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平
(商河縣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山東商河 251600)
豬瘟作為一種烈性傳染病,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和較強的傳染性。母豬、哺乳仔豬等當中較為常見。在規模豬場中患有散發性豬瘟的病豬,在發病初期多表現出食欲下降、精神不濟、排便異常等情況,此時病豬比較容易出現便秘或是拉稀的情況。隨著病程時間的不斷延長,病豬體溫將會明顯升高,達到40~41℃左右,其眼中膿性分泌物增多,可視粘膜發紺,病豬排出的糞便中會夾帶血絲、混有白色粘膜。此時部分患病豬會出現皮膚發紅并在其頸腹部、四肢等部位的皮膚上會出現紫瘢,指壓不退色。到病程后期,病豬基本已經無法正常呼吸,且叫聲嘶啞,有漿液性或是粘稠分泌物從病豬鼻孔中流出,最終導致患病豬死亡。
(1)消毒工作不到位
規模豬場出現散發性豬瘟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衛生消毒工作尚未落實到位,豬長期生活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加之部分規模豬場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使得豬的養殖密度過小,豬的生長空間嚴重不足。在缺乏嚴格的消毒衛生和及時通風下,將會使得豬的抵抗力有所降低,進而容易導致散發性豬瘟大規模爆發。
(2)缺乏有效的免疫
在對豬進行免疫注射時,如果操作人員出現違規操作,如多豬共用一針或是消毒不嚴,在制定豬的免疫方案時未能充分考慮規模豬場實際情況以及豬群的具體豬瘟抗體水平等,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規模豬場出現散發性豬瘟的可能性。
(3)種豬的隱性感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規模豬場在引進種豬時,缺乏對種豬的嚴格檢查和檢疫,則受到種豬隱性感染的影響,同樣也會使得豬瘟病毒在規模豬場中迅速實現垂直傳播,從而極大地影響豬群的健康生長,大量豬患病、致死也將為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不利于養殖效益規模的有效擴大。
一旦確診病豬確實患有散發性豬瘟,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在主動詢問養殖戶了解具體病因,并對患病豬的各項病癥進行全面觀察、了解的基礎上,堅持對癥治療的理念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病豬進行診治。首先,需要將患病豬與正常豬群完全隔離,并對患病豬使用的器具、所在圈舍等進行徹底消毒。其次,對于出現高燒發熱、無法正常呼吸等癥狀的病豬,可以每日早晚各對患病豬進行一次豬瘟高免球蛋白緊急肌肉注射[1]。如果患病豬存在劇烈咳嗽、腹瀉等病癥,則可以連續三日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根據患病豬的實際體重,按照每1000g體重使用0.3ml的比例使用復方肺炎平注射液,同樣每日早晚各進行一次注射治療。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連續三日飼喂患病豬全價配合飼料搭配適量復方白樂美,以此有效幫助患病豬緩解病癥,迅速恢復健康。
(1)深入落實衛生消毒
在預防規模豬場散發性豬瘟時,養殖人員首先需要深入落實好衛生清潔與消毒工作。及時將豬舍中的糞便、污水以及灰塵等徹底清理干凈,并及時對豬舍進行開窗通風,加速內部空氣流通速度。其次,養殖人員應當定期對豬舍及其周圍環境,以及豬的食槽、使用的各項器具等進行全面消毒。從源頭上防范散發性豬瘟。對于即將分娩的母豬,在其分娩前也應當對周圍環境、保溫箱進行嚴格消毒,經入前免疫的仔豬需先放置在保溫箱中進行1h左右的隔離之后,再對其進行初乳哺喂。
(2)全面強化豬的免疫
為有效預防規模豬場散發性豬瘟,養殖人員應當積極配合相關工作人員定期對豬進行免疫接種。在保障疫苗質量的前提下,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要求對其進行運輸、貯藏,避免出現疫苗免疫失敗的情況。在實際進行免疫注射時,工作人員需要始終保障一豬一針,并做好嚴格的消毒處理,防止豬瘟出現橫向交叉感染的情況。在對乳豬進行乳前免疫的過程中,哺乳仔豬在經過乳前免疫之后需等待1h至2h后才能對其進行初乳哺喂。而在制定豬的散發性豬瘟免疫方案時,也需要相關人員充分結合規模豬場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豬群豬瘟抗體水平,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程序合理的免疫方案,從而有效發揮其防控豬瘟的應有效用。
(3)淘汰隱性帶毒的豬
規模豬場在引進種豬時,也需要重點加強對種豬的檢驗檢疫,利用實驗室檢測法,依托專業的檢驗儀器設備,對種豬是否存在隱性感染進行全面檢查。及時將不合格的隱性帶毒豬淘汰,并對其進行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從而有效避免規模豬場中出現散發性豬瘟,為實現豬群的健康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消毒不到位、通風不良、免疫不科學等均會在不同程度上導致規模豬場出現散發性豬瘟。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充分結合規模豬場實際情況,并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要求,制定規范合理的免疫計劃并定期對規模豬場進行全面、嚴格的衛生清潔與消毒處理,加強豬群的免疫接種,以此有效增強豬的抵抗力,防止出現散發性豬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