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鵬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符家川畜牧獸醫站,甘肅定西 743011)
夏秋季節氣溫過高,正是許多疾病的多發期。犢牛腹瀉作為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輕的癥狀一般為養殖人員飼養不當引起犢牛消化不良,導致其腹瀉。此時發病癥狀不太明顯,但是還是會有輕微的食欲減退、尿量減少,并且犢牛會頻繁排出灰黃色的水樣便,腹部和肛門周圍根骨上方容易被稀便污染[1]。重者多為炎癥感染,此時犢牛會有明顯的食欲不振、腹痛等癥狀,排出的稀便通常伴有腥臭味,并且會混有血液、腸粘膜等。
一般腹瀉是在犢牛出生不久后發生的,如果不及時給予治療就會為犢牛的健康成長埋下安全隱患,更有甚者,會造成犢牛死亡,損失慘重。除此之外,在急性發病期犢牛的稀便中常常會伴有細菌,如果不及時清理,還會傳染給其他牛群,進一步擴大傳染范圍。
牛的生長環境溫度一般為5~25℃,但是在炎熱的夏季,露天牛圈的溫度能夠達到30多℃,高溫環境下牛食欲下降,導致營養不良,很容易出現掉膘現象,更嚴重的還會因此中暑,如若治療不及時也很容易導致牛死亡,增加經濟損失。
夏季炎熱的天氣對奶牛影響是最大的,由于奶牛的排汗速度相較于其他牛種較慢,當其處于高溫狀態下,體溫迅速升高,使得奶牛皮膚代謝減慢甚至發生障礙,造成奶牛產奶率和乳脂率下降,使得牛奶質量直線下降。除此之外,長期處于高溫環境下還會推遲奶牛的發情期,為奶牛的配種增加難度,降低其經濟效益。
牛肺疫一般有2~8周的潛伏期,在發病初期牛的體溫持續升高,達到42℃左右,并且發燒時間還會持續3~4d。在牛發燒階段常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氣喘、腹瀉等現象發生,更嚴重的還會引發關節炎和角膜結膜炎癥。據不完全統計,該病死亡率高達45%。
牛肺疫在從外地引進新的牛種時發病率較高,在牛買進一周甚至兩三天后就會發病。具體表現一般為呼吸急促、腹脹并常常伴有水腫,其發病癥狀比較明顯,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就會引發更重的并發癥,之后就很難治療了。
夏秋季節天氣變化再正常不過,但是在天氣變化的過程中由于氣溫突然發生變化,牛很容易患季節性感冒[2]。一般臨床表現為體溫升高、哮喘、呼吸急速等癥狀。在牛感冒時,精神差、體溫高,牛會產生厭食等癥狀,導致其體重下降。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隨著發病期延長還會出現流粘液或膿性鼻涕、寒顫、反芻功能下降等癥狀,長期下去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加大治療難度。
在犢牛的飼養過程中,養殖人員一定要對犢牛進行定期檢查。在犢牛出生時及時飼喂初乳,增強犢牛自身的抵抗力,還要根據犢牛的身體狀況適當減少母乳飼喂量。在犢牛出生一周后,適當補貼一定量的干草,促使犢牛胃的發育,為以后犢牛的飼喂提供安全保障。在犢牛出生半月之后,養殖人員可以適當給犢牛飼喂一些飼料,注意一定要研磨成細分,將飼料與其他干草混合,切記不可過多。
如果犢牛已經患有腹瀉,養殖人員需要及時進行有效治療。結合病牛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治療,喂藥或者打針,輕者患犢可以口服補液鹽,重者通過靜脈注射鹽酸沙拉沙星、鹽酸地芬諾酯等。除此之外,還要對養殖環境進行消毒處理,將病菌傳染率降到最低。
夏秋季節天氣炎熱,牛很容易中暑。所以在牛舍設計時,養殖人員要保證牛舍能夠順暢通風,不僅要有足夠的光照,還要有能夠遮擋太陽的涼棚。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天氣變化,結合牛的自身狀況增減飼料,科學調整牛的進食時間和數量。在氣溫較高時,要保證牛的飲水量是充足的。據研究,當牛處于熱應激時,需水量是平常的1.5~2倍。這就要求養殖人員在建立牛舍時充分考慮到天氣對牛進食、飲水方面的影響。同時為了提高牛的飲水效率,還要保證牛在夏季炎熱天氣下飲用水水溫不能過高,養殖人員可以隨時給牛提供冷水進行降溫,增加牛的散熱量,減少其離體熱負擔。
在臨床上,牛肺疫的治療措施一般為靜脈注射。在牛發病早期,采用抗生素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此時可以選用環丙沙星、氟苯尼考等進行治療。
想要有效預防牛肺疫,必須要給牛創造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牛舍必須通風、干凈,并且要經常進行消毒,以此來減少牛肺疫的發生。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牛的飼料中適量增加一些北沙參、麥冬、桔梗、金銀花、連翹等中藥進行預防。根據不同癥狀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盡早預防治療。
在夏秋季節,飼養人員應該及時給牛注射流感疫苗,進行早期病毒性感冒的預防。如果牛群中出現發病情況,可以將病牛隔離并對其他牛進行二次免疫,提高牛的免疫能力。對于一些病情不太嚴重的牛,可以給其灌服中藥,而對于病情嚴重的就要進行靜脈注射了,此時可以給牛注射一些解熱鎮痛藥物和抗生素進行治療,養殖人員需要根據牛的具體癥狀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及時治療,切不可一拖再拖等病牛有生命危險時再進行治療。
在牛的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一定要及時發現牛的病情并給予相應治療,加強牛病防治意識,對一些常見的病及其治療措施進行學習,保證牛的健康生長,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