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張程 孫曉凡 張恒民 陳若男
摘 要: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財政補貼政策,為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幫助。這項工作的推進與落實,是堅持教育優先的重大體現。從資助育人的重要意義出發,剖析了新經濟背景下民辦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以便更好地實施資助育人工作。
關鍵詞:規范性;系統性;資助結構;資助體系;育人工作體系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120-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75;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1構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的意義
“扶貧一時,扶志一世”,民辦高校資助工作不能從財政扶持這個單一的角度看,要綜合育人體系,將育人工作與資助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二者應該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整體,是新時期堅持“以生為本,德育育人”戰略思想的重要體現。通過資助工作,引導學生樹立一種“感恩”的思想,把這種感恩的情懷繼承并發揚下去,努力學習,日后更好地回報學校,回饋社會,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1]。
2我國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認定工作標準不統一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的依據主要是“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但是由于不同地區存在差異,各個地區民政部門認定家庭經濟困難的條件不同。黑龍江東方學院是一個在全國招生的高校,遞交貧困生資料的學生很多,但是評定的標準不一。例如黑龍江省2019年低保戶的認定標準是556元,上海市低保戶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額是1 160元,那么認定方法就存在差異,評定標準的差異化也會導致結果不公平或者學生認知不平衡。另外,困難生人數眾多,審核材料多而繁雜,資助工作教師編制緊張,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全面了解每一個貧困學生的生活情況。
2.2資助項目多傾向于貧困生
在工作中不難發現,為了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多的幫助與關愛,在評定獎助學金時,會把名額更多地分給家庭困難學生。在獎勵金額的設置上,助困類獎學金的金額也遠遠高于學習優異學生的獎勵,這無疑會降低學習成績優異但是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2]。
2.3將重點放在經濟支持上,忽略了思想上的幫扶
目前,大多數高校在開展學生資助工作時,都是嚴格落實國家的政策與文件,按照家庭經濟困難生的人數與比例,給予學生一定程度的經濟資助,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消除經濟上的后顧之憂。但是,這種資助往往只體現在經濟層面上,忽視了對學生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資助”。在工作中發現,家庭困難學生多來自于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受教育的機會較少,文化基礎比較差,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格格不入,心理存在落差。在給予經濟資助的同時,應該多關注這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動向,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使其順利度過大學生活[3]。
2.4思想教育工作開展嚴重不足
國家開展學生資助教育的初衷不僅是為了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育人觀念的傳承。讓學生知道國家資助工作的重要意義,在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的基礎上,使他們努力學習,回饋國家,回報社會,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經濟上貧困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樹立一種拼搏進取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一線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開展育人教育,通過各種平臺開展思想教育活動,讓民辦高校的貧困學生真正了解資助工作的實質,促進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全面結合。
3落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對策
3.1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
鑒于不同地區貧困程度的差異化,在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校內認定與生源地認定相結合的對策。不能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承諾書”看作唯一條件,還要綜合考慮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表現,班級和院系成立二級評議小組綜合衡量。在資助工作的認定與評選上,輔導員不能獨攬大權,搞“一言堂”,要多聽取同學的意見。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建立多元化、可量化、易操作的認定辦法,最大限度實現資助資源的合理化分配[4]。
3.2建立完善資助體系
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資助政策幫助貧困大學生,但是也不能助長部分家庭困難學生“理直氣壯”接受資助的現象。要張弛有度,合理分配資助金額,最大化發揮其效力。例如合理分配獎助學金的名額與比例,避免資助資源過度集中,要建立一種公平的競爭氛圍。給予學生經濟資助的同時,引導貧困學生樹立一種自強不息的態度,積極投身到勤工儉學的崗位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換取相應的回報。積極與用人單位洽談聯系,為貧困生提供更多的實習與就業機會,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3經濟自主與心理輔導相結合
在提供經濟資助的同時,要深入開展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的疏導工作。針對部分經濟不發達地區教育水平落后的問題,可以與專業課教師進行對接,對貧困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開闊貧困生的社會視野,進一步增強貧困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將困難學生組織在一起,形成互幫互助小組,使其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健康成長。
3.4加強對受助學生誠信教育與感恩教育的熏陶與滲透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開展多種多樣的思想政治活動加強學生誠信教育與感恩教育,讓學生明白資助是一種社會關愛,而不是理所當然。工作者應該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積極開展以“誠信教育”為主題的圖片展等征文活動,號召曾經接受過學校經濟資助,在社會上發展良好的畢業生回饋校園,言傳身教,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參考文獻:
[1]黃建美,鄒樹梁.高校資助育人創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4):81-85.
[2]梁作甲.幫困與育人相結合,健全高校資助工作體系[J].學理論,2010(26):209-210.
[3]張曉琴.“資助”與“育人”:助學指導工作的必然選擇[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13-116.
[4]張曉艷,李釗,沈婷婷,等.大學生資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5(2):64-66.
(編輯:郭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