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利俠
(安徽省臨泉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安徽臨泉 236400)
近期,非洲豬瘟持續在世界生豬養殖領域肆虐,諸多農場和養殖場都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災難。該病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其特點主要表現在急性、高度接觸性和發病率高,一旦生豬被感染,基本沒有生還的可能,我國農業農村部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非洲豬瘟的首例報道在1921年,肯尼亞被認為是該疾病的發生地,后期報道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也出現了該疫病。1957年,非洲豬瘟“入侵”葡萄牙,并且擴散到其它歐洲國家。1971年,非洲豬瘟疫病蔓延到古巴,而后席卷整個拉丁美洲。2007年,亞洲的格魯吉亞出現了首例非洲豬瘟疫情,我國隨后密切關注該疫病的發展態勢,并于2017年進一步加強了非洲豬瘟風險防范工作。
2018年8月,遼寧省沈陽市出現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迅速在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內蒙古等地蔓延,2019年至今,已經實現“南下”,擴展到云南、湖南、貴州、重慶、四川等省份,所受非洲豬瘟傳染的生豬,基本都采取了隔離和及時撲殺措施。據相關統計,截至2019年4月22日,我國境內爆發129起非洲豬瘟疫情。累計撲殺生豬102萬頭[1]。
非洲豬瘟病毒會損壞內臟,破壞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該病毒可以經過口部,通過呼吸道和鼻咽部造成扁桃體感染,呼吸困難、關節腫脹,會造成懷孕母豬流產,一般在2-10天就會死亡。受到病毒感染后細胞變化快,細胞形有絲分裂。通過剖檢可以發現腺臟腫大、心包出血,并且脾臟顏色發暗,可見腎臟有出血點。
非洲豬瘟病毒利用空氣傳播距離有限,主要傳播方式為直接接觸,蜱蟲是該疾病傳播的生物媒介,軟蜱科中的蜱蟲叮咬被非洲豬瘟染的豬只后即可攜帶該病毒,在生豬接觸后可以讓蜱蟲叮咬新的豬只并且傳播。蜱是非洲豬瘟病毒的攜帶者和貯存宿主,因此根除非洲豬瘟病毒難度巨大。
如今世界的農業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各類牲畜在供需中大范圍轉移,非洲豬瘟也借助這個條件跨越大洲。在生豬貿易和產品運輸中,蜱蟲會攜帶至各國境內,造成疫病的發生和擴散。比如豬肉制品沒有妥善處理,在機場、港口等就成為非洲豬瘟擴散的重要區域,未經煮過的感染豬制品也可能成為疫病傳入的渠道[2]。
野豬為雜食性動物,在我國邊境地帶、自然保護區、荒漠地區存在歐亞野豬,這些野豬可能會進食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豬肉制品,因此野豬也是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危險群體。
由于非洲豬瘟傳染性極強,患病豬只會表現出發病急、體溫高、死亡快的特點,給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尤其是生豬養殖業帶來嚴重威脅。所以各個省市和動物防疫部門都要高度重視,并且切實做好相關的防范措施和治療措施。
在大環境分析上分析,首先,要高度重視疫區檢疫處理工作。在非洲豬瘟疫病蔓延全球的今天,我國的生豬進口和出口量明顯減少,并且嚴禁從疫區進口豬產品。同時,在生豬進出口貿易上檢疫力度空前提升,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和監測,對從疫區進入境內的國際船舶和貨運專線,對發現的豬肉產品要作封存處理,嚴格處理廢棄食物和泔水。我國的農業農村部和各地動物衛生防疫部門在及時更新疫區名錄,科學指導應對疫情手段,果斷采取隔離和撲殺等手段。其次,要加強對傳播媒介的研究。蜱蟲作為非洲豬瘟的傳播的重要作媒介,需要加強對蜱生活特性的分析,這對于防控非洲豬瘟意義重大,要在鈍緣軟蜱分布疫區、受威脅區的養豬場制定場內消滅鈍緣軟蜱等有害生物的相關措施。
從小環境上分析,首先,各省、市需要加強防控技術培訓,并且確保畜牧獸醫、養殖戶高度關注非洲豬瘟發展情況,掌握患病豬只的癥狀,了解傳染途徑和預防方法,各省市要對各級獸醫主管技術部門、畜牧獸醫站、養殖場、屠宰場進行相關宣傳和技術培訓。同時,要禁止從疫區引入后備種豬,采購精液,當地動物衛生防疫部門要制定詳細的動物疫情應急處置預案。其次,要嚴格控制疫區疫情。2019年1月29日,農業農村部下發了《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實施方案(2019年版)》的通知,要求發生疫情地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果斷采取撲殺、封鎖疫區措施,同時禁止疫區生豬產品買賣,做好監測預警[3]。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非洲豬瘟疫情分布、傳播路徑及防控對策分析,說明了非洲豬瘟巨大的破壞性,對于我國生豬養殖業來說已經造成嚴重經濟損失,雖然部分地區的疫情已經解除,但是目前的防控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需要廣大養殖戶掌握傳播途徑,密切關注國家防治非洲豬瘟疫病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