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良
摘 要:經濟發展是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體現,影響社會多個方面,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就業問題。經濟發展趨向、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對于農業院校學生日后就業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影響。高農業院校教學應該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緊密結合經濟發展需求,提升高校學生就業率。從3個方面研究了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旨在推動相關研究發展。
關鍵詞:農業院校;大學生;經濟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055-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061.2 ? ? ? ?文獻標志碼:A
經濟發展是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社會持續前進的重要體現,直接影響高校學生就業。高校教學應該服務于國家、社會及學生,讓學生學有所成,使其服務于國家、社會,并滿足個人生存及人生價值成長需要[1]。農業院校主要是培養農業相關專業人才,其人才培養數量、開設專業科目均與經濟發展有直接關系。經濟發展勢頭足,社會資源傾向于農業,則農業院校學生充分就業的可能性就高,反之則低。
1 ?農業院校大學生培養應該面向經濟發展需求
1.1 ?市場就業導向原則
高校是人才培養基地,培養的人才終將走向社會,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高校人才應該能夠服務于社會發展,農業院校大學生培養應該面向經濟發展需求。從市場角度來看,學生就是高校的“產品”,學生畢業即需要面向市場、走向競爭崗位,如果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經濟發展需求不相匹配,則會出現大學生就業不充分的現象[2]。基于此,農業大學培養必須要堅持面向經濟發展需求,研究市場運行規律,在合理分析市場走向的基礎上優化教學資源分配。在市場經濟主導下,農業院校大學生作為市場資源的一種,其人才培養數量、專業水平應該與經濟發展曲線同步,保持人才市場的供求平衡,避免供大于求導致學生就業困難[3]。
1.2 ?經濟特點影響就業
農業院校有為教育輻射地區提供社會服務與經濟建設的義務,因此農業院校在設置專業、教學調整過程中需要兼顧經濟發展需求。與此相對應,農業經濟發展技術結構、產業需求也會為農業院校教學提供依據。以往高校教育發展中,更加注重其社會服務屬性、教育屬性,對于市場經濟發展適應性不夠。隨著高校教學改革推進,更應該關注高校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轉變教學培養視角,以促進經濟發展來實現社會服務。農業高校學生能否充分就業,取決于經濟發展與農業院校之間的互動關系。
2 ?經濟發展對于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影響
2.1 ?影響院校規模
經濟發展規模、農業產業結構直接影響人才需求量,經濟發展快則對于農業院校人才需求量大,擴大學生的就業規模。此外,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高校也將獲得發展契機,教育經費也會有所增加,并結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將更多的資源傾向于農業院校,擴大農業院校規模。
2.2 ?影響人才層次
農業院校開設了作物生產技術、設施農業與裝備、種子生產與經營等數十種專業,涉及到農業生產、農業管理及農業服務等多個方面。在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下對于農業生產技術需求不高,但隨著產業升級,由粗放型走向集約型,大幅度增加了農業生產、農業管理以及農業服務專業人才需求。
2.3 ?影響職業選擇
經濟發展導致農業產業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一部分原有職業因為不適應市場發展需求被逐漸淘汰,并結合產生發展需求衍生新職業,說明經濟發展對于產業結構轉型、職業增設有著直接關系,影響農業學生就業范圍。經濟發展對于職業范圍變遷有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發展。新的科技產品、設備、工藝應運而生,這就會取代一部分具有原有功能的低效產品,導致相關生產、管理、經營職業消失,并出現新的職業類型,滿足新產品生產、管理及銷售需求。
第二,經濟發展推動產業提升。社會整體經濟發展趨勢朝集約化、科技化、自動化方向發展,這也必然導致農業發展升級、行業結構優化、職業類型調整。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農業產業相關職業范圍發生了巨大變化,并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原本的熱門職業由于不適應新的農業市場發展需求而逐漸萎縮、淘汰,而一些冷門職業反而成為了市場的人才“缺口”,能夠獲得更佳的經濟待遇,影響農業院校學生的擇校范圍。
3 ?經濟發展影響下的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策略
3.1 ?創業帶就業
在新經濟發展形勢下,農業產業更加傾向于科技化、市場化、集約化。但從基層農業發展形勢來看,農業發展水平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農業院校大學生具有專業知識優勢、技術優勢以及產業預測能力,農業院校可以鼓勵院校學生積極創業,研究新種植品種、經營模式,并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升產品價值,從而實現創新帶動就業的目的,讓農業院校學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業院校應統計創業學生,為其提供技術、平臺、資金支持,滿足人才創業發展需求。
3.2 ?聯動發展
經濟發展與高校之間關系十分密切,這就要求農業院校在促進學生充分就業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經濟發展形勢、農業產業需求。為此,農業院校應主動與農企進行合作,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詳細了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并與農企達成合作協議,安排農業院校學生專業對口實習。
3.3 ?提升能力
高校教學應該緊跟時代發展需求,開設實踐技能性強的專業。同時,在人才培養上應該明確定位,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加強教學改革,構建雙師型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專業水平以及人才層次,讓學生畢業后就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迅速適應產業要求。
4 ?結束語
經濟發展與就業密不可分,并為高校人才培養、專業設置提供專業指引。農業院校在提升學生就業率時,應該把握經濟發展趨勢、農業產業需求,積極與農企對接,綜合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使其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滿足農業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薛媛,張潤宏,宋建武,等.提升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分析[J].山西青年,2018(24):279.
[2]成曉典,張潤宏,宋建武,等.新形勢下引導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的措施分析[J].山西青年,2018(24):291.
[3]田曦,包佳怡,孫翠翠.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涉農意愿研究——以培養“一懂兩愛”人才為目標導向[J].中國農業教育,2018(5):77-82.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