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仁
(西藏林芝市朗縣畜牧獸醫防疫站,西藏林芝 860400)
當前對非洲豬瘟控制的報告來看,當有病毒感染生豬后,在生豬體內不會形成中和抗體,為此特效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種類不多。在此,進一步降低因此病感染而造成的損失,務必要落實好日常疫病防控措施。文章由此而展開論述,相關的技術要點以供養殖戶主參考和借鑒。
非洲豬瘟1910年發現于東非,現流行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歐洲伊伯利亞半島和撒丁島曾經報道。南美及加勒比海四國也曾發生,但已被消滅。我國從未發生此病。
豬、疣豬、豪豬、歐洲野豬和美洲野豬對本病易感。易感性與品種有關,非洲野豬(疣豬和豪豬)常呈隱性感染。
傳播途徑為經口和上呼吸道感染,短距離內可發生空氣傳播。健康豬與病豬直接接觸可被傳染。或通過飼喂污染的飼料、泔水、剩菜及肉屑;生物媒介(鈍緣蜱屬軟蜱);污染的欄舍、車輛、器具、衣物等間接傳染。
病豬、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為主要傳染原。病豬在發熱前1~2d就可排毒,尤其從鼻咽部排毒。隱性帶毒豬、康復豬可終生帶毒,如非洲野豬及流行地區家豬。病毒分布于急性型病豬的各種組織、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鈍緣蜱屬軟蜱也是傳染源。
此病潛伏期5~15d,根據病程長短,有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之分。
急性型,食欲不振,高熱稽留,呼吸增速,脈搏加快。同時,有咳嗽癥狀,眼鼻處膿性分泌。病理檢查,早期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數下降,淋巴減少。
亞急性型,患病癥狀較輕,病程相對較長。該病型發病后2~3周,即可死亡,懷孕母豬感染,有流產可能。
慢性型,體重驟降,喘氣困難,呈不規則熱現象。該病型流行期間,伴發心包炎、肺炎等等病癥。皮膚有潰瘍、壞死,關節、尾巴、鼻喉等處,呈壞死性潰瘍。此病病程2~15個月不等,可誘發的病死率較低。
確保種源健康,是控制此病的關鍵。為此,應做到堅持自繁自養、嚴格全進全出,早期引進種源,需隔離飼喂45d,安排專人看護,不定期采血監測,留意其健康狀況。準備合群前,先將本場1頭豬混養引種豬群中,隔離觀察2~3周,無異常情況時,可以混群飼喂。
高風險存在潛在傳染源的飼料原料,是基層非洲豬瘟暗地里屢控不止的罪魁禍首。為此,在選喂飼料中,應制定嚴格的采購標準,優先考慮糧庫調運較新鮮的飼料。處于控制此病考慮,飼料生產期間最好能經85℃的高溫制粒處理,徹底殺滅潛在的非洲豬瘟病毒,以確保喂料源頭上的安全可控。潛在有高風險的飼料原料,比如:魚粉、乳清粉等等,盡量選用進口產品。此外,還應注意禁用泔水喂豬,因為非洲豬瘟病毒有在泔水中長期存活的可能,使用泔水有潛在傳播此病的可能。
在非洲豬瘟流行期間,軟蜱為重要的生物傳播媒介,此蟲害經叮咬病豬而攜帶病毒,同時經再次叮咬而將病毒擴散傳播。當前,對軟蜱驅殺的殺蟲劑,有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雙甲脒等等。具體驅殺的措施,用13%的雙甲脒,經1:300的比例兌水稀釋后,經全場噴施消毒,對切斷此病傳播途徑效果不錯。
增強養殖戶防范此病的意識,周期性組織非洲豬瘟防控專業知識學習,讓每個養豬人意識到此病的危害性、防控此病的重要性,并借此執行嚴格的生物安全制度,將生物安全防控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同時,在養殖關鍵關口設立監督管控機制,監督關鍵崗位衛生防疫執行情況,確保生物安全防疫工作能執行到位。
健全豬場生物安全措施,執行嚴格的消毒管理制度是很關鍵一環。當前,可用的消毒藥劑,有氫氧化鈉、戊二醛、次氯酸鈉、次氯酸鈣、碘化合物等等。上述消毒藥劑,適用不同消毒對象。比如:進出場消毒池、人員過道等處消毒,易用碘化物。運輸車輛、飼料等的消毒,易用洗滌劑、碘化合物等等,可先用洗滌劑清洗,而后噴施碘化物,以徹底消毒。工作服、鞋帽等的消毒,易用硫酸氫鉀復合物。豬場圈舍、墻壁等消毒,易用戊二醛,兌水稀釋噴施消毒。
非洲豬瘟是國內一類重點防控動物疫病,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當前,對此病的控制,缺乏特效接種疫苗。作為豬場養殖技術人員,必須要意識到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緊迫性、艱巨性,提升此病防控的責任感意識,科學防控降低此病易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