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一枝一葉總關情》,是我最近自費出版的一本雜文集,出版后,留下幾十本自用,其余,悉數捐贈給了社會上的圖書愛好者。
卻沒想到,身邊有位好心朋友,幫我算了一筆賬。他說:老兄啊,你集四五年時間發表的100多篇雜文結集出書,當然是好事,值得慶賀。但是,你想過沒有,出書之前,每篇雜文稿酬平均150元吧。總共可得一萬多元,而自費出書也花了一萬多元。再把書捐贈出去,前后算下來,你是不賠不賺呀,或者說,這些年,你白寫了,勞心費力沒收獲,何苦呢!
應當承認,這位朋友說的有些道理,同時,也提醒我,不能不回顧一下這方面的情況。這些年,我已經先后出版八九本雜文集,前邊的幾本不說,只說最近兩本亦即《人生碎片》和《一枝一葉總關情》,都是走的這么個路子。我寫的雜文,先是一篇篇在報刊上發表。獲得一定數量的稿酬,幾年之后,夠了一定篇數,便將發表的雜文梳理結集。自費出版,再將書捐贈出去。算下來,還真的大體持平、不賠不賺,儼然是做了無用之功。
何止是我,據了解,一個時期以來,雜文作者出書都不太景氣,不少人是自費出書,又賣不出去,很尷尬,除了贈送親朋好友。就是無償捐贈給社會。別無他途。有位雜文界同仁。曾三次舉辦簽名贈書活動。捐出自己的五六本雜文集。但他曠達地說:“書是要供人讀的,不能藏之深山,賣不出去。就要慷慨棵捐。”仔細想想。書賣不出去,似乎也難怪,隨著網絡普及,網上閱讀大潮、手機閱讀的涌起,人們不止對雜文集,對其他小說、詩歌、哲學等方面紙質書籍的閱讀態勢,也都不容樂觀。這是個值得注意和研究探索的現實問題。盡管當代作家、著名學者、原文化部長王蒙在分析網絡閱讀的利弊后,發出代表性呼吁“網絡時代不能放棄紙質書籍的閱讀”,但社會現狀會不會有所改觀以及何時改觀,尚存在較大變數。
而面對現實,如若單從經濟或曰物質層面來考慮,自費出書這檔子事,著實是做不得的。洗手不干也罷。
不過,事情又沒那么簡單,算完經濟物質賬,精神層面的賬,也不能不認真算一算。尤其是對于精神產品,在講經濟效益的同時,更要講社會效益或曰精神效益,包括對自己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在精神方面,至少有以下四個亮點,時時閃耀在我的眼前:其一。一年又一年,在報刊上發表的雜文,東一篇,西一篇,散散亂亂,有失落之虞;而結集出版,則便于保存,也便于集中回味和檢視自己的作品,從而得到了心理上的一種滿足。其二,自己的書走上社會,有人讀、有人議,是社會對自己的認可。由此看到自己的價值,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鼓勵。其三,自費出書、捐贈給社會。用實際行動體現一點奉獻精神,對自己是個心靈安慰。其四,“激濁揚清、革故鼎新”是雜文宗旨,也是雜文作者的神圣使命;而自費出書、捐贈給社會,是對這一使命的繼續踐行。也是對自己“不忘初心”品格的進一步打磨。
這么算來,很顯然,自費出書,捐贈給社會,在精神上是只賺不賠的。因此,對于一向注重精神生活的我來說,理當自得其樂,且應一如既往,“大膽地往前走。莫回頭”!
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