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措次仁
(西藏林芝市朗縣畜牧獸醫防疫站,西藏林芝 860400)
牛出血性敗血癥為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而誘發的急性傳染性疾病,此病民間又稱腫脖子、鎖喉風等等,此病病程急、傳播快、危害大,有時呈地方性流行,對養牛產業的危害較大。
此病世界范圍內流行,病畜和帶菌畜為此病重要傳染源。致病菌源多經排泄物、分泌物而流入養殖環境中,經飼草、飲水、用具等成為典型傳染源。此外,也有經消化道、咳嗽噴嚏等傳播的可能。
調查的易感病例中,消化道、呼吸道、受損皮膚、蠅蚊叮咬等,為健康牛只將此病帶入的主要途徑。此病不存在不同禽畜相互感染,但是,個別情況下,有豬巴氏桿菌傳染水牛的可能。
此病多見黃牛、牦牛、水牛等,不同性別、年齡階段的牛只,都有感染此病的可能。這其中,幼齡牛的易感性最大。
此病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但是,氣候驟變季、春夏交替季等等,為此病的高發期。另外,圈舍悶熱、舍內擁擠、通風不良、營養匱乏、長途勞累、寄生蟲感染等等,都有加重此病感染的可能。
此病潛伏期2~5d,根據病程長短,有敗血型、浮腫型、肺炎型之分。
敗血型,典型癥狀:體溫高升,周身癥狀明顯。癥狀稍輕些,伴發下痢、腹疼。早期糞便,呈現稀粥樣,后期呈流質。間雜有粘液,有惡臭味。拉稀后,體溫降低,迅速死亡。病程在12~24h之間。
浮腫型,除呈現全身癥狀外,在頸部、咽喉部及胸前部皮下出現迅速擴展的炎性水腫,同時伴有舌及周圍組織的高度腫脹,舌伸出齒外,呈暗紅色,患畜呼吸高度困難,皮膚和粘膜普遍發紺,也有下痢和某一肢體發生腫脹者,往往因窒息而死。病期多為12~36h。
肺炎型:主要呈現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病畜便秘,有時下痢,并混有血液,病程一般可達3d或一周左右。
敗血型呈一般敗血癥變化,內臟器官出血,淋巴結顯著水腫,胸腹腔有大量滲出液;浮腫型在咽喉或頸下有漿液浸潤,切開浮腫部流出深黃色透明液體,咽淋巴結和頸前淋巴結高度急性腫脹;肺炎型主要表現為胸膜炎和格魯布氏性肺炎,胸腔中有大量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肺切面呈大理石狀,心包與胸膜粘連,內有干酪樣壞死物。
確診感染病例,積極對癥治療,嘗試如下用藥:
抑菌消炎、消除水腫、解熱鎮痛,可用:硫酸鏈霉素,1萬國際單位/kg;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0.1ml/kg,分別肌肉注射,每天用1次,持續用藥直到癥狀消失。而后,加強用藥1次。
體溫較高病例,用安乃近,肌肉注射,10mg/kg。
呼吸困難、水腫嚴重病例,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每次250~1000ml,靜脈注射。用藥至呼吸頻率,恢復到40次/min,以起到康復治療的目的。
疑似感染病例,用如下方法加以控制。
隱性感染病例,用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0.1ml/kg,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續用3~4次,能很好清除隱性病例。同時,用牛出敗氫氧化鋁甲醛苗,全群緊急接種。具體用量,體重100kg下,每頭用4ml接種。體重100kg以上,每頭用6ml接種。
計劃性接種,此病常年流行期,在春秋季應將此疫苗作為強制接種用苗來選擇,做到保質保量,注意及時補免。本地易用牛巴氏桿菌滅活疫苗,春秋兩季對未發病牛群,接種每次用4~6ml,皮下注射2次,能確保牛群獲得不錯的免疫抗體效力。
加強飼喂管理,搞好圈舍衛生,注意場內清潔,禁止不同種群混養,消除影響抗體不利因素。堅持全進全出,嚴格引種檢疫。確保健康后,隔離飼喂一段時間,確保無異樣后,可混群飼喂。接種后,及時補免。冬季注意保暖,多用營養全價飼料飼喂。夏季注意通風,合理牛群運動,保持足夠飲水次數。確診病畜,隔離用藥,控制應激刺激,以增強其抗病能力。
注意病死畜的及時清理,治療無效致死病例,為此病重要傳染源。為此,應做好病死畜的無公害處理。一旦發現有致死病例,無必要及時焚燒或深埋。同時,及時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注意控制好患病牛只。注意被污染場地的消毒,糞便、圈舍、用具、污染物等等,在清理干凈的前提下,用石灰水噴施消毒,以避免疫情的擴散蔓延。
綜合上述而言,牛出血性敗血癥當前世界范圍內流行,對養牛產業的危害極大。此病流行,季節性不明顯。但是,牛群身處惡劣的生長條件,遭受到諸多的不良應激,比如:圈舍悶熱、舍內擁擠、通風不良、營養匱乏、長途勞累、寄生蟲感染等等,往往有加重此病流行的可能。
考慮到此病的危害性,一旦確診的感染病例,務必要及時隔離診治,對病畜要積極對癥治療。原則上,做到抑菌消炎、消除水腫、解熱鎮痛、降低體溫等等,以起到康復治療的目的。在病畜治療的同時,注意做好疑似感染病例的控制,以控制病情的擴散和蔓延。此病的預防,應落實到計劃性接種,改善飼喂管理,搞好圈舍衛生,及時清理病死畜等幾個方面,以最大程度控制病情,確保本地養牛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