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納
(廣東省深圳市觀瀾街道市政管理服務中心,廣東深圳 518110)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畜產品產量與質量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要想滿足當代人們的新需求,則需要做好養殖場防疫工作。對于養殖小區來說,動物養殖量相對較多,一旦出現流感問題將為養殖者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做好防疫與監督工作顯得更加重要。
養殖戶投資建廠時,往往單純看到養殖行業經濟回報周期短、經濟效益高等特征,忽視動物防疫工作,加上對畜牧獸醫科技學習的積極性不強,在未發生動物疾病時存在僥幸心理,不重視日常管理與監督,一旦爆發動物疫病便引起恐慌,病急亂投醫,整體防疫水平很難得到顯著提升。
現階段,養殖小區中的經營者主要經營為易需畜禽產品,從外地引進的幼仔未經過檢疫審批便投入養殖小區中,一旦部分幼仔中攜帶病菌,很容易使養殖小區內的動物引發疾病,加上場內免疫程序不足、防疫措施單一、隔離飼養意識淡薄,在發生疫情后未及時向相關部門匯報病情,也未對患病動物及時就診,從而延誤最佳時機,影響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部分養殖小區以經濟效益獲取、形象市場建設為工作中心,沒有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中,使防疫監管工作很難得到有效落實。同時,未建立健全防疫責任制,小區內養殖戶相互獨立、各自為政,缺乏公認的管理部門與人員,使整體防疫監管工作十分薄弱,在此基礎上,選址布局、生產經營等無法得到科學管理,一旦發生疾病迅速蔓延,很難得到及時有效的隔離控制,最終以“全場大屠殺”而告終,養殖者損失慘重[1]。
動物防疫監督工作需要完善的體系支持,針對監督工作內容以規模為依據,采取分類指導、分級負責的方式,由政府相關領導負責行政事宜、由動物防疫站相關領導負責技術事宜、由駐村干部為直接責任人、由責任心強、具有一定號召力的人為小區負責人,明確各個級別、類型的責任人與內容,負責小區內動物防疫的實際工作,加大宣傳力度,使小區內防疫人員的自我管理意識與監督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防疫工作紀律更加嚴明,一旦出現因責任未落實影響防疫效果的情況,一律對相關責任人追究責任。為了提高執法效率,確保防疫監督工作的順利實施,還可適當組織開展多樣化主題活動,通過理論學習的方式,使更多工作者能夠清楚認識到動物防疫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積極熱情的服務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1)場址選擇。通常情況下,養殖小區選在四周開闊質地,遠離飼養場、集貿市場等,確保地勢、通風情況良好,與我國防疫規定充分符合,保證養殖場內水、電等能源供應,使動物的生長需求得以滿足,以此達到健康養殖的要求。
(2)場內布局。養殖小區大多分為三個區域,即生產區、生活區與管理區,應做好三個區域的合理布局,相互之間保持適當距離,再對各個區域的內部分配進行細化,對各個等級與品種的飼養圈進行劃分。
(3)日常消毒。消毒的作用在于將入場人員身上攜帶的病菌殺死,以免入場后傳染給動物。消毒工作主要針對飼養圈內區域進行消毒,消毒內容為外出采購車輛、養殖戶、外來戶等等,還要做好消毒記錄工作,對消毒程序、消毒液等進行記錄[2]。
養殖小區中的獸醫人員應經常檢驗畜禽的健康情況,定期開展疫病檢測工作,并做好記錄;小區養殖者應自覺配合動物防疫機構的各項工作,在畜禽出欄時,憑借疫病監測與免疫證明,在規定時間內到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中報檢,獲取檢疫合格證后才可投入市場;當養殖小區內疑似出現傳染病時,應立即向畜牧管理部門、動物防疫站匯報,并協助診斷,當確診為普通動物疫病時,小區應按照監督機構的意見采取科學有效的防御措施;當確診為重大疫病時,小區應嚴格按照當地政府相關要求實施緊急防控方案;針對病死的畜禽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投入市場或者隨意拋棄。
在動物防疫工作中,應通過技術培訓的方式,幫助從業者樹立強烈的疫病風險意識,提高其防疫意識與水平,尤其對于整個養殖小區來說,更應形成統一的防疫標準,通過提高自我約束力的方式,實現養殖小區內部獨立管理、封閉飼養、自繁自養的新局面;通過強化飼養管理、提高畜禽福利等方式,使動物自身的抗病力、免疫力得到顯著提升;建立和完善多樣化動物防疫制度,使養殖小區中的免疫程序、排污、疫病監測得到統一管理,真正實現防疫工作標準化目標。此外,還應提高領導者的個人能力,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身職務技能,自覺守法、嚴格執法,對實踐工作進行指導,使各類執法工作得到有序開展,為可持續發展增添助力。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養殖小區建設正處于初級階段,在防疫水平、措施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養殖者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做好日常管理和監督工作,在制度與體系的支撐下,提高動物疫病監管效率,使畜產品質量安全得到切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