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玉
(福建省福安市坂中畬族鄉動物疫病防控中心,福建福安 355017)
(1)本病以仔豬和保育階段豬多發,常全窩全群發病,一般是由于皮膚出現損傷而感染病菌,尤其是豬彼此撕咬、配種及豬轉群轉舍會導致病菌的不斷傳播。
(2)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和帶菌豬,且誘發因素諸多,尤其是飼養環境衛生條件差、圈舍擁擠、運輸、踩踏時經由損傷的皮膚和黏膜感染而發。
(3)本病常呈散發或者地方性流行,在多雨、潮濕及氣溫較高的季節極易發生。
2019年6月21日,潘某養豬場反映4d前場內約15日齡仔豬發病,患病仔豬不時蹭欄桿、墻壁,頸部、耳根、背部和臀部等處,可見皮膚壞死。病初皮膚上有硬腫,隨后有液體滲出,繼而破潰流出膿汁,破潰面積逐漸增大,絕大部分病豬全身癥狀不明顯,重癥病豬體溫升高,采食減少,機體消瘦,死亡。豬場曾用青霉素治療效果不顯著。該潘某豬場存欄仔豬105頭,截止6月21日,共有29頭仔豬發病,死亡7頭,發病率為27.6%,死亡率為24.1%。
臨床觀察可見病豬臀部與背部等處皮膚及皮下有不同程度的壞死和潰瘍。病初患部出現似圓形黃豆大的堅硬腫塊,病豬不時在墻上、欄桿蹭摩皮膚,隨后被毛脫落,傷口逐漸擴大,伴隨炎癥向深部蔓延和發展,造成皮下組織與皮膚分離形成病灶,外口小而內腔大,病豬背部壞死深達肌肉,病灶內積有少量腥臭味液體呈黃綠色或灰棕色,病灶外表皮膚呈痂皮樣。
對數頭病死豬剖檢可見皮膚破潰面雖小但皮下組織已形成大的囊狀壞死區,且伴有大量的膿汁和壞死物,部分壞死區與腹腔相通。病死豬內臟通常無病變,個別病例肝臟有少量膿狀壞死物。
(1)涂片鏡檢。在病變和健康皮膚交界處取病料進行觸片,通過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著色均勻的多形態,單個散在或成堆排列的長絲狀革蘭氏陰性桿菌,美蘭染色多呈串珠狀菌體。
(2)細菌培養。將病料分別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血清瓊脂平板和肉肝湯,37℃培養,分別于24h、48h觀察結果。在血清瓊脂平板上有圓形光滑微凸起的小菌落,培養48h后,菌落不透明,中央呈現顆粒狀;肉肝湯混濁;在鮮血瓊脂平板上見灰白色不透明的小菌落,菌落周圍出現狹窄的溶血環。
通過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病變,結合實驗室檢測,能夠判定該病為壞死桿菌感染的豬壞死性皮炎。鑒于豬壞死性皮炎常繼發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細菌,混合感染加劇了皮膚的化膿和壞死,甚至引發敗血癥、死亡,為此應在發病早期及時治療。
(1)隔離病豬,全面清潔豬場,并采用漂白粉、生石灰消毒。局部治療,先對病豬體表壞死處采用溫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無菌鑷子揭破病豬患處病灶,剔除腐敗壞死組織,再用0.1%高錳酸鉀溶液徹底灌洗創口,針對較深創口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反復沖洗,值至創腔內有潔凈液體流出,再視傷口大小及深淺程度,采用5%龍膽紫均勻涂抹于其內部及表面。同時,為了防止病原菌的擴散及病灶轉移,可肌肉注射環丙沙星進行全身治療。
(2)中藥治療:紫金龍、洋金花、桃樹葉各300g,搗爛取汁,再加入柴地榆150g,溫水適量制成藥膏備用。藥膏使用方法:傷口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去除局部壞死組織后,在傷口上擦涂中藥藥膏,每天2~3次,連用3~5d。
通過采取上述方案治療一周后,發病豬傷口逐步痊愈并康復,有效控制了該豬場疫情。
(1)壞死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內、沼澤地、死水坑、污泥塘等處,豬舍內殘留壞死桿菌多由于空欄消毒不嚴或隨舍外灰塵、飼養人員等攜帶至豬舍,一旦豬只因尖銳物體刺傷或相互咬架而損傷皮膚或粘膜時,極易感染本病。
(2)發病豬場飼養管理不當,飼料營養中一些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元素缺乏,欄舍設計不合理,通光差,地面潮濕,為病原菌的傳播提供了途徑。加之,豬發病時正值高溫高濕多雨的季節,吸血昆蟲、蚊蠅多,叮咬豬體可引起皮膚損傷,而皮膚損傷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細菌就會在傷口處大量繁殖而引起感染。
(3)豬場若藥物濫用現象較為嚴重,則壞死桿菌會對大部分藥物產生耐藥性。為此,臨床上最好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并選取敏感藥物進行治療,旨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同時為確保療效,可對發病豬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的同時,輔以中藥治療。
(4)養豬生產過程中,通過改善飼養管理防止壞死性皮炎極為重要。日常要保持場舍清潔衛生,通風干燥,及時清理糞尿,消滅蚊蠅及其他吸血昆蟲,定期檢查并清除豬舍內尖銳物,防止劃傷,定期消毒。同時,做好免疫接種工作,仔豬斷臍、斷牙、斷尾、閹割,打耳標等操作時,一定要做好豬只間用具的消毒工作。此外,豬只日常傷口要及時用龍膽紫、碘酒或其他消毒藥物處理,防止壞死桿菌或其他致病菌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