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靈華
(扶綏縣龍頭鄉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扶綏 532101)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雞鴨魚肉等成為人們的日常伙食,其食品安全問題自然也被人們擺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因此,現如今,不光是畜禽防疫部門加大對畜禽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廣大人民群眾也更為關心此問題。鄉鎮畜牧獸醫站在傳遞國家畜禽的各類防治政策中扮演著至為關鍵的角色,它直接聯系著養殖戶,可以為養殖戶的畜禽提供快捷有效的診治,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鄉鎮畜牧獸醫站的有關工作者更應該不斷學習,努力改進各項工作,爭取為各家養殖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畜牧養殖業迅速發展的同時,養殖戶們的收入也呈逐年上漲的趨勢,與此同時,畜禽疾病的受關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在我國,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場所之一為鄉鎮,且養殖場以個體單位居多,縱觀當前養殖業現狀,規模小且養殖數量少是最為明顯的特點。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養殖戶都不是很了解養殖專業知識,因此,當面臨畜禽疾病時,他們并不能有效地進行治療與防治,及時準確地分析出治療方法,從而致使其經濟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失,養殖積極性也被大大的地擊了。所以,建立和完善鄉鎮畜牧獸醫站至為重要,一方面,它可以較為廣泛地傳遞國家有關畜禽方面的政策給養殖戶們,為眾多養殖戶的畜禽提供快速有效的診治服務;另一方面,它可以及時有效地控制畜禽疾病的蔓延,減少畜禽的死亡數量,在較大程度上保證畜產品的質量,它還可以通過幫助養殖戶來提高其養殖積極性,進而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收益。
(1)病因
主要因突然受寒而引起。如畜舍條件差受賊風侵襲。
(2)病狀
病豬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不食,怕光流淚,眼結膜充血潮紅,初流清鼻液,后變為粘性,打噴涕;皮溫不均,耳尖鼻端及四肢下端發涼;體溫升高達40℃以上;心跳、呼吸加快;多數發生便秘。嚴重的出現寒顫,行動不穩。
(3)治療
以解熱鎮痛為主,加強飼養管理。病初或病情較輕者,可選用30%安乃近、復方氨基比林、水楊酸鈉、安痛定等注射液按說明用量,肌肉注射,每日一次。病情較為嚴重時,為防繼發感染,應用上述藥物配合抗菌素肌肉注射。必要時配合輸液和對癥治療。
豬使秘是由于腸管的運動機能減弱,導致大量腸內容物停滯在大腸引起水分高度吸收所致。
(1)病因
長期喂給粗糙劣質不潔飼料,缺乏青綠飼料,同時飲水不足是發生該病的主要原因,也常繼發于腸道寄生蟲病和某些細菌、病毒性傳染病。
(2)病狀
病初食欲減退,飲水增加,排類減少,病畜常作排糞動作,但糞便很少或無類排出,排出的類便干硬呈球狀,表面常有灰色的粘液。當直腸粘膜受損時,球表現常混有鮮紅的血液,嚴重排糞困難時可造成病豬肛門脫出(即脫肛)。
(3)治療
立即停止喂粗料和精料,喂給易消化的多質飼料病狀較輕,尚有食欲時,可內服瀉劑(如硫酸鈉、清熱通便舒、通便散、植物油等)。病狀嚴重時,可用解熱鎮痛藥安乃近配合腸動力藥(如胃腸力通)肌肉注射,也可用復方慶大霉素肌肉注射。
腹瀉是以排糞次數增多,糞便稀薄如水樣為特征癥狀的疾病。
(1)病因
是胃腸粘膜重劇性炎癥,所以造成胃腸粘膜重劇性炎癥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原發性的和繼發性的。原發性因素是:飼料霉爛變質,飲水不潔,化學藥物及有毒性植物中毒等。繼發性因素主要是某些傳染病(如豬瘟、仔豬付傷寒、大腸桿菌病等)和寄生蟲病(豬蟈蟲病)。
(2)病狀
患畜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大減或廢絕,結膜初潮紅后黃染,口腔干熱具惡臭,腹瀉、糞便稀薄如水,嚴重時混有血液、粘液,組織碎片及未消化的飼料,腹瀉時期腸音增強,可聽到流水音,病至后期肛門失禁,病豬不斷作排類動物,但無類排出。全身癥狀表現為機體脫水、消疲、皮膚彈性降低,眼球下陷,皮溫不整,耳尖四肢發涼,縮腹,鼻盤出汗;后期病豬高度虛弱,步態不穩,有不同程度腹痛癥狀及全身肌肉抽,呼吸無力,有時見嘔吐,體溫升高。
(3)治療
以殺菌消炎,清理胃腸,解除中毒為主,輔以對癥治療。殺菌消炎:病豬有飲欲時,可選用磺胺脒,痢特靈,氯莓素飲水,一日兩次。清理胃揚:當排類遲緩,糞便具惡臭時,要用植物油或人工鹽導瀉,對腹瀉不止的,可用止瀉藥控制繼發感染:用抗菌素肌肉注射。對癥治療:機體嚴重脫水時,應及時補液(可選用生理鹽水或等滲葡萄糖液),為防止酸堿中毒,可在輸液時同時加入5%碳酸氫鈉200~400ml。
胎衣不下是指分婉后不能在正常時間內將胎衣完全排出,牛胎衣正常排出時間為產后5h。
(1)病因:
起胎衣不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妊娠期飼料營養不全、胎兒過大導致產后子宮收縮無力;母畜在妊娠時患有慢性子宮內膜炎導致線毛膜與子宮粘膜粘連;產仔時,胎衣被收縮的子宮角及子宮頸所擠住。
(2)病狀
胎衣不下分全部不下和部分不下兩種。全部不下就是整個胎膜都存留在子宮內,部分胎衣不下只是一部分絨毛膜不脫落。全部胎衣不下時,懸垂于陰門外的胎膜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稍突起的暗紅色的胎兒胎盤,隨胎衣腐敗分解(1~2d)發出特殊的腐敗臭味,并有紅褐色的惡臭粘液和胎衣碎塊從子宮排出。部分胎衣不下時,只是一部分胎兒胎盤粘附在母體胎盤上或停滯在子宮內,而不被發現,當腐敗產物被吸收后,可見體溫升高,食欲減退或停食,泌乳量減少,如不及時治療,可并發敗血癥而死亡。
(3)治療
按病情使用藥物及手術剝離:
①藥物療法:注射子宮收縮藥-垂體后葉素或催產素,劑量為8~10ml;或靜脈注射10%氯化鈉溶液300~500ml,或者用3000~5000ml子宮灌注。
②手術剝離:術前先用0.1%高錳酸鉀溶液將陰門,陰道沖洗干凈,將指甲剪短磨光,手臂消毒,涂上植物油,順陰道伸入子宮與胎膜之間,由外向里順序輕輕剝離,不要把胎衣扯碎。為便于剝離,可注入10%氯化液1000~2000ml。最后送入緩釋消炎抗菌藥(如金霉素、四環素、青霉素)。
(4)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增加妊畜運動,注意飼料營養全面,做好布氏杄菌病等影響母牛妊娠疾病的防治工作。產后喂給羊水或益母草紅糖水(益母草250g,加水2500ml,煎汁后加入紅糖1000g),可以促進胎衣脫落和促進子宮早日復原。
口炎是口腔粘膜的表層炎癥,偶爾也有發生水皰性或潰瘍性口炎。
(1)病因
多由于飼料中混有木片,或尖銳金屬等雜物造成;或服用高濃度的刺激性藥物,如冰醋酸,酒石酸銻鉀等;吃了有毒植物誤飲氨水,維生素缺乏等,都可以引起本病。此外可繼續某些傳染病例(如口蹄疫病等)
(2)癥狀
不愿采食堅硬的飼料,咀嚼緩慢,嚴重時完全不能采食,流涎。開口檢查,疼痛反應感,粘膜潮紅、腫脹,口溫增高、有厚膩舌苔、氣味惡臭,有的口粘膜上有水皰或水皰破潰后形成的潰瘍。
(3)防治
加強飼養管理,精心喂養,飲水要衛生,不喂帶芒的草料和嚴防損傷口舌的刺激性異物進入口腔。本病采取如下治療:
①洗滌口腔:用1%食鹽水一日數次洗口。口腔惡臭,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唾液分泌旺盛,用收斂劑,如1%明礬溶液洗口。
②口腔粘膜潰爛或潰瘍結痂用消毒鉗將結痂揭落,然后用棉花蘸紫藥水涂擦。早晚各一次,同時結合使用青霉素、鏈霉素根據患羊體重治療,連續2~3日就可治療。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畜牧養殖的主要區域為鄉鎮,而養殖業又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所以,加快完善鄉鎮畜牧獸醫站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而言,必須要強化對養殖戶的培訓,增強其疫病防范與防治意識,著力提高獸醫站獸醫的診治水平,建立健全畜禽疾病的防治機制,將提高動物食品的安全性能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在確保食品安全同時,盡可能地幫助農民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