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田以恒 寧愛鳳
摘 要: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浙江省蓬勃開展,但也面臨著方式優化和持續推廣的前景問題。聚焦于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中政府購買生態服務案例,總結政府購買生態服務的模式,并探尋各種購買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問題。針對模式中存在的風險和問題,提出優化政府生態購買模式的建議,將“浙江方式”升級為“浙江模式”,從而使美麗鄉村從“一處美”走向“處處美”,讓全民共享政府提供的生態服務,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服務;風險;優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047-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83;F327;X321 ? ? ? ?文獻標志碼:A
美麗鄉村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工程、新載體,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踐的又一重大創新。如何建設生態宜居、生態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美麗鄉村,如何使美麗鄉村的“一處美”邁向“處處美”,如何建設好“兩美浙江”是擺在浙江省政府面前的重大命題[1]。
1 ?政府購買生態服務的3種模式
以平原、山區、半山區、海島、近郊5種類型為劃分標準,將2017年浙江省評選的300個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根據標準劃分,分層抽樣選出53個美麗鄉村建設的范例,對垃圾分類、鄉村民宿、五水共治等生態建設方面較為突出的鄉村進行調研。通過問卷調研、面對面訪談、建立數據庫構建模型,對案例進行收集、分析、總結。以資金來源進行分類,將美麗鄉村生態服務提供模式歸納為3類:完全購買模式、共治共享模式和引導模式[2]。
1.1 ?完全購買模式
將美麗鄉村生態服務提供模式中,資金完全來源于政府的方式歸納為完全購買模式。完全購買模式適用于資金投資大、人力資本要求高,一時難以收回成本或者無法收回成本,規模經濟的生態服務中。此類生態服務的提供由于沉淀成本大,資金回報慢,對社會資本缺乏吸引力。政府為了履行其經濟、社會、生態的職能,該類生態服務資金主要由政府提供,技術實施單位通過招投標完成。
1.2 ?共治共享模式
將美麗鄉村生態服務提供模式中,資金分別來源于政府和社會的方式歸納為共治共享模式。共治共享模式存在著“選擇性進入”的特點,適用于能將不付費的消費者較好地排除出去,并要求有一定基礎設施支持的生態服務中。此類生態服務的提供由于具有排他性,有一定的市場效益,資金能得到很好的回報,從而對社會資本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政府只要為“平等進入”的基礎設置進行投資,“選擇性進入”的產品由社會資本提供,這種共治共享的模式能較好地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多贏。
1.3 ?引導模式
將美麗鄉村生態服務提供模式中,資金作為獎勵來引導生態服務的供給方式納為引導模式。此類生態服務具有普遍性、規模小、數量多、消費者眾、“平等進入”的特點。適用于生態保護性服務、涉及主體多,貫穿于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中。此類生態服務基礎設施投資不大,民眾參與途徑多,如生活垃圾分類操作、鄉村旅游中農戶家庭衛生等。
2 ?政府購買生態服務中存在風險及問題
2.1 ?在資金方面,社會資本參與不足且資金流向模糊,使用效率低
完全購買模式中,該類生態服務提供的資金全部來源于各級政府,社會資本參與不足,缺少社會投入機制。共治共享模式中,大部分資金來自中央或地方的財政投入,如五水共治、垃圾分類等專項基金,也有一事一議的制度,但是農民只是投工、投勞,其資金還是由政府提供。但單純依靠政府撥款,預算資金安排較緊,難以提供長期、良好的生態服務。
在調研中發現,對于一些生態服務項目,大多數政府每年都會設立專項資金,甚至對于一些設備會有專門的撥款,但是對于這些資金及撥款的具體流向及使用情況,相關部門并沒有透明公開,很容易出現“一撥了之、流向不明”的現象,也會導致一些鄉鎮拿到撥款,購買了設備卻閑置不用,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從而導致資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2.2 ?在監督方面,缺少具體生態服務建設評估機制
生態服務價格評估缺少標準、隨意性過大,過于重結果而輕過程,對代理方的服務水平與質量的評估體系粗糙,使代理方在提供生態服務時以次充好,導致公共服務品質下降。特別是對于規模小的生態服務,一般引入市場主體,此種情況下政府提供生態服務遭遇資本逐利與生態服務公平供給的矛盾。并且現有評估體系對服務對象的意見也重視不夠,缺少以服務對象為主體的績效評估[3]。
2.3 ?在相關利益主體方面,多方利益難以平衡
(1)政策與實際情況及村民利益不符。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政府出臺了許多相關文件政策,但大多較宏觀,是指導性意見,并沒有結合具體村莊的實際情況,政策與實際不符,一些政策甚至損害了當地村民的利益,使得這些政策難以得到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從而導致政策的落實困難重重。
(2)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難以協同美麗鄉村建設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生態保護政策推行中不可避免地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利益產生一些矛盾。如造紙廠等污染企業與就業、經濟發展之間陷入“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的兩難境地,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是我國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3 ?政府購買生態服務的模式優化
3.1 ?建立多元融資機制
(1)要夯實生態服務軟硬環境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在生態服務購買資金籌集上,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融資作用。可以通過發行生態國債、生態彩票,建立生態銀行,以及線上眾籌等方式募集社會閑散資金[4]。
(2)調動村民力量,通過線下召開會議、線上媒體傳播等方式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引導村民養成自覺維護農村生態環境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習慣。同時規范管理,實施獎評機制,發揮村民主體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群眾投資捐資、投工投勞,讓農民身體力行投入農村生態文明治理和建設,自我建設、自我發展、自我享受,既享受“綠水青山”的生活環境,又得到“金山銀山”的利益回報。
3.2 ?建立多主體的具體監督考核機制
(1)建立村務陽光工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起資金流向“決策—管理—操作”縱向透明的數據信息網絡平臺,保證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披露公開資金流向動態相關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損害公民利益,使生態購買資金使用制度化、規范化,確保生態服務的質量。全過程跟蹤審計,建立多渠道信息反饋平臺,提高公眾監管力度,如網絡反饋機制、“兩代表一委員”特別考核的督查機制。
(2)建立基于“用戶體驗”的考核機制。要建立長期考核機制和以村民滿意為主績效評估機制。建立由村民代表、專業人士組成考核和評估小組對生態服務項目進行滿意度考核,并對生態服務項目進行長期的滿意度考核,不但要注重購買期間的監督考核,還要將村莊建設完成后期維護情況納入委托方和代理方的績效考評,強化績效考評的運用。還要將村民的滿意度作為績效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使美麗鄉村建設合民意。社會組織的績效評估結果為“優秀”“良好”的提供者,得到相應的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優先權,并加以表彰;評估結果為“不合格”的提供者,根據反饋扣減相應經費,并且以后不得承接政府的購買項目。建立一系列長期管理機制,鞏固和提高環境質量,確保長期效益,減少二次建設和維護的浪費,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3.3 ?協同多方利益,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1)政策要因地制宜。在制定政策之前,地方政府要認真學習中央政策,深入了解中央精神,加大調查研究力度,深入地方一線,了解問題所在,找出問題癥結所在,根據需要和實際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細化政策,實事求是,要按照上級政策的要求,保證執行效果,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讓政策更好落地生根”上。
(2)創新生態補償機制。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加強對補償制度的管理,還要完善有關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立法程序,督促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加快有關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立法工作,做到生態效益補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經濟補償實現法制化,切實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獎懲有度,既讓破壞環境者受到懲罰,也鼓勵民眾多投身生態保護,還可以設立專門的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于生態修復和維護[5]。
4 ?結束語
探究了政府購買生態服務種類及其購買模式和風險,并在模式優化的基礎上,推廣浙江經驗,將“浙江做法”提升為一種制度類型化的“浙江模式”,使美麗鄉村從“一處美”走向“處處美”,為“美麗鄉村”的藍本提供數據支撐和可操作性的對策,以期使全民共享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解成友,張金明.城鄉一體化與美麗鄉村的善治之路[J].學理論,2013(32):75-76.
[2]鄧紅兵,陳春娣,劉昕,等.區域生態用地的概念及分類[J].生態學報,2009,29(3):1519-1524.
[3]于政華.政府購買服務:浦東新區實踐中的問題與化解[J].地方財政研究,2015(6):82-84.
[4]丘水林.政府購買生態服務:歐盟國家的經驗與啟示[J].環境保護,2018(24):32-36.
[5]郭杰忠.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動關系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6):13-17.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