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文 陳海欽


[摘要] 目的 探討模塊化管理在急診科胸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采用隊列研究方法,對該院急診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50例納入為對照組,開展常規的急診科診療模式,另納入該院急診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50例為觀察組,在此階段,開展模塊化風險管理,對比兩組患者的高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對比兩組首次心電圖、專科醫生到達、實驗室回報、首次服藥時間等關鍵指標。結果 觀察組首次心電圖、專科醫生到達時間縮短、首次服藥時間亦明顯縮短,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短期不良事件和高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診科胸痛患者開展模塊化風險管理,優化急救管理流程,可大大降低胸痛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 模塊管理;化風險管理;急診科;胸痛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2(b)-0075-03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odular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HUANG Zhi-wen, CHEN Hai-q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angxia Hospital, Dongguan, Guangdong Province, 52371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odular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A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50 patients with acute chest pain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outine emergency departm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l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as includ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50 patients with acute chest pain admit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t this stage, modular risk management was carried out, the occurrence of high-risk event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compared, and the key indicators such as the first electrocardiogram, the arrival of specialists, the laboratory return, and the time of taking the first drug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first ECG, the arrival time of the specialists was shortened, and the time of the first medicati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short-term adverse events and high-risk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Modular risk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can optimize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which can great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 Modular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Emergency department; Chest pain
通過對以急性胸痛為主要表現的患者提供快速的急診科診療通道,可有效地提高對急性胸痛患者的診療速度。有研究認為,目前國內不少地區建立了胸痛中心,不但可對急性心肌梗死進行搶救,更加是通過整合各方面的醫療資源,使患者能得到及時的救治[1],但對于未建立胸痛中心的地區,如何對來以胸痛為主要表現的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危險評估和救治服務的通道,如何規范急診科的診療模式,優化診療療程,彌補診療過程中的缺陷,是目前臨床較為關注的問題。目前,該院急診科規范了對胸痛患者的管理模式,使患者能獲得更佳的診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院急診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50例納入為對照組,對此類患者開展常規的急診科診療模式,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45~85歲,平均(62.77±8.15)歲。另納入該院急診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50例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5~85歲,平均(60.22±7.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患者采用模塊化管理和模式,具體模塊包括:模塊一:患者任務清單的生成,患者清單的設定,事件一旦產生,則由執行人員采用觸屏的方式對事件進行圖標處理并植入相應的代碼,記錄患者的身份信息。在整個流程中,關鍵信息除了在事件記錄儀上顯示之外,還可以通過上傳到服務器中建立疾病檔案。模塊二:應急響應機制的建立,建立二級的響應機制,確保有院科兩個級別的響應的有效性和精確性。模塊三:建立完善的急診流程績效考核機制,使整個模塊更為完善合理,建立相應的評實施組和評議組對該次模塊化管理進行監督。要求如下:責任醫護人員在接觸患者后,要迅速地將患者放置于胸痛床位,并做好首次的床旁心電圖檢查,同時要抽血行床旁的胸痛3項檢測,檢測結果要在20 min以內出結果,同時通知醫生要在5 min之內到達患者床旁,確診后又給患者進行及時的溝通,并接受PCI手術,通知手術室15 min內完成術前準備。
1.2.2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的救治流程,對胸痛患者進行快速的分診后,通知醫生進行常規的心電監護、吸氧,并建立靜脈通道,同時檢驗心肌酶的常見標志物,口服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盡量使時間從發病到PCI的時間控制在90 min之內。
1.3 ?觀察指標
短期的預后不良事件:采用胸痛評分量表[2]對患者的急性胸痛事件進行評估,以評分的漲幅≥18%定義為短期預后惡化,而<18%定義為短期預后無變化。高風險事件:對兩組患者入院后的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氣道梗阻、誤吸等事件進行觀察記錄。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急診診治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首次心電圖、專科醫生到達時間縮短,D-to-B、首次服藥時間亦縮短,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短期預后不良事件、高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短期不良事件和高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較為突然,病情發展較快,患者的死亡率較高。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急性心梗患者在發病后約有50%的患者1 h內猝死在院外,死因主要是與心律失常有關[3]。而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急性胸痛的發病率較高,特別是在男性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這部分患者又是社會和家庭的中堅力量,對醫療康復要求較高,因此通過對胸痛患者進行及時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目前,國內有部分醫院建立了胸痛中心,能較好地整合各方面的醫療資源,使胸痛患者的救治得到較好的實現[4]。然而,對于未建立胸痛中心的醫院,急診科如何規范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是目前臨床和患社會較為關注的熱點之一。目前,急診科存在救治擁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5-6]:①患者緊急就醫未經預約;②急診科的醫護力量不足;③住院收治患者的渠道不通暢等。研究證實,通過規范急診科的管理制度,規范急診科的管理流程,建立有效規范的質量考核體系,可以促進急診科的整體管理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時可以規范急診科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不斷規范各項搶救工作和流程,使胸痛的救治效率得到高質優效的保證[7]。然而,如何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急診科救治擁堵問題,并解決胸痛患者的救治延誤的難題,目前尚無統一的研究報道。
該院自從實施規范化的模塊化管理模式后,急性胸痛患者的首次心電圖明顯縮短,同時專科醫生到達縮短、首次服藥時間亦明顯縮短(P<0.05),結果表明,模塊化管理模式的開展有助于提高對胸痛患者的診療效率。研究認為,通過建立規范化的模塊化管理模式,構建一套急診科適應的追蹤流程,啟動對患者在整個搶救過程中的事件發生時間以及人員執行的情況進行數據收集,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對診斷的效率,緩解急診科擁堵的現象[8]。搶救胸痛患者要求分秒必爭,因此要做到快速有效暢通的分診和轉運,盡量減少中間環節,盡量縮短時間,以最短的時間安置好患者,并且根據最新的胸痛處理流程圖,使心梗的患者從綠色通道進入該院的臨床路徑流程中。但此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短期不良事件和高風險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納入的樣本量較少和觀察時間段較短等有關,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
綜上所述,急診科胸痛患者開展模塊化風險管理,優化急救管理流程,盡量減少中間環節,使急診科對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更為通暢,同時使搶救的效果能達到最佳。
[參考文獻]
[1] ?王煥東,張艷.胸痛中心的發展現狀及應用前景[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6):1019-1022.
[2] ?Khalifa M.and I Zabani.Reduc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 Evidence Based Strategies[J].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2016,226(3):67-70.
[3] ?安健,李保,王敬萍,等.新型急診綠色通道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術療效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10):1150-1152.
[4] ?周民偉,向定成,秦偉毅,等.胸痛中心建設發展與管理模式[J].中國數字醫學,2015,10(9):5-7.
[5] ?程寶珍,張小紅,牛娟.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2,27(5):9-11.
[6] ?陳可,皮喜田,劉洪英,等.個人健康信息采集終端系統設計[J].醫療衛生裝備,2017,38(3):11-13.
[7] ?Lange MC, GP Braga,EM Novak,et al.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stroke from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Brazil:benchmarking and indicator parameters[J].Arq Neuropsiquiatr,2017, 75(6):354-358.
[8] ?Li J,Li X,Wang Q,et al.ST -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1 (the China PEACE Retrospectiv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udy):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ospital data[J].Lancet,2015,385(9966):441-451.
(收稿日期: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