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蘇州市吳江區動物衛生監督所盛澤分所,江蘇蘇州 215000)
非洲豬瘟的到來對養殖戶的危害較大,各個年齡段的豬群都躲避不了非洲豬瘟所帶來的危害。根據近幾年我國在生豬養殖業的規模不斷地擴展,非洲豬瘟的發病率就迅速上升,不斷的擴散和流行于國家的各個領域,所以相關部門一定要做好非洲豬瘟的預防工作,深化的了解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和非洲豬瘟的病原,要從發病源頭來控制溫州病毒的傳播,及時的診斷,從多方面進行綜合預防,為該地區的生豬養殖業解決后顧之憂。
非洲豬瘟的主要致病原因為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病毒屬于DNA種類的病毒,其中該病毒有較多的結構蛋白,并且有較為保守的蛋白序列,抗原性比較強。它還有特別突出的特點,就是在低溫暗室的環境背景下,寄存在血液中可以存活時間長達六年,而在正常的環境室溫中能存活數周,非洲豬瘟病毒還可以在55OC的環境下存活30分鐘,此病毒將會隨著室內溫度的升高逐漸被破壞。經國家相關部門人員經研究探討后發現,非洲豬瘟病毒只會在家豬和野豬之間傳染,并不會傳染給其他的動物。非洲豬瘟的傳播者是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豬,傳染源其中包括:病豬身上的組織器官、體液、分泌物以及所有的排泄物,上述傳染源都具有高濃度的傳染病毒,非洲豬瘟病毒可以通過生豬所產生的糞便、唾液以及身體某處的皮膚損傷等進行有效傳播途徑,所以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途徑較為廣泛[1]。除此之外,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生豬被人們制作成肉制品,被病毒污染的飼養飼料、豬圈的墊草以及被污染的水源和使用過的養殖工具等都有可能成為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染源。
非洲豬瘟病毒在以前被分為虹彩病毒科,此病毒在1995年才被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列入到非洲豬瘟病毒科,經過詳細的劃分,在2005年才被明確的劃分為非洲豬瘟病毒科和非洲豬瘟病毒屬。主要以脊椎動物和非脊椎動物為寄生宿主進行繁殖,又被稱為蟲媒病毒。非洲病毒在豬的以內以網狀內皮、單核細胞等胞漿中進行不同程度的復制。針對非洲病毒最新研究表明具有23個基因型。
非洲豬瘟它是屬于急性傳染病,感染病毒后發病率較急,體溫會急速上升,最高體溫高達42OC,其中還會出現突發性死亡的狀況,感染病毒后的病豬批復發紺,食欲下降、喜歡長臥不起,只躺在豬舍的拐角處,還會出現極度疲憊的狀態,嚴重的加劇了病豬的咳嗽現象,呼吸急促等現象。對死豬進行解剖就可發現,病豬的內臟器官都會出現嚴重的出血癥狀。其中主要突出在:①內臟脾胃腫大、梗死的現象,還會變為暗黑色,在質地方面比較脆弱;②病豬的淋巴結腫大,還有一點出血的征兆,顏色為暗紅色,并且淋巴結的切面會出現大理石樣;③在病豬的腎臟方面,表面層會出現出血狀況,在心臟內部也會含有猩紅液體,心臟內膜和漿膜中也會看見呈斑點狀的出血狀況[2]。除此之外,并不是傳染此病毒的豬都會快速的死亡,而其中有一部分的病豬并不屬于疾病癥狀,是一種非疾病癥狀,它的具有慢性惡化的特征,一般感染病毒的豬發病一般出現在幾個月之后,病癥才會慢慢地表現出來,最后死亡。
①非洲豬瘟其實最初在1910年發現于東非地區,又流行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領域和國家,并且在歐洲伊伯利亞半島和撒丁島報道過,也在南美以及加勒比海四國發生過,經過不長時間,都陸續的被消滅了。
②豬是非洲豬瘟病毒的唯一的自然宿主,最容易感染在疣豬、豪豬、歐洲野豬和美洲野豬等豬群,并且感染性與豬群的品種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非洲野豬上最容易呈隱性感染。
③在傳染源中包括病豬、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為主,病豬在發熱前12天就可以進行排毒,主要通過鼻咽部排毒。而隱性的感染病毒豬、經過治療的康復豬也會出現終生都帶非洲豬瘟病毒的可能,比如此病毒會多次出現在非洲野豬以及流行地區的家豬身上,非洲豬瘟傳染病毒主要分布于急性型病豬中的各種組織、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④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播途徑主要為經口和上呼吸道感染,在短時間、短距離內通過空氣進行傳播,還會因健康豬與病豬直接觸后也會被快速的傳染。
根據非洲豬瘟的帶來的危害,相關部門對非洲豬瘟進行了診斷,可采取實驗室的診斷方式
相關部門通過采取健康豬和傳染病毒豬的血液和組織將其混合在一起,之后放入37OC的室內環境下進行培養,將會看到很多紅細胞吸附在白細胞上,還會呈現出桑葚狀或者是玫瑰花的形狀,檢查結果如果是陽性,那就充分說明此豬患有非洲豬瘟。
通過采取傳染病豬的組織進行切片讓如熒光顯微鏡下,如經過觀察細胞漿中會有明亮的熒光團出現,則為陽性,說明患有非洲豬瘟。
通過肉眼觀察病豬的組織,再放入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如果組織上的斑塊成棕色,便可判斷為非洲豬瘟。
由于非洲豬瘟作為我國的重點防疫疾病之一,目前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并沒有研制出可預防非洲豬瘟的疫苗,但是經過不斷地研究表明,在高溫和消毒的環境下可以將病毒失去存活率。所以為了更進一步的預防非洲豬瘟傳染病,首要從養殖管理上出發,做好消毒工作,從而減少病毒傳播。
養殖戶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癥狀時,應該及時的隔離豬群,有效的限制豬群的日常活動,加強消毒,并立即通知當地的防疫員或當地獸醫機構。在此期間要做好豬舍包括周圍的消毒工作,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傳染病豬的移動監管。村級防疫員要大幅度的加強疫情排查,早期識別出感染病毒的豬。尤其在屠宰場內獸醫必須要重點排查淋巴結等器官組織的癥狀,如有發現有類似豬瘟癥狀的,要采取隔離消毒措施,并按要求采集抗凝血、扁桃體、腎臟、淋巴結等樣品送檢。
首要養殖戶要做到在日常的養殖過程中加強管理,在非洲豬瘟的源頭上就要盡量的避免病毒的傳播,根據非洲豬瘟的流行特點,定期的對豬舍進行消毒殺菌,最好是每隔五天就要徹底的進行消毒,在污染嚴重的地方或著死角處要加大消毒頻率,時刻保持豬舍的通風條件,將不同年齡段的豬進行劃分飼養,保證豬的健康的首要因素就是飲食方面,加強飲水和事物的管理,堅決杜絕使用傳染水喂養豬,在生豬飼養過程中做到營養充足、全面,必須確保生豬的飼養標準達標,飲水清潔[3]。及時的清理養殖產內的垃圾以及糞便等污穢物,從源頭上抑制病毒的傳播。
在防控非洲豬瘟,要科學的做到“五要四不要”,“五要”:①要減少場外人員和車輛進入豬場;②要對豬群實施全進全出飼養管理;③要對人員和車輛入場前徹底消毒;④要對新引進生豬實施隔離;⑤要按規定申報檢疫。“四不要”突出在:①不要使用餐館、食堂的泔水或殘余垃圾喂豬;②不要散放飼養,避免家豬與野豬接觸;③不要從疫區調運生豬;④不要對出現的可疑病例隱瞞不報。堅持落實相關部門對養殖場的監督工作,建立督察小組定期的對豬群進行核查,如有發現立即捕殺,對養殖環境進行衛生排查。與此同時,還要嚴謹從不正規的渠道引進生豬或種豬,要對引進的生豬進行仔細的觀察,切不可直接放入豬舍中,防止非洲豬瘟傳播。
就目前而言,中國屬于世界上最大的生豬養殖國,人口眾多,也是豬肉消費的大國。非洲豬瘟一種非洲病毒引發的一種急性的傳染疾病,被OIE規定的“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也被我國規定為“一類動物疫病”。為了以后更好的發展養殖業,就要以遵循提高非洲豬瘟的防治水平為宗旨,進一步的推動養殖戶行業向著可持續性發展趨勢進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