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磊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達州 635000)
大多中小養殖場在選址時以自身便利為主,多建在主干道附近,與村莊和與其他養殖場距離過近,不考慮地形、氣候的影響,不利于養殖場生物安全。
部分中小養殖場建設過程中未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統一建設、規劃,布局混亂,存在圈舍間距過近,入場消毒池大小參差不一,場區凈道、污道未分離或存在交叉現象。
目前養殖場畜舍降溫濕簾使用率很低,通風效果差,主要以排風扇和窗戶進行。保溫采用煤爐、烤燈取暖,畜舍溫度難以準確控制。
大多數養殖場未嚴格按管理制度執行,個別養殖場管理制度匱乏甚至沒有。養殖檔案填寫不規范、不及時,未嚴格按照養殖檔案管理制度執行。養殖場人員沒有按照規定對獸醫、飼養員進行培訓,部分養殖場進行培訓,也多以飼料、獸藥廠家組織的知識講座為主,培訓內容局限性強,不能有效的獲得更專業的養殖技術知識。
養殖場普遍沒有科學、嚴謹的消毒方案,部分養殖場消毒制度缺乏。無固定消毒、間隔時間,消毒器械單一,部分養殖場僅有手動噴霧器、熏蒸設備、高壓沖洗設備等。此外消毒不全面,僅對養殖區進行消毒,未進行環境消毒。最后圈舍消毒不徹底,消毒前圈舍未進行徹底的清掃,外來人員、車輛等未按消毒制度照嚴格執行。
養殖場免疫程序制定者理論水平、實踐經驗參差不齊,沒有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有免疫程序的養殖場因防疫成本問題會減少免疫次數。養殖場由于缺乏獸醫人員依賴飼料廠、獸藥場的技術人員對本場動物疾病進行診療,動物用藥不規范,診療效果不穩定。
中小規模養殖場對糞污處理技術接受程度較低,主要以自然沉淀為主,隨著規模的增大污水處理逐漸開始趨向無害化、多樣化的綜合處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的方式主要采用深埋法和化尸窖法,焚燒、化制、發酵等無害化處理方式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設備投入,在中小規模豬場推廣困難。
第一,養殖場生物安全監管配套法規不健全,法律法規缺乏。我國目前還沒有針對養殖場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規及管理規范,國家也沒有出臺有關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的技術標準,養殖場在實施生物安全管理時沒有可以依照參考的標準,工作盲目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養殖場的發展壯大。
第二,養殖場生物安全監管執法不到位。生豬養殖場分布面廣,數量龐大,動物衛生監督所人員有限,同時還要承擔防疫、檢疫和技術指導等工作,對養殖場進行全面監管存在顧此失彼等諸多問題。
第三,生物安全涉及范圍廣。養殖場生物安全是個系統工程,涉及農業部門、國土部門、環保部門等多個執法部門,分段管理出現問題時各部門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現象,監管難以真正到位。
(1)促進中小規模養殖場轉型升級,提高養殖水平。豬場的選址規劃布局符合地方政府對畜牧業的整體規劃,場區建設布局滿足環保、防疫、防火等各種要求。加強養殖場結構性生物安全建設,場內各功能區之間種植綠化帶進行隔離,避免交叉污染,場區排水設施雨污分離,養殖場道路污道、凈道分離且沒有交叉。加強養殖場操作性生物安全建設,健全養殖場內部管理制度,嚴格按照制度要求進行生產實踐。定期對養殖場從業人員進行生物安全知識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生物安全意識,提高養殖場管理水平。
(2)加強規范消毒,明確消毒對象,選用合適的消毒藥及對應的消毒方法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結合養殖場自身的防疫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嚴格按照制定的免疫程序對本場豬只進行定期免疫接種,同時佩戴免疫耳標,建立免疫檔案。
(3)嚴格執行無害化處理,規范處理技術,加大中小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技術的創新與推廣,防止對周邊環境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建立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鼓勵中小養殖場建立共有的無害化處理設施,減少小規模養殖戶的設備投入資金壓力。
(4)組建新型養殖模式,提高養殖規模,實行標準化養殖,提高養殖場抗風險能力。加快養殖場準入退出機制建設,促進養殖業轉型升級,為生物安全體系標準建設打基礎。
(5)加強生物安全法治化建設,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健全生物安全管理體制,規范生物安全工作體系,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健全執業獸醫準入制度,明確執業獸醫的從業范圍,加快執業獸醫隊伍發展壯大,引導條件符合的鄉村獸醫向執業獸醫發展。
(6)引導全社會參與促進生豬養殖業良性發展。搭建現代化宣傳平臺,宣傳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識,提升養殖業和社會大眾對動物疫病和生物安全的認識。加強對重大動物疫病、食品安全問題等突發事件的引導,努力為獸醫公共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