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才仁
(青海省玉樹市治多縣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治多 815499)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蓬勃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獲得顯著改善,市場對牦牛產品的需求量也持續增加,帶動了牦牛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青海、四川以及西藏等地區,是當地人民群眾重要的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料,享有“全能家畜”、“高原之舟”的美譽。在牦牛養殖中,病毒性腹瀉是較為常見的病癥,如果不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容易導致牦牛快速死亡,為牧民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牧民需要提升思想認識,給予病毒性腹瀉以高度重視,保證牦牛健康生長,提升養殖經濟效益。
牦牛新生犢牛會通過吸食乳液而獲得母源抗體,其免疫時間為半年左右,在半年后,犢牛由于免疫能力不足,加之免疫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其抗病能力較低,容易受到各種病毒和細菌的侵害。隨著犢牛的不斷生長發育,其免疫機能也持續完善和加強,在一歲半左右,基本可以適應新環境,但這一時期也是病毒性腹瀉的高發階段。母牛在妊娠期可以將病毒性腹瀉傳染給犢牛,犢牛在出生后并沒有明顯異常,但是由于病牛體內沒有保護性抗體,其會成為病毒散播源,進而危害牛群健康。
病毒性腹瀉沒有明顯的發病規律,各個階段的牦牛都可能被感染,以5到20個月的犢牛為主要發病群體。該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以冬季和春季為高發時期,傳播速度較快,傳播方向與風向一致。患病牛是該病的主要傳播源,通過昆蟲、飲水、草料、飼料、廢棄物、醫源性器械、接種疫苗、,母乳、胎盤以及精液等介質進行傳播。在牛群感染該病毒后,初期并沒有明顯狀態,牧民也不容易發現疫病,進入發病中期,病牛會出現明顯癥狀,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導致病牛快速死亡。
針對急性感染病例,病牛在初期會出現鼻液流出、口部流涎、結膜潮紅、糞便惡臭、稀薄、間歇性腹瀉、皮毛無光澤、食欲不振、脈搏增快、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體溫升高等癥狀,部分病牛四肢無力。隨著病情加劇,病牛出現糞便稀薄、伴有血絲、脫水明顯、四肢無力、體力不支、體重下降等病癥,如果不進行及時治療,病牛會快速死亡。
針對妊娠期病牛,在患有病毒性腹瀉后,容易出現死胎或者流產情況,并且對母牛健康具有直接影響。一些妊娠期母牛在患病后,沒有出現死胎或者流產情況,但是胎兒在產出后,其體內攜帶病毒,表面雖然與正常犢牛沒有區別,但是在進入成年期后,牧民如果將其與正常犢牛一起放牧,容易導致病毒快速傳播和蔓延,致使犢牛大量患病,會對養殖效益帶來巨大影響[1]。
淋巴指和消化道是病毒性腹瀉的重要病變部位,如果病牛病情嚴重,其消化道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會出現大面積的壞死情況,鼻孔或者鼻鏡存在淺潰瘍以及糜爛,舌面、上顎以及齒齦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糜爛。部分病例的喉嚨會出現壞死以及潰爛等情況,瘤胃黏膜糜爛或者充血,腸壁由于水腫而出現明顯的腫大,大腸存在不同程度的壞死或者潰瘍。呼吸道系統存在彌漫性損傷,蹄冠或者趾間皮膚出現壞死、潰瘍以及糜爛性炎癥,流產胎兒的氣管、真胃、食道以及口腔存在大量潰瘍和血斑,新生犢牛運動失調,并且小腦發育緩慢[2]。
想要有效預防病毒性腹瀉,牧民需要保證圈舍潔凈衛生,定期組織人員對圈舍進行清理,為牦牛創設干凈而舒適的生長環境。首先,定期組織人員對飼養工具、食槽、棚圈以及圈舍進行清潔,及時處理糞便或者尿液,防止滋生各種細菌或者病毒;其次,制定科學的消毒方案,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劑進行消毒,保證圈舍環境干燥、清潔,所有進出養殖場的人員以及車輛,都要經過全面而徹底的消毒,與養殖無關人員嚴禁進入生產區;最后,做好圈舍通風工作,及時排出污濁空氣,對舍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有效調節,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安裝溫控設備。
首先,對于具備一定規模的養殖場,需要全面實現封閉式管理,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嚴禁從疫區引進品種;其次,對于引進的種牛,需要對其進行疫病檢查,在引進后需要進行隔離飼養,在觀察一個月后,保證其沒有疫病可混入牛群中集中飼養;最后,對于已經確診的牦牛要隔離飼養,并且口服地塞米松、硫酸慶大霉素以及止瀉藥進行病情控制,對于病死牦牛要采取焚燒或者深埋等方式處理,防止疫病快速傳播[3]。
當前,中西藥結合是治療病毒性腹瀉最為有效的方式,選用西藥地塞米松、頭孢拉進行治療,如果牦牛高燒不退,可以肌肉注射安乃近。中藥使用白頭翁、地榆葵花煎汁灌服,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4]。
總而言之,病毒性腹瀉是危害牦牛養殖效益的重要因素,牧民需要提升思想認識,采取有效措施綜合防治,進而提升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