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淵
常常在媒體聽到或看到有這樣的報道:說中國目前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全國的咱暫不去說它,就說我們上海吧。據說目前滬籍60歲以上的老人有307.7萬,占到全市滬籍人口的24.5%。也就是說,現在一個年輕人將來要侍奉四位老人,因此,包袱很重。人口老齡化還造成醫院床位緊張、進福利院要排隊……甚至還有一種怪論,說是現在許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崗位,是由于現在有不少老年人退而不休,還賴在崗位上(其實是因為這些人有技術、有經驗,單位需要而返聘的專業人員),因此是擠占了青年人的就業崗位,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定等等。
老年人真的這么討厭么?我不知道說這種話的人是否意識到,你自己將來總有一天也會變老!其實,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問題,不獨我們中國有!
唉。其實老年人健康長壽乃是小輩們的福分。我們平時在醫院就診,不是經常會碰到醫生要了解患者既往家族病史,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是否有患惡性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等的情況嗎?現在已經可以證實的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患同一種疾病的發病率要比沒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要高(當然也不排除后天的其它因素),而家族中長壽老人多的,其后代在正常情況下也長壽的居多。有人說這是遺傳,也有人說這是基因。既然這樣,那么反過來說,那些長壽老人的基因就是優質基因。從這一點上說,老人長壽,不就是做子女的福蔭么?
至于說到老年人擠占了年輕人的就業崗位,那其實也并不準確。大家仔細想一想,有些老年人之所以七八十歲還在崗位上,那是由于這些人的資歷、學識、經驗、威望并不是年輕人所能替代的呀!老年人的體力固然也比不上年輕人,有些甚至還不懂電腦。但他們見多識廣。他們的經驗、閱歷、文化底蘊本身也是一座開采不盡的礦藏,譬如像故宮博物院里的那些老師傅,他們如果沒有一點兒絕技。這么大一把歲數了,人家還肯再聘用他么?因此也談不上什么退而不休,或者擠占了青年人的就業崗位等等。
此外,還有一些老年人,他們退休以后還在發揮余熱。那并不是因為他們有什么高深的學問或技術專長。人家之所以看中他們。肯聘用他們,那是因為這些人可靠!工作踏實、認真。不會虎頭蛇尾,也不會弄虛作假,把工作交給他們,放心!譬如說:像小區的門衛、看自行車的大叔、清晨送牛奶的大嬸。這些人的工作,我們那些小青年肯去干嗎?因此,說老年人擠占了年輕人的就業崗位,依我看,那也談不上!
最后,我要說的是,老年人長壽、健在,其實是咱們社會、家庭的凝聚力。老年人的言談舉止。其實大多是勸人節儉、從善、盡孝、感恩的。過去,寧愿在車站上等候乘一元錢公交車的,絕大多數是老年人。他們一年四季很少再添置新的衣服,有些人至今還在穿過去的中山裝而舍不得扔掉。他們吃的也不講究。商店里幾乎賺不到他們的錢!
有的單位,考慮到老人退休以后回一次單位也不容易,條件好的單位還專門給他們發了出租汽車票,有的還發了“一卡通”,想讓他們下次來,不再擠那公交車了,可他們還是我行我素!倘若你去問問他們:上次發給的交通卡哪里去了,為什么不用?他們大多支支吾吾。一了解,原來是去“孝敬”孫兒了。唉,這樣的老人,這樣的仁慈,我們有些人還把他們看作是包袱、是累贅,這合適嗎?
總之。老人在,就是火種在,精神在,凝聚力在!因此,老人長壽其實并不是什么包袱、負擔。而是小輩們的福祉!至少在這些人身上有長壽的基因。至于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些負面現象,其實,我以為這并不是老年人本身所造成的。因此,一味消極地去埋怨、責怪似無道理。我們應該積極地去創造條件,讓老年人活得滋潤、活得舒心;讓年輕人真正感悟到老人的健在。其實是自己的一種福分。有了這樣共識的社會,才稱得上是我們所向往的和諧社會。
年輕的朋友。你們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