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仙源
今年是魯迅先生逝世83周年,誕辰138周年。重提魯迅,旨在學習魯迅,繼承和弘揚魯迅雜文傳統。那么,應當向魯迅學習什么呢?魯迅雜文傳統的精髓又表現在哪里呢?竊以為,所謂魯迅雜文傳統,其精髓就集中表現為魯迅精神。若非虛應故事,第一要務則是弄懂、認清魯迅精神究竟是什么?
早于80年前,開國領袖毛澤東在其大著《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明確肯定:“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與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孫郁指出:“魯迅精神就是反奴役,警惕人成為奴隸。”迅翁一生為之思考、創作、努力的話題就是怎么使落后的民族擺脫困境,如何讓人能夠昂首挺胸站起來,真正活得像一個人的樣子。他對小人的鄙視,就是“連眼珠子也不轉過去”。他既尊重自我,鐵骨錚錚,也推己及人,尊重他人自我,這就是魯迅長存的價值所在。也是魯迅在人們精神文化心靈史上的“重量”所在,而且超越國界,具有世界性。即使如阿Q般的落后國民。他也由衷“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由是昭明,迅翁是一位最具獨立人格、最具批判意識、最具博愛精神的“真的人”,而不是亦步亦趨、隨波逐流、趨時媚俗、仰人鼻息的變色龍式的“偽士”“跟屁蟲”。他不但“睜了眼”要看清客觀現實,“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也“睜了眼”要看清主觀自我,“掘心自食,欲知本味”。所謂魯迅精神及其雜文傳統,就集中表現為他的這種硬骨頭性格,碰死不回頭,即使在那個禁銦得比罐頭還嚴的時代,甚至受到國民黨特務暗殺的威脅時也依然故我。矢志不渝。
1936年10月,鄒韜奮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魯迅的大會上就只說了一句話。但一語破的、一言千鈞:“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唯有這種硬骨頭性格,才是我們雜文作者必當學習的最具本質、最為關鍵、最可寶貴的精神。就是這種性格(即精神),決定了魯迅對真善美愛之深,“俯首甘為孺子牛”,對假惡丑恨之切,“橫眉冷對千夫指”。且“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涇渭分明。由是,他一生胸有民眾、貼近民眾,直面矛盾,自覺擔當起了推動歷史進程的責任和使命,給我們留下了600多萬字的經典著述,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我國近現代以來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精神啟蒙者。
美國記者、作家斯諾,曾把魯迅比作“法國革命時的伏爾泰”“蘇俄的高爾基”;日本友人佐藤村夫,也曾為之蓋棺論定:有名作,有群眾,有青年,先生不朽;不做官,不愛錢,不變節,是我良師。就是這種性格,決定了魯迅為文不泄私憤,只泄公憤,公私分明。漢于一條。沒有這種性格和由這種性格所決定的無私無畏文膽。你就不敢、也不配入雜文隊伍的門.也入不了這張門。即使一時心血來潮,也會人入心不入,拿不出像樣的雜文,終究要被淘退出局,絕非雜文界的久留之客。這就是當年黃埔軍校門前那幅對聯所警示的:升官發財,請到別處;貪生怕死,莫入斯門!
試想,在我們這樣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古國、大國,人才濟濟,文豪多多,名家迭出,為什么當年就只涌現出了他這么一位魯迅?為什么就他一個人獨領風騷?此無他。就因為他獨具這種硬骨頭性格,以至成為其“專利”,稱之“魯迅精神”,尊為“民族魂”。至今。只要是敢于直擊現實,是啥說啥。當歌則歌。該批必批。應罵就罵,且能公開形諸文字者。人們就說他是“當代魯迅”,或曰“x x(某地)魯迅”。所以,對“魯迅精神”這四個字的情感與認知的分量,可以說,只有魯迅先生才領當得起,才當之無愧。毋庸旁顧,論文采,他的親兄弟周作人也寫得一手好文章,頗能妙筆生花,還是那年那月國內屈指可數的希臘文學翻譯大家,當時曾傳頌“南有魯迅,北有知堂(周作人)”,兄弟倆可并稱為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郁達夫就曾說“中國現代散文的成績,以魯迅、周作人的為最豐富偉大”……但為什么其他文曲星們都沒有成為魯迅,也成不了魯迅呢?就因為他們缺失這種硬骨頭性格。說到底,這就是魯迅當年以親身體驗所曉諭的真我真言:“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出來的都是血。”如此而已。亦唯此而已,豈有他哉!
如同世間沒有嚴肅的相聲、批判的情書與抒情的數學一樣。文壇也絕對不應有媚骨的雜文。雜文世稱“審丑的藝術”。是戰斗的“阜利通”,務得直面現實,干預生活。愛憎分明。有棱有角,金剛怒目。其筆鋒如匕首,如投槍,如震雷如閃電。如驟雨如罡風,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無微不可至。雜文作者天生“我便是我”“做最好的我”,不看臉色,不問來頭,不顧后果,就像魯迅說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出的路”;也堅信當年大寨人的觀點“成績不講不得跑,問題不講不得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所以。欲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優秀的雜文作者,就必須具備魯迅這種沒有絲毫奴顏與媚骨的硬骨頭性格,就要有“踏了鐵蒺藜向前進”的勇氣,就要有豁出去的決心。
魯迅離開我們已經近百年了,看似乎遙遠,但他卻是永遠的民族之魂。無時無處不活在人們的心目中。魯迅不僅是屬于歷史的,而且也是屬于現在的,還是屬于未來的。所以,魯迅的硬骨頭性格也并非可望不可即,江山代有傳人,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現下。我們正處在大變革、大轉折和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型時期,新舊交替,美丑交織。可以負責任地說,現在還是雜文時代,時代需要魯迅精神,人民呼喚魯迅精神。學習魯迅精神不是一個膚淺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深刻的思想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問題。既知之。當行之,人皆可以為堯舜,關鍵在于見賢思齊,學在根本上,落實在行動上。一定要以魯迅為旗幟,以其硬骨頭性格為精髓,真學之、篤行之、廣推之、恒持之,真正把我們的雜文隊伍打造成一支完具一身忠肝俠腸正氣、兩肋插刀勇氣、憂國憂民浩氣的雄壯之師。從而“該出手時就出手”,大膽抒發催人自警、自省、自愛、自律的正義之聲,為匡謬正誤、懲惡揚善,營造風清氣正的宜人氛圍作出積極貢獻!
魯迅偉大,魯迅性格可敬,魯迅精神不朽!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