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 珍
(日喀則市桑珠孜區農牧綜合服務中心,西藏日喀則 857000)
非洲豬瘟(ASF),又稱非洲豬瘟疫,或疣豬病,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豬急性、烈性傳染病。臨床以高熱、皮膚發紺、呼吸障礙和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發病率和死亡率幾乎達100%。ASF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要求各成員國及時報告的疾病之一,也是我國動物病原微生物名錄中的一類病。2019年4月7日,農業農村部公布西藏林芝市的巴宜區、工布江達縣、波密縣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共死亡生豬55頭。由于西藏地區的農戶生豬養殖,多數采用放養方式,故加大了病毒的散播面積和疫情的控制難度,為切實控制好非洲豬瘟在西藏地區的流行情況,我將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就西藏地區非洲豬瘟流行情況與防控要點進行淺談。
非洲豬瘟病毒屬非洲豬瘟病毒科中的唯一成員。ASFV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病毒,直徑為170~200 nm、帶衣殼和含類脂的囊膜雙股DNA病毒,ASFV在自然環境中抵抗力很強,在豬舍中能存活30d以上,混于25%血清中的病毒37℃半存活期為24 h,18個月仍能從血液和血清中分離出病毒;室溫條件下,在糞便中能存活1l d,60℃ 30min可滅活,冰凍的肉中能存活幾周或幾月;pH值1.9~13.4可存活2 h以上;對甲醛、氫氧化鈉、乙酰乙烯亞胺等常用消毒劑以及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劑敏感。帶有病毒的活豬的糞尿在不發酵的狀態下,仍具備較強的毒性。非洲豬瘟病毒的這些特點使得它難控制難消滅。
豬是ASFV唯一的自然宿主,ASF僅發生于豬和野豬,并且傳播快、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所有品種和年齡豬均可感染。歐洲野豬、非洲野豬和美洲野豬都是非洲豬瘟的宿主和易感動物,其中,非洲的疣豬在ASF的流行、維持與傳播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非洲軟蜱、患病豬、康復豬為主要傳染源。豬虱以及蜱類是主要的傳播媒介,作為ASF媒介的蜱僅局限于軟蜱科中的鈍緣蜱屬,軟蜱通過吸血而感染ASFV,而受感染的軟蜱能長時間的貯藏病毒,并通過叮咬將其傳播給其他易感豬群,同時可將病毒垂直傳染給子代。病毒存在于病豬和死豬的體液、組織、分泌物和排泄物中,能夠污染飼料、圈舍、圍欄、器具和衣物。某地區一旦暴發ASF,很難消滅,多數會成為地方性疾病。
自然感染潛伏期5~9天,往往更短,臨床實驗感染則為2~5天,發病時體溫升高至41度,約持續四天,直到死前四十八小時,體溫開始下降,同時臨床癥狀直到體溫下降才顯示出來,故與豬瘟體溫升高時癥狀出現不同,最初三至四日發熱期間,豬的食欲,顯出極度脆弱,豬只躺在舍角,強迫趕起要它走動,則顯示出極度累弱,尤其后肢更甚,脈搏動快,咳嗽,呼吸快約三分之一,顯呼吸困難,漿液或粘液膿性結膜炎,往往發熱后第七天死亡,或癥狀出現僅一、二天便死亡。
急性型、亞急性型的病理剖解變化較明顯,主要的病變器官為脾臟、淋巴結、腎臟和心臟。脾臟腫大、出血,呈紅黑色,質脆,有梗死灶;淋巴結腫大、 出血、變脆,有時血腫呈黑紅色,切面呈大理石樣; 腎皮質和腎盂切面有點狀出血;心臟斑點狀出血,心包積液帶有血液。急性型消化道水腫出血,腹腔內有血性漿液,膽囊、肝充血,胸腔內有胸水,胸膜上有出血點,肺水腫,膀胱黏膜針尖狀出血。
ASFV病毒感染后在2d內即可檢測到病原,并持續超過1月,而抗體產生的時間較晚,在感染后7~12天在血清中可以檢測到抗體,持續時間較長,甚至于終生陽性。非洲豬瘟病原的檢測常用直接免疫熒光法(DIF),血細胞吸附實驗(HA),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等方法。DIF是ASF最常用、安全的檢測方法,對急性ASF是一種快速、經濟和敏感性高的一種方法,而對于亞急性和慢性ASF的敏感性較低,只有40%;HA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靈敏性,常用于疾病的急性暴發診斷,尤其是在應用其他方法檢測為陰性時常用的檢測方法;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具有及時、快速、準確的特點,對于任何毒力的毒株以及HA方法不能診斷的毒株都能檢測,在疾病的檢測、診斷和根除計劃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實時熒光定量qPCR使用最為廣泛,對ASFV診斷具有很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PCR和熒光PCR是國際組織推薦的首選確診技術,在首發地區應結合基因測序的方法證實。
2019年4月7日晚農業農村部通報,經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確診,西藏市巴宜區、工布江達縣、波密縣發生非洲豬瘟疫情。
截至5月24日,林芝市共有3個縣(區)3個鄉(鎮)3個村發現死亡生豬55頭。巴宜區嘎瑪養殖有限公司(布久鄉仲莎巴村)病死生豬32頭。工布江達縣巴河鎮雪卡村病死藏豬2頭。波密縣易貢鄉貢仲村病死藏豬21頭。
國家農業農村部督導組結合溯源了解的情況,初步判定林芝市非洲豬瘟疫情 初始于巴宜區,病毒來源為春節后進藏人員增多,人員流動頻繁,帶毒豬肉產品進入西藏地區產生的餐廚剩余物被生豬(藏豬)食用傳播或流浪狗機械傳播。
據悉,林芝市巴宜區、工布江達縣、波密縣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當地按照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和非洲豬瘟防治技術規范要求,采取了封鎖、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等疫情處置措施。林芝市巴宜區、工布江達縣、波密縣疫區內應撲殺生豬撲殺完成后,經連續6周以上監測排查,疫區內未發現新的病例和監測陽性。
同時,經西藏自治區非洲豬瘟防控應急指揮部組織專家對疫區進行現場評估驗收,驗收結果符合關于疫區解除封鎖的有關規定,上述非洲豬瘟疫情已被撲滅。當地政府于5月28日零時正式對以上三個疫區解除封鎖。農業農村部要求當地畜牧獸醫部門繼續加強疫情監測排查,采取積極的防控措施,防止非洲豬瘟疫情再次發生。
非洲豬瘟在西藏地區的流行的主要原因包括:
1)西藏地理位置獨特,自然風光壯美,是國內外游客的旅游勝地,高原旅游快速發展,內地的人員車輛往來日益頻繁,每年游客超過3000萬人次,病毒傳入的風險極高。
2)西藏生豬飼養水平總體偏落后,散養放養比重極高,面對來勢洶洶的非洲豬瘟病毒,生物安全措施幾乎為零。散養豬食物來源復雜,也許游客隨意扔掉的一根香腸就可能引發疫情,并且由于流浪豬、流浪狗隨意流動,疫情傳播將非常迅速。
3)西藏的豬肉消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內地,屬于生豬和豬肉產品的輸入地區,而且來源地眾多。當前發達的交通物流,可以把近到西南遠至東北的貨物快速運輸進藏。
對于非洲豬瘟而言,前期的預防措施以及有效的控制方案是防控非洲豬瘟爆發的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1、防控技術人員迅速到位。確保防控工作規范、有力、有序、有效開展。2、全面暫停疫區生豬調出本區,暫停各縣(區)、各鄉(鎮)之間生豬調運。3、暫停疫區所有屠宰場(點),清理屠宰資質,督促屠宰企業按期落實非洲豬瘟自檢工作。4、疫區對進藏生豬產品進行抽樣檢測,確保進入疫區的所有生豬產品都經過非洲豬瘟抽樣檢測,病毒核酸陰性方可實施落地檢疫。5、暫停疫區轄區內所有散養豬的免疫活動。6、立即撲殺并無害化處理所有死亡生豬(藏豬)同群畜,同時落實無害化處理后續監管工作。7、立即在交通要道、重點場所設立臨時消毒點。臨時消毒點交替更換消毒藥品,確保消毒有效。8、立即加強流浪犬和流浪豬管理,切斷傳播途徑。9、做好餐廚剩余物全鏈條監管,引導農牧民妥善收集處置自家餐廚剩余物,嚴禁用于喂豬。將市內各單位、學校、部隊、酒店、餐飲店的餐廚垃圾運往垃圾填埋場及時填埋,做到日產日清,建立并及時更新工作臺賬;確保餐廚剩余物不流入養殖環節。10、做好放養、散養豬歸圈、歸院飼養工作,暫停一切游客參觀藏豬養殖場(點)活動,把易感動物管控起來。11、及時調整充實應急物資儲備,確保應急物資第一時間到位使用,確保市、縣、鄉、村四級應急物資均有保障。12、做好規模場和種豬場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立即整改生物安全短板。13、做好輿情監測和管控工作,針對養殖者、基層獸醫人員、公眾等不同人群,加強正面宣傳和引導,強化負面輿情的管控工作。
對于非洲豬瘟疫情的控制,其中一項較好的辦法就是找到防治疫苗。
2019年8月6日,在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網上公布了一則發明專利,發明名稱為“基因缺失的減毒非洲豬瘟病毒及其作為疫苗的應用”。發明人:步志高、陳偉業、趙東明、何希君、劉任強、劉金雄。
公告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下稱“哈獸研”)研發的兩種非洲豬瘟基因缺失病毒,毒株均能提供對非洲豬瘟中國流行強勢毒株的100%的免疫保護,可作為安全和有效的防控中國非洲豬瘟疫情的疫苗。這一發明采用了非洲豬瘟中國流行株Pig/CN/HLJ/2018,經基因工程技術,將非洲豬瘟病毒的毒力基因缺失,獲得MGF360-505R缺失和CD2V與MGF360-505R聯合缺失的基因缺失病毒。經實驗表明所述兩種毒株均能提供對非洲豬瘟中國流行強毒株的100%免疫保護,可作為安全和有效的防控中國非洲豬瘟疫情的疫苗,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
中國農科院于2019年9月10日發布信息稱,我國非洲豬瘟疫苗研制在2019年4月份實驗室研究工作取得成功后,2019年8月,疫苗研發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一株雙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已完成了實驗室安全評估與有效實驗,突破了規模化生產技術瓶頸,近期已向農業農村部提出了生物安全評價申請,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或許不久以后,此前歷經百年未研發成功的非洲豬瘟疫苗可能在中國率先問世。不過,這株疫苗能否改變豬瘟疫情的演變,還需要更多臨床數據來驗證。
非洲豬瘟是一種高傳染性的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大范圍出血性豬病毒病,它的死亡率高達100%,就目前的國際醫學水平而言,沒有任何的疫苗以及藥物可以有效的進行預防工作。非洲豬瘟只在動物間傳播,不會對人造成傷害,但對于豬來說是一種毀滅性的傳染病,對于養豬業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綜上所述,我區有關部門以及大中小企業應當注意非洲豬瘟的預防工作,建立相應的疫情防御機制,防患于未然,對于鄰國以及邊境地區發生的疫情狀況一定要實時的掌握,對于進口的豬肉以及副產品必須要嚴格的進行檢驗,對于非洲豬瘟要做到“快準狠”的預防以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