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娜
(武陟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武陟 454950)
豬瘟是對養豬業造成較大危害的疾病之一,為規避豬瘟的不利影響,豬場每年定期開展防疫工作,但由于工作人員的不規范操作,豬瘟疫苗的應用效果不理想,導致免疫失敗,引發豬瘟,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就此,對豬瘟疫苗在豬瘟防治上的應用技術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我國豬場常用的豬瘟疫苗包括以下幾種,養殖戶需根據豬場及豬只現狀,選擇合理的種類,規范疫苗注射流程,提高豬瘟的管控成效。
第一,豬瘟淋脾苗。將豬瘟兔化弱毒株用于成年母兔中,對其進行無菌處理,產生毒性較強的淋巴結與脾臟,將二者制作成疫苗,即為豬瘟淋脾苗。該疫苗具有免疫效果顯著、抗體產生速度快及使用劑量少等優勢,但成本較高,常用于豬只的緊急預防接種。
第二,豬瘟細胞苗。將豬瘟兔化弱毒株與犢牛睪丸細胞接種,選擇其細胞培養物,對其進行冷凍干燥處理后,所得的疫苗為豬瘟細胞苗。該疫苗的抗體產生速度較慢、使用劑量較多,但生產成本較低、價格便宜,常用于豬只的超前免疫。
第三,豬瘟乳兔苗。將豬瘟兔化弱毒株用于乳兔中,對其進行無菌處理,通過乳兔的肌肉與實質臟器,進行豬瘟乳兔苗的制作。該疫苗的免疫效果顯著,注射四天后即可產生豬瘟免疫力,效果可持續一整年,但該疫苗不可與其他菌苗同時注射。
雖然豬瘟疫苗種類較豐富,且免疫效果良好,但由于我國豬場養殖規模不一,相關標準規范不完善,養殖戶易在豬瘟疫苗注射中表現錯誤操作,影響豬瘟疫苗的藥性發揮,導致免疫失敗現象,在豬場內出現豬瘟個體,甚至大面積豬瘟感染現象,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就此,豬場養殖戶在豬瘟防治中,需合理應用豬瘟疫苗,具體可注意以下幾點。
目前我國并未出臺專業法律法規,規范豬瘟的免疫程序,豬養殖戶需根據豬場規模、氣候條件與豬只狀況,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
針對仔豬來說,免疫的重點在于排除母源抗體的影響,選擇最佳的首免日齡。在母源抗體的影響下,仔豬在注射豬瘟疫苗后,一旦感染野毒,可能會導致免疫失敗。一般來說,母源抗體的效價處于1:8~1:64時,豬場可應用檢測技術,明確首免日齡;對于條件較差、并未引進檢測技術的豬場,可通過二次免疫或超前免疫的方法,開展免疫工作。前者是指在仔豬25日齡時注射4頭份的疫苗,在65日齡時注射第二次疫苗,劑量為3~4頭份;后者是指在仔豬并未吮吸初乳的情況下,注射豬瘟疫苗,結束后的一到三小時,再讓仔豬吮吸初乳。乳前免疫在我國養豬場推廣時間較長,應用效果良好。
針對種豬來說,種公豬需在春秋兩季進行免疫,每年進行兩次;種母豬需在產前產后的25~30d進行免疫;后備種豬需參照仔豬的免疫程序,在豬只達到8月齡配種前,對其進行一次免疫,后續免疫程序遵循種公豬或種母豬即可。
豬瘟疫苗的免疫流程復雜,注意要點較多,且均會導致免疫失敗。就此,免疫人員需做好免疫前后的管理工作,嚴格按照獸用生物制品的操作規范和疫苗說明書進行免疫。結合大量實踐經驗,豬瘟疫苗在免疫前后的應用需注意以下幾點:
(1)在注射豬瘟疫苗前,需檢測豬只的健康狀況,檢查豬只是否患有豬瘟、豬圓環病及豬流感等疾病,健康豬只可立即注射疫苗,而存在上述疾病的豬只,需在豬只恢復健康后進行免疫。(2)在豬瘟疫苗注射前后,嚴禁對豬只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或抗病毒藥物,如四環素及地塞米松等。(3)為強化豬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可在免疫前向豬只使用左旋咪唑等藥物。(4)在豬瘟疫苗注射15min內,需持續觀察豬只的狀況,在發現豬只出現過敏反應時,需立即注射腎上腺素,緩解過敏反應。
豬瘟疫苗的選擇受養豬場狀況影響,養殖戶需根據豬場的規模和是否存在豬瘟流行史,選擇合適的豬瘟疫苗,保障豬只的健康生長。針對規模較大且衛生狀況良好的豬場,可優先選擇豬瘟細胞苗或豬瘟組織苗;針對規模較小且衛生狀況不佳的豬場,需重點強化豬只的豬瘟抗體,避免豬場內部產生豬瘟傳染源,優先選擇豬瘟細胞苗;針對存在個別豬瘟病發的豬場,優先選擇豬瘟細胞苗;針對大面積豬瘟傳染的豬場,優先選擇豬瘟淋脾組織苗。
在合理選擇豬瘟疫苗種類的基礎上,養殖戶需控制豬瘟疫苗的注射劑量,較少劑量會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較大劑量不僅會加大成本,還會導致豬只病亡。豬瘟疫苗的使用量由疫苗種類和豬只體重決定。例如,豬瘟細胞苗的注射劑量需超過740RID;豬瘟淋脾組織的注射劑量需超過140RID[1]。
另外,在豬場規模化養殖背景下,養殖戶更注重母豬免疫,在確保母豬具備母源抗體的基礎上,為不同生長階段的豬只注射不同劑量的豬瘟疫苗。對于未斷奶仔豬或早期斷奶仔豬,豬瘟疫苗的注射劑量為4頭份;對長期斷奶仔豬,注射劑量為3~4頭份;對種母豬或種公豬,注射劑量為4~5頭份。
綜上所述,豬瘟疫苗的種類較多,且免疫流程復雜,易出現錯誤操作,影響免疫效果。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豬養殖戶需制定完善的豬只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前后的管理,合理選擇豬瘟疫苗的種類,并控制豬瘟疫苗的注射劑量,規范豬瘟免疫流程,保障豬只的健康生長,提高豬只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