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遼寧省義縣畜牧獸醫發展服務中心,遼寧義縣 121100)
豬肉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受人們歡迎的肉類之一,因為生豬的養殖水平相對較高,且生豬的衛生水平在不斷地提高。養殖場在生豬的規模化養殖過程中不能只著眼于眼前的利益。應該充分考慮到養殖業長遠利益的發展,從生豬放養模式不斷升級、不斷對飼料成分進行探索和研究以及提高飼養環境的衛生程度等方面進行努力,不斷促進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并針對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因此,目前對提高生豬規模化養殖場防疫能力的綜合措施進行分析具有很大的意義。
一些養殖戶對疫病防控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的自行控制、自行監測之中,但是對于一些散養戶來說疫病防控的相關專業知識掌握程度不夠高,并且不能自主地對疫病進行防疫;一些養殖戶對國家對疫病防控的相關法律條例不夠了解,甚至對疫病防控有極大的抵觸心理,經常找各種理由和借口對疫病防控進行抵制。
疫病防控對養殖場的布局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選擇養殖場的地理位置時要對養殖場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考慮,例如養殖場地理環境的選擇最好是在距離水源較遠的地方,同時居民生活區、醫院等人群集中區也不應該在養殖場周圍。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或水源地進行生豬養殖容易使病原通過不同的介質進行較快速度地傳染,造成病情難以控制的局面。另外,在養殖場的周圍要建立封閉性的隔離帶,將不同的用水管道進行明確的區分,將動物疫病容易滋生的地方如堆糞場等進行額外的控制措施,對動物疫病進行有效的控制。
規模化的生豬飼養模式能夠對生豬飼養進行制度化的管理,使生豬在生長過程中有規范的飼養方式,這樣的規模化生豬飼養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杜絕生豬群中出現動物疫病,制度化的生產管理能夠杜絕外來物管人員隨意進出養殖場、養殖場進水管和排水管不區分等情況的出現。一些養殖場不重視養殖管理制度對生豬養殖的促進作用,粗放地進行養殖,降低了生豬養殖場的防疫能力。
一些生豬養殖場在生產初期很容易出現因對生豬養殖的經驗不夠豐富而導致養殖水平較低的情況,這些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更多地對惠農政策和貸款貼息方面采取手段謀取利益,而對生豬養殖疫病防疫能力等養殖問題毫不關心,從而會引起疫病的擴散和傳播。
通過宣傳國家的法規如《動物防疫法》能夠有效提高養殖戶對動物防疫方面的了解,這在農村有較好的宣傳效果[1]。一些農村養殖戶并不是不愿意遵循國家法規,而是了解、學習國家法規的渠道太少,從而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動物疫病防控意識較低,在無意之間加速了動物疫病的傳播。
養殖技術培訓主要包括集中養殖戶加強其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中對生豬養殖的相關標準和要求,并且對養殖戶講解養殖布局對動物疫病防控的影響,對養殖制度管理和規模化養殖的過程和意義對養殖戶進行充分的講解,并告訴養殖戶生豬養殖經驗在不斷的養殖發展中會逐漸積累,并且養殖經驗會減少生豬養殖過程中造成的損失。
養殖戶要將各項檔案進行完善,以促進管理機構進行有針對性的、效率更高的養殖管理,且養殖戶要對養殖制度進行完善,這項工作可以在相關養殖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完成。在各項檔案、制度不斷完善之后,要加強制度的執行力度,對相關的不遵守制度條例的行為進行懲治[2]。
當生豬在養殖過程中出現某種動物疫病的癥狀時,養殖戶不能在沒有專業醫師的認證下進行盲目用藥,這樣的行為有很大幾率造成耽誤治療時間、加劇疫病擴散的后果。因此專業的醫師是一個規模化生豬養殖場所必備的,不能因為減少成本的投入而將專業醫師進行排除,專業的醫師能夠對養殖場的疫病發生情況以歷史進行詳細的記錄和分析,在對疫病出現之前就進行免疫工作,從而減少疫病擴散的幾率,提高生豬養殖場疫病防控能力[3]。
生豬養殖場的環境會對疫病的產生、擴散速度造成極大的影響。改善養殖環境不僅是對生豬養殖的堆糞場、生產場進行更深層地清潔工作,更是對養殖場周圍進行更嚴格的封閉性隔離,對養殖場的進水管道和排水管道進行嚴格地區分,提高養殖場的通風度和溫度控制,從而使生豬養殖場的日常護理更加健康化。
要提高生豬養殖場的疫病防控能力,可以從養殖戶、管理部門等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相關措施的完善,例如提高疫病防控意識、減少傳播途徑和科學用藥防疫等等,規范的疫病防疫措施能夠給生豬養殖業帶來更長遠、更可觀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