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晨
(青海省大通種牛場,青海大通 810102)
牦牛主要的生長環境就是高海拔地區,結合其牧區的自然環境氣候、飼草料資源等優勢,可以應用舍飼與半舍飼育肥技術,充分利用牧區較為充足的飼草料資源,加強客觀方面的調配,實現牦牛養殖業和農業的有機結合。因此,要做好牧區牦牛舍飼與半舍飼育肥的準備工作,提高牧區牦牛的養殖效益,推動牧區牦牛的健康養殖及可持續發展。
在牧區牦牛的舍飼與半舍飼育肥工作中,要檢查整群放牧育肥的牦牛健康狀況,淘汰超過10歲、有消化系統疾病等無育肥價值的牛只,有效節省飼草料、人力、物力。同時要及時剪毛,保證同一組牦牛的體部盡可能相近,所以要與活重、膘情、性別等結合起來進行組群和編號。在肥育前期和每個育肥階段結束后進行測重,對其增重情況進行計算。舍飼與半舍飼育肥牦牛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防疫工作,防疫時要進行注射、驅蟲和藥浴,選擇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物。每頭牦牛每月要補充食鹽及添加劑0.5~1kg,補充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可以在圈舍內放置舔磚,讓其自由舔食[1]。根據育肥計劃和育肥牛只進行飼草,準備數量充足、質量好的飼草,進行麥秸的氨化和微貯,這是提高其蛋白質含量和適口性的有效方法。而且要提高鮮度和保存營養,必須青貯玉米秸稈、甜菜類及新鮮禾草。通常牦牛的飼料是玉米、麩皮、青稞、燕麥、大麥、高粱、豌豆、蠶豆、粉渣、油餅類等數量多而廉價的飼料,在混合調制后,可以適當加喂魚粉、骨粉、尿素等來補充蛋白質。
通常夏秋和冬春的牧場的利用時間為半年,這與牧草生長情況和氣候有關。每年4~5月的夏初,整群牦牛在分群后開始出牧,牧區由冬春牧場轉入夏秋牧場,11~12月的冬前轉入冬春牧場,但必須對圈存數進行清點。現在夏秋牧場的利用嚴重不足,冬春牧場利用過度,這是因為草場面積和氣候的影響,所以加大了草、畜供需之間的矛盾,季節性不平衡,使得冬春季牦牛掉膘嚴重,飽食存在問題。近年來,人們對牦牛乳、肉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市場價格逐年上升,出現了飼養牦牛比其他家畜經濟效益高的情況,所以牦牛的存欄數在持續增長,綿羊等飼養量開始下降。這就出現了在草地畜種結構中牦牛的比例失調問題,加劇了本就不合理的牛、羊比例,進一步擴大了冬春季牧場的草畜矛盾,超載、過牧的現象難以解決此,所以必須要對牦牛種群結構進行優化,對牦牛數量進行控制或減少,通過合理利用草地資源來提高牦牛乳、肉等產品量和經濟效益。在夏秋季牧場上,每10~40d牦牛群會搬遷一次放牧地,這與牧草的生長狀況、牛群的大小有關,但是其搬遷的方向和路線是基本固定的。通常兩放牧地的距離在20km以內,搬遷包括人、畜、帳篷設施等的同時遷移和人、帳篷設施等搬遷到新牧地,而牦牛群照常放牧,不隨人、物一起走兩種。人、畜、帳篷設施等同時遷移,在遷移途中牦牛群基本上就不會采食,需要在新牧地后才可以再放牧。人、帳篷設施等搬遷到新牧地,而牦牛群不隨人、物一起走,就需要照常放牧牦牛群,以后出牧的方向會越來越朝向新的牧地,向新牧地靠攏,晚上在新牧地收牧。在冬春季牧場上搬遷牧地時,會延長其間隔時間,一個冬春冷季里搬遷次數為2~5次,對于牦牛群小的,如果有條件可以進行一定量的補飼,當然,在冷季里也可以不搬遷[2]。
寒冷季節牧區牦牛必須要做好牦牛的補飼,這樣牦牛才不會出現落膘的情況,因為此時牛群的食物需求已經不能僅僅依靠草場來滿足,所以養殖戶必須盡早制訂冷季補飼方案。在進行補飼過程中,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適當地增補飼料,尤其是暴風雪天氣、寒冷天氣或牦牛膘情差等情況,這樣才可以真正滿足牦牛生長對營養的需求。
牧區牦牛飼養中牛犢的飼養也非常重要,通常為了保證牛犢的良好發育,牛犢要運用自然哺乳喂養的方式。因此,必須要提高母牦牛的泌乳量,所以母牦牛必須要身體健康,保證其可以飽食,并提高放牧地的產草量。在飼養剛出生的牛犢2周后,牛犢就可以自行采食草料,此時其采食牧草量較少,需要在3個月后逐漸加大牧草的采食量,6個月后牛犢斷奶,這樣母牦牛的身體狀況也有保障。牛犢斷奶后需要繼續增強對牛犢的補飼,保證牛犢生長對營養的需求,有利于牛犢的正常生長[3]。同時養殖戶需要控制好飼喂量,防止出現營養過剩的情況,因為一旦母牛過肥,就會直接影響到母牛的配種,其受胎率大大降低,所以要引導牦牛進行適量的運動,為牦牛的健康提供保證。
牦牛養殖的主要方式就是放牧,現在牧區牦牛養殖開始作用舍飼與半舍飼育肥技術,不僅可以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防止破壞生態環境。而且還可以為牦牛生長提供更好的條件,所以要做好育肥技術的準備工作,定期進行搬遷,不斷強化其管理工作,注重冷季補飼、牛犢的飼養管理等,以此來提高牦牛養殖的經濟效益,并保證其生態效益,這也是現代牧區養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