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梅 鄧柯婷 王紅帥 何維敏 周才祥
(湖北省鄂州市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湖北鄂州 436000)
當前,各地非洲豬瘟疫情防控雖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國內新的非洲豬瘟疫情時有發生,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生豬行業損失異常慘烈。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8月份至今年初,為處置疫情全國共撲殺生豬數百萬萬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如今,受非洲豬瘟疫情和豬周期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國生豬產能不斷下降,豬價持續高漲。繼養殖戶背負生產壓力后,各地市民也背上了“菜籃子”壓力,生產保供形勢嚴峻。針對此,全國各地方政府為保生豬鼓勵生產“各出奇招”,繼廣東、浙江等地發布穩生豬生產保供給政策后,江蘇、四川、廣西、湖北等地也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養豬。作為一名畜牧獸醫工作者,結合自身的調查與思考,筆者認為,要緩解全國各地生豬保供穩價形勢的“燃眉之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各地政府應加快發放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對種質資源和規模化豬場購買種豬給予補助,加大措施突出扶持生豬調出大縣、養殖重點縣和規模養殖場(戶),以引導增加有效生豬存欄量。例如,江蘇省發布了《關于促進生豬生產恢復發展有關扶持政策的通知》,提高能繁母豬、育肥豬保險金額,加大信貸擔保支持,降低生豬養殖風險;四川省瀘州市對新開工建設設計存欄500頭以上,年實際出欄1000頭以上,未享受過各級政府市級以上標準化生豬規模養殖場,一次性給予補助10萬元。種豬場是生豬產業發展的根基,規模化豬場是豬肉市場供給的主要來源,保護好“兩場”的生產能力、加強防疫條件建設是當前促進生豬生產穩定和恢復發展的關鍵,對于穩定生豬生產發展、保障肉品市場有效供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此前,很多地方政府為根本貫徹實施國務院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超范圍限制生豬養殖區域,要求養殖戶搬離禁養限養區,很多中小養殖企業就只能關停,在一些地區,如兩湖兩廣等水網密集地區,很多地方即使不在法律法規限制的生豬禁養、限養區域,也被“一刀切”,特別是農村地區禁止零散農戶養殖生豬,很大程度上導致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出現“雙下降”。8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措施。首次明確要求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生豬禁養、限養規定,對依法劃定的禁養區內關停搬遷的養殖場(戶),要安排用地支持異地重建。各地要結合實際,優化生豬產業養殖布局,按照政策劃分禁養區、限養區,不搞“一刀切”,積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散戶新增產能投資,進行密集補欄,發展規模養殖,大力支持農戶、小規模養豬,以提高生豬產能。
動物疫病防控的根基在基層,重點和難點也在基層。基層防疫隊伍是實施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的根本力量,是切實落實措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關鍵,同時也是做好產品質量安全、推廣畜牧獸醫技術等公共服務的橋梁和紐帶,基層防疫隊伍的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動物防疫工作的成敗。長期以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各地基層防疫隊伍參差不齊,力量薄弱、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業務水平不高、老齡化嚴重,究其原因是待遇低下,經費不足。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基層機構隊伍,依托現有的機構編制資源,明確工作職責,整合人員,整合職能,確保動物防疫工作有相應的工作機構和必要的工作力量;充分保障動物防疫工作經費和專項業務經費,制定政策合理確定基層防疫人員工資水平,落實動物疫病防控技術人員和官方獸醫有關津貼等,切實解決好基層防疫人員報酬偏低的問題。
各地在堅持非洲豬瘟防控與產業發展兩手抓的同時,要切實抓好豬肉的供應,保障供給充裕,市場穩定。2019年是建國7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按照我國傳統習俗,下半年節慶多、國家大事喜事多,是肉食品消費的高峰期。今年年初,農業農村部已發出預警,到時可能會出現生豬供給偏緊、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的現象。從目前疫情防控和豬肉市場形勢看,出現一肉難求的局面不是沒有可能。因此各地要提前謀劃,制訂豬肉供給預案,適時啟動生豬價格調控預案,減少生豬價格波動幅度;增加豬肉儲備,必要時可以提前收貯豬肉,做好凍豬肉儲備,穩定豬肉供應渠道,確保肉品供應充足,豬肉市場穩定供應;發展禽肉等替代肉產品生產,積極發展生產周期短、替代性強的優質家禽產業,優化肉類供給結構,切實保障民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