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亞運 丁 彪 王 華 孫建磊 徐 娟 馬騁揚
(上海市醫療器械檢測所,上海 201318)
兔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球蟲或等孢屬球蟲引起的體內寄生蟲病,這種球蟲往往寄生于兔的小腸或膽管上皮細胞內。各品種的兔均易感球蟲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階段為斷乳至3月齡的幼兔,成年兔對球蟲的抵抗力強,一般均可耐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高溫高濕季節易發。
健康的兔接觸被兔球蟲污染的食物、飲水、被毛、籠具等時,健康兔會攝入球蟲孢子化卵囊而感染球蟲。球蟲孢子化卵囊被兔吞食后會在消化道的機械刺激和消化液作用下,卵囊壁及孢子囊壁溶解破裂,繼而子孢子被釋放出來,隨即侵入兔腸上皮細胞或進入膽管上皮細胞開始裂殖生殖階段,發育成裂殖體,之后迅速繁殖出大量裂殖子,腸上皮細胞或膽管上皮細胞因此遭受破壞,發育成熟的裂殖體從被破壞的細胞內脫出并逸出裂殖子,后者又重新侵入新的上皮細胞,開始新的無性繁殖。經過如此多輪反復的繁殖后,球蟲進入配子生殖階段,產生大量的卵囊,進入腸道并隨糞便排出體外。體外的卵囊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氧氣條件下經孢子化后變為感染性卵囊,健康兔食入后而發生新的感染。球蟲的致病主要發生于裂殖生殖階段,上皮細胞不斷受到破壞,黏膜組織的正常功能因此而減退,從而影響其消化吸收,引起兔只機體脫水、失血、腹瀉并可繼發大腸桿菌及輪狀病毒等腸道病原感染,使兔的抵抗力下降。有的感染后還危及到肝臟,引起肝膽管發炎,并形成內含大量感染性球蟲卵囊的結節,肝臟的正常機能受到嚴重影響,使病情更為嚴重。
兔球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特別是在溫暖、雨水較多的春、夏季節多發,該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帶蟲兔、病兔是球蟲病的主要傳染源,各品種、年齡段兔均可發生該病。其中斷乳后至3月齡幼年兔較成年兔易感染,且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成年兔對球蟲抵抗力較強,可耐過,但不能產生免疫力,耐過兔可向外界排出卵囊而成為長期帶蟲者或傳染源。兔一般由于經口吞食成熟卵囊而感染。兔舍衛生條件差,飼養密度大、兔營養不良等因素均可造成球蟲病的發生和流行。
根據感染球蟲的種類和數量、致病性的強弱、品種、年齡段和寄生部位的不同,一般可將兔球蟲病分為腸型、肝型和混合型三個類型,臨床上以混合型感染最為多見。
以20~60日齡的幼兔最為常見。發病常呈急性,病兔突然倒地,頸背側和兩后肢強直性痙攣抽搐,頭頸后仰,角弓反張,尖叫后突然死亡。慢性者常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便秘,頑固性腹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等癥狀,嚴重時糞便中帶血,腹部明顯脹大。若長期發生重度腹瀉,會使家兔體內的離子代謝嚴重失衡。由于大量丟失的Na+和K+等物質通過自由擴散交換等方式從血液中得到補償,會導致低鉀血癥;球蟲導致的兔腸炎常常繼發大腸桿菌和輪狀病毒等腸道病原的感染,從而加重病情甚至死亡。
以30~90日齡的幼兔最為常見。患兔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食欲下降,逐漸消瘦等。肝腫大,腹腔積液,按壓肝區有疼痛感,可視黏膜輕度黃染。后期常出現痙攣、四肢麻痹,逐漸消瘦,衰竭致死。
兼具腸型和肝型的臨床癥狀表現,以混合型居多。
急性病例多呈現腸壁血管及腸黏膜充血、出血,腸壁增厚,十二指腸腸腔擴張,小腸腸腔中充盈大量氣體和淡紅色黏液。伴發或繼發大腸桿菌感染的腸型球蟲病病例,剖檢時還可見到腸道內有大量膠凍狀黏液。慢性經過時,腸黏膜上有大量白色堅硬的小結節附著,有時可見化膿性壞死灶等病變。
肝臟顯著腫大,肝表面、肝臟實質內出現大小不一堅硬的白色或淡黃色結節性病灶,沿膽管分布,切開病灶可見乳白色黏液性的物質。采集結節進行壓片鏡檢,可見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球蟲卵囊。膽管周圍和肝小葉間結締組織增生,膽囊黏膜呈現卡他性炎癥,膽囊充盈腫大,充滿黏稠的膽汁、顏色較淡。膽汁流通受阻,腹腔嚴重積液。
以上兩種病理變化均會出現。
一般根據季節、環境、年齡、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后的典型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學診斷和病原學診斷。
目前,診斷兔球蟲病的有效方法是病原學診斷,具體操作為:采集病兔糞便,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球蟲卵囊,也可以剖檢病死兔采集病變的腸道或肝臟刮取物進行鏡檢,查到有球蟲卵囊、裂殖體或裂殖子等不同階段的蟲體,即可診斷。
兔球蟲病防治的關鍵在于消除病原,切斷傳播途徑、提高自身抵抗力,且重點應集中在預防性投藥上,一旦發病,治療極其困難。加強飼養管理,杜絕飼料和飲水被卵囊污染。定期對籠具、兔舍環境等進行打掃和消毒;堆積的糞便進行發酵處理;成兔與幼兔分開飼養,仔兔在哺乳期間實行母仔分離飼養,定時哺乳。生產實踐中控制兔球蟲病除上述管理措施外,主要還是依靠飼料或飲水投藥來進行預防,保證球蟲群落處于低水平狀態。目前常用的抗球蟲藥物有抗生素類、磺胺類等,治療過程中球蟲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在進行治療過程中,應多種藥物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