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子鵬
(桓臺縣畜牧獸醫事務服務中心,山東桓臺 256400)
非洲豬瘟最早出現并廣泛傳播的國家,1914年,在東非的坦桑尼亞首先發現了豬瘟;1921年和1957年,分別在東非肯尼亞、西歐的葡萄牙發現了非洲豬瘟;我國公布非洲豬瘟疫病在2018年8月,該病最初出現在我國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一養殖場內,疫情發生后,迅速蔓延,短短三個月內,已在河南、浙江、江蘇、安徽、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12個省份出現了非洲豬瘟40余起疫情,基于我國生豬的調運和制品的流通范圍廣泛的特性,更加快了疫病的傳播速度,給我國的生豬養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非洲豬瘟自從傳入中國后,我國的農業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在第一時間采取了非洲豬瘟的疫情Ⅱ級應急預案。目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已將非洲豬瘟劃入了法定報告動物疫病的范圍內,我國已將其列為十三種外來重大動物疫病之一。
(1)非洲豬瘟臨床表現與普通豬瘟類似,但非洲豬瘟病毒屬于DNA病毒,有著非常復雜的分子結構,基因變異性高,對反復凍融有很強的耐受性,其在凍結肉中甚至可以存活1000d。臨床多表現高熱(40.5~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虛弱、步態僵直,耳、鼻、會陰、尾、腳等處呈現界線明顯的紫色斑,呼吸困難,濕咳,皮膚發紺,嘔吐、腹瀉、便秘、糞便帶血,耳、四肢、腹背部皮膚,以及內臟器官嚴重出血。一般感染3~6d后死亡,死前48h體溫下降。
(2)剖檢最明顯的是脾臟顯著腫大,其比正常脾臟大3至6倍,顏為暗黑色,質地脆弱,淋巴結、胃腸、腎也出現明顯增大和水腫,肺、心臟(內膜、外膜)、腎臟、肝、膽囊、膀胱表面、淋巴結均伴有斑點狀出血和瘀點(如黑色血瘤),胃、小腸和大腸中過量的凝血,胸腹腔積水、心包有較多黃色積液,氣管和支氣管有泡沫,嚴重肺泡和間質性肺水腫,盲腸和結腸出血或潰瘍。
(1)做好疫病排查與監測。非洲豬瘟大部均可能經過運輸、人類和豬肉制品及飼料產品攜帶病原接觸傳播,因此,應在獸醫站檢疫、運輸、屠宰、冷藏、加工等諸多環節好疫病排查與監測,成立專家組,建立疫病溯源和傳播途徑追溯體系,嚴格實行禁運政策,合理管控生豬調運環節,切斷傳播途徑。對出現豬瘟的省份、轄區內屠宰場、交易市場、養殖場生豬第一時間開展排查風險分析工作,出現生豬死亡又無法快速診斷的,不允許宰殺、食用、出售、轉運,應迅速采取撲殺、消毒、隔離等科學防控方法,在疫點邊緣向外延伸3km實施管控,并在離養殖場或安全生活區1~2km遠設立消毒點,進行無害化處理。
(2)加強引種檢測工作,做好生物安全防控。為避免疫情擴散,重視產地的檢疫和引種工作,做好時追蹤檢疫與隔離(隔離觀察至少一個月),在種豬、凍精引進前,要具備完善的手續和資料,部門和部門之間緊密配合,合力防控,嚴密關注非洲豬瘟的傳入和飼養材料、活豬的調運,加大打擊非法攜帶動物和動物制品的行為,加大規范化養殖力度,禁止在高風險和風險不穩定地區引進生物,遇到來歷不明的動物和產品嚴禁引入并全面銷毀,最大限度避免非洲豬瘟的傳播和擴散。
(3)加強常態化業務能力培訓,全面提升工作人員的整體素養。非洲豬瘟疫情防控暴露了我國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建設方面的短板,一些地方動物防疫機構隊伍弱化,突出表現在機構體系不完善、基層工作隊伍不健全、經費保障不足、基礎設施老化陳舊,基層防疫體系“網破、線斷、人散”的情況還比較普遍。為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機構,建設基層防疫機構隊伍,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深入了解非洲豬瘟具體情況和相關知識,加強豬瘟和疫病的應急培訓,組織開展學習《關于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意見》、《關于防治非洲豬瘟加強生豬移動監管的通知》、《農業農村部關于切實加強生豬及其產品調運監管工作的通知》等業務知識規范,加強應急演練和專項督查練習,充分掌握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特點、防控手段和技術,提高鑒別豬瘟的水平,提高診斷能力,確保一旦出現疫病要嚴格的按照規定進行處置。
(4)加大宣傳力度。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做好防控知識宣傳干預,定期向獸醫、養殖場、貨運司機、旅客、海關等利益群體有針對性地宣傳非洲豬瘟危害,構建良好的群防群控的環境,普及非洲豬瘟的防控手段,使養殖場(戶)掌握非洲豬瘟防控知識,提高群眾警惕性和防范意識,將疫病消除在萌芽狀態。
(5)做好養殖戶管理,防止野豬接觸。防止野豬和家豬直接或間接接觸,在農作物密集地區,應采取隔離網、驅蟲劑等驅趕措施,防止野豬被農作物吸引進入人類生活區。并與邊防、農牧民、獵戶建立對病死野豬監測的聯動機制,一旦發現病死野豬,可迅速處理,避免病毒擴散。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是一種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疾病,生命力極強,發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嚴重危害養豬產業發展,各相關部門應時刻保持警惕,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降低生豬屠宰以及生豬產品流通環節病毒擴散風險,通過加大技術研究力度和加強對流行病學調查等方式,及時防控,切斷傳播途徑,推動我國養豬業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