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劉軍國 侯健羽 本報記者 張雪婷

“不準說中文!”近日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給學生發郵件,禁止中國留學生在教學樓說中文。此事被曝光后引發廣泛熱議,這名教授在該校中國學生聯名抗議的情況下,被校方解除職務。一部分同學表示,雖然杜克大學可能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國際生融入當地語言環境,但由于語氣過于傲慢,“擺明是瞧不起中國學生”,也釀成如今的爭議。針對這一話題,《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幾個國家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向記者講述了曾經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國外大學有哪些正確的語言學習引導,這些中國學生自己又主動進行了哪些“融入式”學習。
遇到老師惡意評分
在一些偏理工科的大學院系中,華人學生非常集中,又愛成群結隊出行,不免會讓某些占少數的本土人感到“威脅”。《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一些文科院系對語言要求比較高,本地人則占比較高。中國學生會因為語言問題而遇到當地學生不愿合作的情況,甚至有本土學生做小組作業時因擔心中國留學生“扯后腿”,故意不通知他們。
“美國人普遍有種‘你來我們國家是自愿的,努力說好英語是你的義務的心理。”曾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讀大學、目前已定居美國的華人小雨表示,不少美國人不會因對方是外國人就特殊照顧。一些老師和本土同學也因中國學生語言不夠好公開“冷臉”。
中國學生被教授惡意差評的情況也不是個案。紐約大學近日出現教師“語言歧視”——有教師在課件中用漢語拼音標中文、嘲諷中國學生的英語口音、禁止國際生在課堂上用電腦卻縱容本土學生逛網店等。在學期末,中國學生發現,一半人被這名教師給了僅僅20%的分數,且被威脅“如果再發郵件說成績的事就會再扣分”。目前,紐約大學20余名中國學生已聯合簽名投訴該教師。
正確引導國際生學習外語
一些中國學生認為,杜克大學教授的郵件有讓大家走出舒適區提升英語水平的意思,但是語氣過于傲慢,顯得不尊重。美國《紐約每日新聞》1月29日一篇來自前紐約大學教師的評論表示,他能理解教授的初衷,并講述自己以前一個中國學生在全英語環境下語言進步突飛猛進的例子。“但很多國際生,會在異國他鄉感到孤獨、陌生、迷惘,他們自然會和自己同國籍的學生親近。”該評論呼吁美國大學和本土學生,主動伸手去接納中國學生。“目前超過30萬中國學生在美國讀書,為美國經濟創造100億美元的收益。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最好的教育資源。”
在國際學生變得越來越常見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學校都在探索如何讓外國學生自然融入當地語言。曾在芝加哥遠郊讀小學的華人小李對《環球時報》回憶稱,他所在的社區中國人很少,“班里只有兩個中國同學,一開始老師怕我們孤獨,把我們安排在同桌,但一個學期過去后,我們依然還只會說中文”。之后,老師強制讓兩名同學分開坐,短短幾周,英語水平幾乎接近同歲的小朋友。
到了高中和大學,中國學生數量變得更多。高中赴美的徐君(化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她當時在弗吉尼亞州上的住宿制私立學校,學校會特意安排美國學生和國際生“混住”。“我認為,這也能讓美國本土學生跳出舒適圈,了解外面的世界。”
已畢業3年的孟辰(化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時在日本東京讀大學時,語言老師也要求大家“盡量說日語,不要說英語”。“實際上老師這種要求不過分,如果解釋清楚,學生也可以理解,大家在乎的還是一個教育態度問題。”
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
“理工科院系有的實驗室從老板到學生全是華人,平時交流直接用中文就行。除非開會時有不說中文的人參與,否則這些中國留學生從工作到生活,基本都是在華人的圈子。”小雨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不光是留學生,還有不少華人也是,在美國很多年,口語卻完全不行。“學校可以給你提供一些幫助,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挖掘學習的機會。”
要想語言進步快,“融入式”學習非常重要。小雨認為,中國學生應打破害羞的心理,主動結交當地人練習口語。“我的丈夫是美國人,剛認識的時候我們是鄰居。”小雨介紹說,也不必非要面對面對話,有時候和當地朋友一起看電影、電視,他也會給你科普當地風土人情,這也是能讓人語言進步的一種途徑。
孟辰在日本留學時住學生宿舍。“我們一個國際宿舍,剛開始中國人很多。”因為離學校太遠,很多中國學生選擇搬到學校附近租房。“我當時也猶豫要不要和中國同學一起租房,但最后還是選擇留在宿舍,剩下的幾乎都是日本學生和少數的韓國、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學生。”孟辰說,他當時做出了“跳出舒適圈”選擇,連管理宿舍的員工都不會說英語,他只能用一個個單字、甚至加上手勢,和同學溝通。“一開始我覺得很羞恥,但不出兩個月,我基本能和日本同學無障礙交流,一起參加活動、一起旅游,結交到十分親近的朋友。現在就算我回國了,和他們依然保持聯系。”孟辰說,在他的影響下,幾個日本朋友也開始學習中文。“如果大家都能打破隔閡,以后語言歧視的狀況就會越來越少。”▲
環球時報201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