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重慶市大足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 402360)
1960年3月12日,首次成立大足縣畜牧局,將縣農林水利局下屬的畜牧、水產職能劃歸縣畜牧局主管,1962年9月撤銷縣畜牧局,并入縣農林水利局管理。
1981年12月,恢復大足縣畜牧局,將縣農業局管理的畜牧獸醫行政管理職能劃歸縣畜牧局。1983年12月,縣畜牧局與農業局合并成立縣農牧漁業局。
1987年9月10日,縣編委《關于撤銷大足縣農牧漁業局,恢復大足縣農業局,成立大足縣畜牧服務公司的通知》(足編〔1987〕26號),確定縣畜牧服務公司(下稱縣畜牧公司)為局級單位、事業性質、全額撥款、企業名稱,歸口縣農辦,從此,縣級畜牧獸行政管理機構基本步入獨立運行機制。
2002年8月10日,縣編委《關于縣畜牧服務中心為縣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及有關問題的通知》(足編委〔2002〕22號),確定縣畜牧中心為縣政府直屬局級事業單位,行使全縣畜牧獸醫行政管理職能,定編30名。
2004年12月1日,縣編委《關于大足縣畜牧服務中心更名為大足縣畜牧局的通知》(足編〔2004〕34號),第三次設立大足縣畜牧局,核定事業編制37名,其中依照公務員管理12名。
2017年10月,區委辦、府辦印發《大足區關于推進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大足委辦發〔2017〕66號,重慶市大足區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區畜牧獸醫局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實施方案的批復大足編委〔2017〕248號文件精神。將重慶市大足區畜牧獸醫局的行政職能劃轉至重慶市大足區農業委員會,執法職能劃轉區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支隊。
至此,改革后形成農業農村委負責行政管理、執法監督工作;畜牧漁業發展中心負責業務技術指導等事業職能工作。鎮街畜牧畜牧獸醫站職能職責劃入農業服務中心,不在保留基層畜牧獸醫站。
一是職能職責劃分不明確。改革后,畜牧獸醫工作在管理和業務技術上無法細分,很多工作既有管理性質,又有業務技術支撐,對每項工作在性質判斷上,部門之間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工作具體落實困難。特別是鎮街畜牧獸醫站撤銷之后職能職責劃入農業服務中心,原畜牧獸醫站除承擔事業職能外,也承擔了部分行政職能(如產地檢疫工作),導致事業性質的農業服務中心不具有實施行政職能的主體,致使工作無法銜接。
二是工作組織實施存在脫節。鎮街畜牧獸醫站合并到農業服務中心之后,工作人員按照政府部門實行機關管理,依據機關作息時間按時上下班,忽視了畜牧獸醫工作的業務技術工作的特殊性質,導致八小時之外部分鎮街工作安排存在報檢點無人值守、販運戶找不到工作人員報檢、產地檢疫證明無法出具等具體問題。
三是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機構改革后,鎮街政府對整合到農業服務中心的原畜牧獸醫站人員進行了綜合調配,個別鎮街將人員做了重新安排,有六個鎮街將轉隸人員安排從事園區服務、退役軍人、綜合執法、社區文化等工作,有三個鎮街將原人員兼職財務、平安建設等其他工作。
一是穩定基層隊伍體系。基于畜牧獸醫工作的業務技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保障工作人員隊伍穩定,鎮街農業服務中心增設畜牧獸醫內設機構,明確專人從事畜牧獸醫工作工作,工作制度參照原畜牧獸醫站工作制度執行,直接承擔原畜牧獸醫站工作職能職責。
二是合理劃分部門職責。區級兩個部門的農業農村委和畜牧漁業中心,同屬區政府下屬的兩個正處級單位,應當按照職能分工,厘清職責邊界,主動擔當,各自對區政府負責。涉及生產發展、技術指導、業務培訓、規模養殖、發展項目實施等偏重業務技術的由畜牧漁業中心承擔;涉及行政審批、政策法規、執法監管、中長期規劃、統計上報等偏重管理服務的工作由農業農村委承擔。就工作項目類別進行明確,切忌對同一項工作前中后分段由部門分別承擔。避免出現“九龍治水無人管”的現象發生。
三是加強業務技術指導。鑒于目前非洲豬瘟等疫情嚴峻形勢,認真分析評估發展趨勢,判斷動物重大疫情影響周期,編發疫病防控技術規范,加大宣傳培訓力度,重點針對獸醫專業人員、“兩場”養殖業主、代養技術指導人員等重點人群實施系統培訓,落實關鍵核心環節技術監管。
四是落實人員基本保障。畜牧獸醫人員合并到農業服務中心由于職稱指標少,畜牧人員占比低,尤其缺少高級職稱指標,轉隸人員職務職稱晉升難度大,人事部門應針對解決,提高工作積極性。落實一線工作人員接觸疫病危險因素的“有毒有害”津貼,針對工作具體情況和經營的實際需要,合理安排工作、休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