《諸君》[注]《諸君》在日本新聞界屬右翼色彩較濃重的雜志,但該篇訪談并未涉及右翼言論。雜志7月號。采訪者本田靖春是朝鮮返遷者,參與本次訪談的是五木寬之、赤冢不二夫、池田滿壽夫、三木卓、別役實、日野啟三、小田島雄志、山田洋次、大藪春彥、尾崎秀樹、后藤明生、生島治郎、澤地久枝、山崎正和、天澤退二郎和藤田敏八這16位戰后成長為日本文化界中流砥柱的返遷二代。包括采訪人本田靖春在內,17位返遷者童年時期均生活于戰時日本海外殖民地,日本戰敗后他們分別從中國、朝鮮等地返遷歸國,回到日本時的年齡在10—18歲之間,其中年齡最大的尾崎秀樹生于1928年,年齡最小的別役實生于1937年。他們在日本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中8人畢業于早稻田大學,3人畢業于東京大學、1人畢業于京都大學,之后又各自在小說、詩歌、戲曲、電影、版畫、漫畫等領域表現出了個性與才能。

因戰爭導致人生軌跡的轉變與環境的驟變使少年們在身份認同形成時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機。與他們的父輩返遷一代不同,回到日本之前,日本對于他們來說是從未謀面過的、想象中的“祖國”。回到日本后,“鄉關何處”“我是誰”的認同焦慮又一直伴隨著少年們的成長。如果說《返遷者百人告白》[注]『潮』編集社:「引揚げ者100人の告白」,『潮』1971年8月號,第112-169頁。記錄的是返遷一代直接的、感性的、散在的苦難體驗與受害情緒,那么《日本的加繆們》則記錄了戰后成長為知識分子并活躍于日本文化界不同領域的返遷二代在融入日本社會時更為敏銳的感受和更為深刻的思索。因返遷二代身上承載的歷史是日本近代海外殖民史,故與殖民地與生俱來的關聯似乎成為他們身上的“原罪”,有人為此刻意隱瞞自己出生于殖民地的事實。如日本戰敗后,從中國沈陽返遷歸國的安部公房(1924—1993)便很少在文學創作中提及自己的故鄉,面對沈陽他是羞怯并膽怯的。他直言:

要問我為什么不能毫不猶豫地說沈陽就是我的故鄉,簡單說,是因為我們日本人曾作為殖民地的統治民族生活在那里。雖在我當時的意識里完全沒有這種想法,但現實與意識是兩回事。統治民族的特征,就如現在在日本的美國人,并未把當地人當作人來看,而是當作植物或風景。也就是說,當地人是風景的一部分。即使生活了很長時間,也沒有什么改變。這不僅看不清對方,同時也迷失了自己,痛苦的是這一點往往意識不到。我是絕不能把殖民地叫作故鄉的。[注][日]安部公房:『瀋陽十七年』(『旅』1954年2月號),『安部公房全集』(第4巻)より,新潮社1997年版,第87頁。除特殊注釋外,本文所引日文文獻均為筆者自譯,以下不另注。

從安部的敘述中可知,他對于自己曾作為殖民者生活在他國土地上感到恥辱,這種恥辱感與歉疚感讓其難以將沈陽理所當然地視為故鄉。童年曾生活在“滿洲”的電影導演山田洋次也曾表示他不愿回憶那個年代的事情,也不想說,因羞愧所以保持沉默。[注][日]山田洋次、大江健三郎:『いま子供たちに伝えたいこと』,『週刊朝日』106巻29號(2001年6月),第146頁。沉默,無邊的沉默。記憶便可能因此被默殺。

在“一遷一返”的真實完整歷史循環中,返遷者們作為被歷史裹挾其間的見證人,其“日本人→殖民者→返遷者”的身份轉換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是考察戰前、戰中日本的海外殖民政策與戰后日本社會的有效“時代標本”。自幼便視殖民地為故鄉與精神家園的返遷二代在面對故鄉與異鄉的淆亂、身份認同之迷亂時,則表現出了更為復雜的情感糾葛與兩難。小熊英二認為,“戰后思想”是戰爭體驗的思想化。[注][日]小熊英二:『民主と愛國——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新曜社2012版,第25頁。基于返遷體驗所生發出的思想,亦屬于日本戰后思想的一部分。若不能將返遷者的記憶與言說置于日本戰前、戰時、戰后的歷史、思想史的脈絡中去思考,返遷體驗則無法成為戰后日本思想史的驅動力,也難以因果貫通起來去思考“殖民”為日本帶來了怎樣的教訓,戰后思想源流的很多癥結性的問題也就無從談起。正因如此,此次17位返遷二代的集體登場,就返遷問題的意見交換才顯得彌足珍貴。

二、“夢里不知身是客”:殖民地皇國少年的帝國幻想及其現實崩塌

返遷作家木山捷平(1904—1968)在其自傳性小說《霍亂船》中這樣描述了主人公“我”身處返遷船內的心境:“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竟沒有一個人哭。我以前曾想象過,如果有一天大家能返回日本,當看到日本陸地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無所顧忌地放聲大哭。但這些只是幼稚的想象,我像一個蹩腳的算命先生,一樣都沒有說中”。[注][日]木山捷平:『コレラ船』,『木山捷平全集』(第3巻)より,講談社1979年版,第263頁。戰敗后的倉皇逃離,導致成年人出現了精神失重;而對于從未見過日本、對于戰敗的意味又懵懂的返遷少年來說,他們的關注點集中在了“異國風情”上。訪談中,赤冢不二夫、池田滿壽夫、本田靖春描述了自己剛剛抵達日本后的欣喜與激動:

1.赤冢:輪船駛進了佐世保的港灣,太美了,周圍的農家和小房屋如同玩具一般,顏色也很漂亮。那時正是六月枇杷成熟的季節,樹是翠綠的,一切都那么小,好似庭院盆景。[注][日]本田靖春:「日本の『カミュたち』――『引揚げ體験』から作家たちは生まれた」,『諸君』11巻7號(1979年7月),第200頁。凡出自此次訪談中的引文,將隨文標明出處頁碼,以下不另注。

2.池田:當我意識到這是日本風景時,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日本竟這么美。我看見一個少年在劃船,那時的我甚至嫉妒起了住在“內地”[注]相對于戰爭期間日本海外殖民地的“外地”,“內地”指日本本土。戰爭時期,“內地”與“外地”的二元對立,實則指向了一種日本帝國殖民地統治的權力關系。的少年。(201頁)

3.本田:在我現有的生命體驗中,再沒有比那時更為感動的了。我在腦海中所描繪的理想之鄉日本,竟比想象還要美,我仿佛游走于仙境之中。(204頁)

“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再沒有比那時更為感動的了”等表述都表明,在殖民地長大的少年們踏上日本國土時,明顯感受到了養育自己的那片土地與日本的不同。與沃野千里、廣袤遼闊卻缺乏色彩變化與觀賞趣味的大陸景色相比,對于少年們來說,似乎富有層次起伏、青山碧水的日本九州港口風情更具新鮮感與魅力。如果說感官意義上與祖國“山河”的初遇美好得令人心潮澎湃;但精神與心靈意義上,對“日本”的接受與融入卻并不那么順暢和愉悅。在深入日本社會后,少年們逐漸發現了“風景之美”背后的虛偽:

1.尾崎:在回到東京之前,我曾在長崎短暫生活過,感覺那里非常落后。校舍破爛,周圍就是農村風景,當地的年輕人穿得土里土氣。日本社會的封閉性很明顯地暴露在我面前。(210頁)

2.五木:回到日本之后,我發現日本的鐵道太窄了。(中略)就像日本的狹窄軌道所象征的那樣,內地日本人生活在狹小、封閉的世界里。(211頁)

“落后”“破爛”“土里土氣”“狹小”“封閉”等返遷少年在母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后的感受,使其內心深處產生了殖民地視界與島國根性的強烈對撞。在外地經歷過異文化體驗的返遷二代,對于封閉狹小、民族單一的島國感到深深失望。從殖民地回到島國,越境者的經驗為其提供了一種他者視角去冷靜地觀察日本社會。此外,暴露在戰后初期極端環境下的人性丑陋更是擊碎了返遷少年心中根深蒂固的對“日本人”的美好憧憬:

1.天澤:一眼看上去的美麗田園,踏入一步就會發現有很多垃圾。(220頁)

2.尾崎:回來之后讓我最為震驚的是發現在日本竟然也有勞動者。在中國,做實際工作的人是中國苦力,是勞動者,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不是日本人。(中略)我回來之后,首先發現日本人是普通百姓,之后到筑豐煤礦廠工作,煤礦廠的工作人員中也有日本人。鐵路的工作人員也全都是日本人。啊,原來如此,和平時聽到的完全不一樣。”(205頁)

3.本田:登岸后不久,和我家同行的一位婦女的錢包就被偷了。后來母親告訴我,日本人是偷東西的,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打擊。殖民地雖也有小偷,但我原本堅信內地日本人是不會做任何壞事的,沒想到內地人也會偷東西。我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并陷入了極度失望之中。正因為抱有一種理想與期待,當我發現真實的日本人是猥瑣、品行不端的,就接受不了。之后的每一天我都在學習我們日本人是非常普通的人。(206頁)

戰后初期,日本社會失序、破敗不堪的種種場面與細節打破了“日本干凈整潔”“日本社會秩序井然”“日本人彬彬有禮”等國民性神話。“感覺到自己被騙了”“極度失望”“我們日本人是非常普通的人”“震驚”“和平時聽到的完全不一樣”等諸多表述都表明,返遷二代在殖民地所接受的教育是將日本民族的優點加倍放大,并將其塑造成天然擁有支配力的“一等公民”的種族主義教育。日本浪漫派作家保田與重郎在游歷“滿洲”后所創作的長篇作品《蒙疆》中寫道,在“滿洲”生活的孩子偶爾回到“內地”時,看到自己的長輩在田間工作,會感到令人不悅的恥辱。[注]參見王升遠:《史跡評騭、雄主回望與“浪漫遠征”——保田與重郎〈蒙疆〉中的“滿蒙鮮支”敘事》,《外國文學評論》2017年第1期。孩童真實的心理如一面反映現實的鏡子,折射出了日本人與“滿人”之間冰冷的壓迫與被壓迫、日本人高“滿人”一等的社會級差結構。正因如此,當本田回到日本時,發現日本人是“偷竊”的、“普通的勞動百姓”時,便“陷入了極度的失望”之中。

戰時,生活在殖民地的日本人以被神選中的“選民”自認,肩負著為天皇開疆拓土、把世界貢獻給天皇的使命,因此生活在“滿洲”、身為“五族”中最高統治民族的日本人被要求成為模范與表率。且身處異國語言環境之中,對于殖民統治的不安、對于原住民的恐懼都讓日本殖民者意識到唯有強大才能保護自己,維護自己優秀種族的尊嚴才能樹立起權威和統治者形象,才能進而成為“殖民地的領導者”。作為殖民事業的繼承者則更被要求如此,據兒時生活在朝鮮的本田回憶:“小時候,如果自己做錯了事,就會被大人批評,‘你們是日本人,不能做這樣的事。’日本人不能說謊,不能背叛別人,偷竊更是不可想象”(202頁)。從本田的表述可知,生活在殖民地的日本人時刻牢記著自己是日本帝國的臣民,自己在殖民地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優秀種族”的形象。“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勞動”是其在殖民地生活的典型特征,而影響并形塑其行為規范的除了家庭教育,還有日本當時在殖民地實施的殖民政策和學校教育。

事實上,日本在實施對外侵略擴張初期便十分重視日本人在海外殖民地的形象。早在1904年11月,“滿鐵”居留民工作處便要求殖民地日本人“保持體面”,并對其日常穿著做了如下限制:

男人一般應穿西服,若是穿和服的話,必須穿短外褂;勞動者可以穿帶有商號的短外褂、緊腿褲、圍裙,但不能穿短褲。女人應穿和服或者西服,穿和服的時候,一定要穿短外褂。(中略)在飯館兒工作的服務員一定要穿短外套。不論是去洗澡還是外出,女人們也一定要穿外套。[注]南満州鉄道株式會社地方部殘務整理委員會編:『南満洲鉄道附屬地に於ける學校及図書館並社會公共施設の発達』,南満洲鉄道1939年,第15頁。

得體的穿著象征著一個民族的先進與文明,日本人“優秀種族”的形象被塑造起來的同時,“日本=文明”“‘滿洲’=野蠻”的文化級差結構也被構建起來。只有優秀的民族才具有支配能力,日本在“滿洲”的殖民統治也因其“優秀”而得到了“合法化”,這種外表的粉飾與裝扮可以說是一種政治戰略。而對于原本就對日本觀念淡薄、缺乏了解、在殖民地出生長大的日本兒童,為在其內心深處建構民族自信,培養其統治者心態,日本政府也制定了相關要求。1915年,“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教育當局面向附屬地的日本小學生制訂了《訓練要點》(日文為:「訓練要目」),《訓練要點》要求日本兒童維護“國體尊嚴”“帝國地位”;培養日本兒童對殖民地的情感,把掠奪來的土地當作“國土”一樣去熱愛,使其成長為殖民統治的未來繼承人;又因殖民地生活艱苦,故要求日本兒童養成堅毅剛健、符合日本國民的“優秀品格”并“發揚國威”。[注]詳見南満州鉄道株式會社地方部殘務整理委員會編:『南満洲鉄道附屬地に於ける學校及図書館並社會公共施設の発達』,南満洲鉄道1939年,第29-30頁。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殖民者的民族優越感被培養起來,并理所當然地做起了“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山田洋次在與大江健三郎的一次對談中曾回憶,生活在“滿洲”的日本少年特別歧視中國人,他們覺得中國人又窮又臟、腦子不好;當時尚為中學生的山田也同樣抱有這樣一種歧視觀念,并且毫無其他想法。[注][日]大江健三郎、山田洋次:『大江健三郎VS山田洋次·いま子供たちに伝えたいこと』,『週刊朝日』106巻29號(2001年6月),第146頁。在“在滿”日本小學生寫的作文中也能看到“厭惡‘滿人’的骯臟、貧窮和不懂禮儀”“生而為日本人實在是太好了”[注]詳見[日]川村湊:『海を渡った日本語——植民地の「國語」の時間』,青土社2004年版,第162-165頁。等歧視“滿人”的文字。在不斷被灌輸“日本民族是最優秀的種族”這一日本認知后,“在滿”日本兒童更加確信,作為日本帝國直系后代的“內地”日本人應是更加“真善美”的理想存在,是不可能作惡的。

除了意識形態上的教化之外,“在滿”日本兒童接受的教育是基于“內地延長線”(日文為:「內地延長主義」)的“適應當地”(日文為:「現地適応主義」)特殊地域性的教育,故其與“內地”日本兒童一樣,深受重視“道德教育”的《教育勅語》之影響,其父輩也同樣是接受《教育勅語》長大的。《教育勅語》要求日本國民“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并將天皇置于價值判斷的決定者之位置。丸山真男曾指出,在日本的國家構造中潛移默化地存在著從未被明確承認過的個人。個人之“私”即惡,當個人具有“私”念時,自身也會產生一種罪惡感和負疚感。在個人之“私”無法被明確認可時,人們便將“個人之私欲”與代表了“真善美”的國家意義相聯系,以此緩解自己因“私”產生的負疚感。[注]參見[日]丸山真男:《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陳力衛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8頁。這種視天皇為絕對價值的民族情感導致其不會去思考“天皇的圣意”是否違背了普世的道德與價值,是否給其他國家和人民造成肉體、精神和物質上的傷害。這便直接導致了殖民地日本人任意踐踏原住民,在殖民地胡作非為,而自身卻并“沒有意識到”抑或是“不自知”,不會主動去思考他人具有何種價值,天皇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生命也都變得毫無意義,日本戰時的國家體制也因此毫無障礙地侵入并控制失去了主體性的個體。

對于“在滿”日本人的教化,曾任“滿洲國”總務長官的星野直樹(1892—1978)曾說:

在滿洲國的日本人是真正純粹的滿洲國民,并憑借努力、心懷希望、身肩責任,成為滿洲國建國的核心人物。(中略)滿洲國的日本人應該注意的一點是,維護日本人的驕傲與尊嚴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滿洲國是我們自己創建的,不要忘記日本人才是滿洲國的最終責任人,并要為其建設、發展全心全意地作出奉獻。[注][日]星野直樹:『教育の再認識』(初出:1939年『建國教育講演集』),『「満洲·満洲國」教育資料集成』(第14巻)より、エムティ出版1993年版,第717-718頁。

星野將“在滿”日本人定位并塑造成了《伊索寓言》中蝙蝠的形象,既要使其保有作為“日本人的驕傲與尊嚴”,又要在法理上使其成為真正的“滿洲”國民。“不是日本人的日本人”之定位,也導致了戰后他們在“滿洲”“身體意義”上的被驅逐與在日本“社會意義”上的被排斥,其蝙蝠體質的悲劇命運一直延續至他們的后代。但亦應認識到的是,長期的殖民地生活經歷,以及回國后被排斥的命運使其在客觀上被賦予了他者的觀察視角,亦給了他們在思想觀念上重思何謂“日本”、何謂“日本人”的絕佳契機。

三、“錯把他鄉作故鄉”:身份認同的困境及其哀史源頭

與第一節中提及的返遷二代不同,4歲隨父母從東京遷往新京(即現長春)、日本戰敗后在中國東北經歷了近一年難民生活的澤地久枝以一種“故鄉喪失者”的身份回到了日本。對于初到日本時的情景,她有過一些回憶:

到達日本后,本以為大家會激動地流下喜悅的淚水,但事實上(我們)是以一種冷淡的、厭惡的眼神看著一切。現在也是如此,自己是純正的日本人,但卻在中國長大,又不能到處和別人說,鄉愁被貼上了封印無法得到排遣。(中略)我雖然身在日本,但我的目光仍停留在中國。(213頁)

“冷淡”“厭惡”“鄉愁無法得到排遣”,與澤地久枝同齡的返遷少年此時正處于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青春期,此時周圍環境、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往往會給少年帶來精神沖擊,也最容易產生身份認同的危機。在家鄉的學校,由于被“內地人”排斥,返遷少年被強行“塑造”出了一種終生難以擺脫的、外在于日本社會的“局外人”意識:

1.大藪:語言不通,四國方言與殖民地的語言完全不同。我在四國一共搬了十幾次家,每次搬家就要轉學。每轉到一個新學校就要挨打,是打到頭破血流的那種,我真的是好不容易才活下來。(207頁)

2.赤冢:因為語言不通,大家都叫我“朝鮮人”“朝鮮人”,我說的話別人都聽不懂,受盡了欺負。(207頁)

3.山田:成績稍好一點就會被欺負,他們說不允許我拿好成績。(206頁)

從“挨打”“受盡了欺負”“逃離”等返遷二代的表述可知,大多數返遷者的歸來并未得到“內地”同胞的熱情歡迎,這與戰后初期日本糧食不足,“內地人”自身生存艱難、無力接納他們不無關系。三木卓在訪談中談道,“我們一入學,內地的孩子就毫不掩飾地對我們抱怨,‘日本已經沒有吃的了,你們又回來了’,我聽了之后也覺得非常抱歉,但我必須活下去啊”(206頁)。日本在戰后初期出現了嚴重的饑荒,科幻小說家海野十三在1945年10月7日的日記中曾寫道:“我所擔心的是糧食,配給越來越不足。前不久的臺風導致今年的水稻開花期遲了,肯定是歉收了,再加上失去了朝鮮、臺灣、滿洲的供給,更是雪上加霜。”[注][日]海野十三著、橋本哲男編:『海野十三敗戦日記』,講談社1971年版,第94頁。這段文字亦從另一個角度提示出,戰時日本“內地”的糧食保證是以殖民地的供給為基本事實前提的,這是不對等關系的殖民體系的一個折射。返遷者在殖民地的經營首先確保了帝國的生存,然而戰后他們回到日本卻遭到了厭惡,這亦導致其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落差感和創傷感。面對戰敗后“內地”糧食嚴重不足的現實,尾崎這樣表達自己的看法:

內地人糧食不夠吃也很不容易,這不能怪他們。但我們想要的是他們的那份心意。我們也是日本人,自然希望能被當作日本人來對待。戰敗后,當我們成了“日本人”時的那一瞬間的感動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但當別人對我說,“并非那樣”的時候,我的情感又該安放于何處?我不是日本人嗎,那是一種愿望落空的感覺。原來我錯了,我是不受歡迎的人,即使過去了三十年,這種感覺仍未消散。(208頁)

“當我們成了‘日本人’時的感動”“愿望落空的感覺”“我是不受歡迎的人”,在這段話中尾崎表達了自己希望被當作日本人來對待,但最終卻未被承認為是“日本人”時的失落與無奈,不被承認是“日本人”、被“內地”日本人認為是“非我類者”應是導致返遷二代所有痛苦的根源所在。日野啟三在訪談中表達了自己對于故鄉的感受:“(‘內地人’對我們的態度)剝奪并抹消了我們靈魂中母親在現實中的對應物。本應是很自然、很溫柔的連接,但在現實中卻并不存在。現實只不過是‘母親’這一元素被剝離之后的貧寒、荒涼的失魂落魄,是殘渣,是影子。”(202頁)

日野在現實中感受不到“母親”的存在,“母國”對于他來說也是約等于不存在的。將自己定位為“影子人物”表達出了日野對于自己身份認同的悲觀甚至否定,自己所處的返遷群體只是“日本人”這一概念投射出的影子,是不真實且不具有主體性的。在影響身份認同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便是一個人的集體歸屬感,當與“母親”“母國”的連接被切斷時,“人”便很難確定“我是誰”;而當個體處于邊緣位置無法融入公共生活中時,人便無法獲得“自我感”,亦無法在社會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處于青春期的返遷少年,越是急切地想參與這個世界,便越會因角色混亂導致精神危機。山田洋次曾回憶道:“至今仍記得那種緊張感和精神上的不安。”[注][日]山田洋次、山田和夫:「映畫と人生についての対話——映畫『故郷』『同胞』『男はつらいよ』などをめぐって」,『文化評論』第183號(1976年7月),第145頁。

在雙重身份認同之間徘徊的生活困境使返遷二代陷入了嚴重的焦慮,為何“不被承認是日本人”,若在因果關系的延長線上為其追根溯源,似乎可以找到答案。戰時,日本政府所宣揚的豐饒廣袤的土地吸引了想要致富的日本農民去“滿洲”闖蕩。到達“滿洲”之后,他們雖仍從事農耕,但隨著占有的土地越來越多,雇傭當地中國農民為其耕種,便自然成了不勞而獲的“地主”;而吸引日本人去“滿洲”城市工作的則是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比內地高出數倍的誘人工資。在當時“滿洲”的城市,特別是“滿鐵”附屬地,生活配套設施完備,哈爾濱、大連等商業氣息濃郁的城市,更被譽為“東方的巴黎”。與“滿洲”較為優渥的生活相比,日本“內地”的糧食狀況從1943年已開始惡化,且本土不斷遭到美軍的空襲轟炸,去“滿洲”成了日本人擺脫饑餓貧困、從繁重債務中解脫的途徑。他們在殖民地時政治上是統治者,在民族層級上處于頂端,同時帶來的經濟收益也保證了他們衣食無憂的生活;回到“內地”后,支撐曾經生活的沙上樓閣不復存在,并且在回國之前,他們在殖民地的所得財產全部被沒收,每人只允許攜帶少量日元回國。

戰時,背井離鄉地去追求“美好新生活”的行為與戰后敗者歸來的貧窮招致了“內地”日本人的排斥,返遷二代亦同其父輩一樣,在日本社會遭遇歧視。三木卓說他們被認為“只是客人,或者比客人的地位還要低”(213頁),是不被信賴的“非我類者”。一直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身份認同從未受到過威脅,而“外地”日本人沒有與“內地”日本人共同經歷過原爆、空襲、疏散等戰時體驗,他們是本土戰場的不在場者;而“內地”日本人也未曾體驗過中國內戰、美蘇對立等戰后國際政治環境的殘酷。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錯位未能在返遷者與“內地人”之間得以均勻地滲透,因此二者之間難以建立起基于深刻理解對方境遇基礎上的共情。作為返遷二代,他們無法割斷與滿洲“故鄉”之間的原初身份認同,回到日本后又必須建立起新的身份認同,與兩種文化都若即若離,在時空坐標上迷失了方向。個人與周圍環境的不斷沖突又導致其出現了嚴重的身份焦慮,日野甚至要將“自己內心中作為人的情感的某部分抹殺掉才能生存下去”(213頁)。這樣“多余者”“局外人”的身份焦慮轉變為精神危機,促使返遷二代不斷追問著“我是誰”,然而其身體內與生俱來的異國因素與并未扎根的寄宿者心態讓其終究難以被承認為是“日本人”。

四、“越境者”“多余人”之思想史意義

日本戰敗后,伴隨著國際政治局勢的轉換,返遷者的身份迅速下墜。他們從殖民地具有統治力的民族之一員回歸故土,轉而成為即將被統治之族群的一分子。而戰后初期語境下“內地”人的人情淡漠、素質低下與日本社會對他們的歧視,加速了返遷二代“故鄉憧憬”的幻滅。曾被奉為絕對的價值與權威逐一崩塌、潰散,回到“內地”的日本人要迫使自己去理解曾經深信的價值是虛構的、相對的,承認日本人并非“選民”,只不過是“非常普通的人”,他們也因此陷入了強烈的精神危機之中。

習慣了多元社會結構與自在無拘的殖民地生活,回歸日本后,面對生活在島國上的單一民族,曾經的沙上樓閣般的“優越感”迅速失落,返遷少年得以“正常化”。而對生在大陸的他們而言,巨大的文化差異使其在日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逼仄與封閉。在此次訪談中,三木卓在談及兒時的“滿洲”生活時曾表示,最初展現在他眼前的世界就是多元的,他說的話對方也許聽不懂,他認為是很正常的,而對于日本“內地人”來說那是不可能的。(213頁)曾有的大陸視界與現下的島國根性在“少年”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對撞,這些只有經歷過長期殖民地生活與日本體驗的“越境者”才能痛徹體會;漂泊于大陸與島國之間的“多余人”立場,也為少年們反思“何謂日本人”、何謂“日本國民性”提供了絕佳的契機,而這種反思是“內地”的日本人所無法感知和體認的。在訪談中本田靖春也談到,戰后即使過去了三四十年,他仍然感覺沒有在這片土地上扎下根來,過了四十歲,反而會越來越感覺到適應不良。(199頁)“不曾扎根”,緣于返遷二代在戰后幾十年的日本社會生活中,一直被認為是異于“日本人”的“非我類者”,而被孤立、被邊緣化所倒逼出的他者視角使其得以冷靜地思考何謂“日本”,何謂“日本人”。

回到日本之前,深植于返遷二代心中的日本是被虛構出的美好形象,返回日本后他們看到了破敗、紛亂的日本,認識到“日本也是骯臟不堪的”“日本人也會偷東西”,這些都印證了明治以降日本文化民族主義者喧嚷炒作的“日本人論”之虛空本質。對日本國民性神話持質疑態度的安德魯·戈登在《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中犀利指出,很多所謂的“日本傳統”只不過是現代世界中所創造的神話而已。[注][美]安德魯·戈登:《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李朝津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版,第15頁。日本“創造神話”始于江戶時代,在被卷入世界近代化旋渦、面對西方強大的近代文明時,日本急需建立起自身的“國民文化與傳統”,以此樹立其世界地位。在“建立民族自信”之進程中,強調自身的“神秘感”與急于界定“日本性”導致了借由“歷史”與“文化”生發出的“日本人論”“日本文化論”被絕對化。

這一進程與日本近代化一直交織共生在一起,其邏輯慣性延綿至今。日本人一旦被“神格化”后,其作為“人”的、與他國國民的共通性往往會被掩蓋,在“滿洲”以“選民”身份存在、感覺優越的日本少年之困惑毋寧說正根源于此。

1980年代開始,日本國內出現了一些對于日本文化論的批判,如淺見定雄的《冒牌猶太人與日本人》(1983)、別府春海的《作為意識形態的日本文化論》(1987)、小谷野敦的《日本文化論的造假》(2010)等,但這些微弱的聲音還是湮沒在“蔚為大觀”的日本“自畫像”知識生產中。管見所及,在我國日本學研究界,對于日本文化論的熱衷仍是學術界和傳媒界的一道奇景,這在涉外文化領域中是較為罕見的。加藤周一曾指出,以日本為研究對象,并非要研究在日本有何種獨特現象,而是這些現象在日本是如何具體體現出來的。[注][日]加藤周一:《日本人的皮囊》,李友敏譯,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第9頁。為“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祛魅、將其“一般化”對待,在我國學術界似乎依然任重道遠。王升遠曾指出,“‘國民性’絕非‘古已有之’且恒久不變之特性,而是歷史性建構起來的產物,不可對其做僵化不易的理解,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乃至國際關系因素等都對其有著不可小覷的制約和形塑功能,甚至常常是這些因素綜合、倒逼出來的產物”。[注]王升遠:《在底片中看透“日本國民性神話”》,《解放日報》2017年12月23日“讀書周刊”版。以日本戰時、戰后的社會狀況為例便可知,所謂“國民性”在榮耀之境與苦難之時亦會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樣態。而對于國民性的界定亦是有前提的,應在經濟、政治等若干維度的觀照之下,進行“有時效”的限定而非受制于“永久的”國境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专区|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欧美啪啪网|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网站|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久久久亚洲色|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色综合成人|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爆操波多野结衣| 欧美三级自拍| 国产精品性|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国产丝袜啪啪| 色国产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日本国产精品| 亚洲成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1|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99久久精彩视频| 国产va在线|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97se亚洲综合| 8090成人午夜精品| 成人欧美日韩|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日韩av在线直播|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无码'专区第一页|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欧美一级在线看| 久热精品免费|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四区| 91麻豆国产在线| 欧美激情综合|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高清码无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