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蘇州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蘇州 215000)
在當下這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中,工廠規模不斷擴大,在為企業創造更多經濟效益的同時,廢氣、廢水的排放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容易引發各種疫病,若畜牧養殖中動物的健康受到傷害,大量動物產品在市場售賣,被人體食用后,便會對人們的身體帶來不利,同時也會阻礙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為了控制住疾病的傳播,需要做好產品的檢疫工作,對動物產品質量進行檢驗,為人們的食用安全性提供可靠的保障。就目前而言,我國曾經出現過幾次重大的動物疫病事件,如:禽流感、非洲豬瘟等,因病毒擴散速度快,許多動物均受到了疫病的侵害,整個動物產品市場也出現了一定的波動。為此,畜牧獸醫工作者應予以更多的重視,將重點放在防疫工作的實施中。不過,在基層動物防疫檢疫工作中,仍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如:設備落后、人員專業水平不高等,這些因素均會影響到基層動物防疫檢疫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基于此,相關部門應不斷完善檢測網絡系統,合理使用現有的資源,彌補以往檢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開展動物疫病檢測工作,可有效控制住動物疫病的傳播,從而降低動物疫病的發生概率。通常情況下,環境是疫病傳播的主要方式,為此,在動物疫病檢測過程中,需要對動物近期的生活環境進行分析,觀察動物的行為表現,選用恰當的方法來完成疫病的預防與檢測工作。此外,在動物疫病檢測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來完成各項操作,做到準確無誤,提高動物疫病檢測工作的質量。通過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了解當前所流行的動物疫病發生的特點以及對動物身體健康所帶來的危害,具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為此,相關工作人員應提高警惕,保持認真、謹慎的工作態度,完成動物疫病檢測中的各項工作,獲取更多可靠的數據信息[1]。
為了確保人們的食品安全,在動物產品進行交易市場前,必須對產品的質量進行檢測,對于已經存在感染疾病或處于觀察期的動物均不能進入市場當中,若人們誤食,有可能會對身體健康帶來傷害。為了有效對動物疫病進行防控,需要提前完成動物預防接種工作,不僅能降低疫病的發生概率,還會控制住病毒的傳染。基層專業防疫員作為動物防疫檢測工作的主要執行者,應將工作場所深入至各大養殖場、農村散養戶中,使用正確的操作方式,來完成動物疫苗預防接種工作,確保動物產品的食用安全。近年來,我國科技力量不斷強大,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在各行各業中均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為防止動物疫病的出現,養殖戶應使用規范性動作,合理運用養殖技術,做好動物疫病的防治措施,以敏銳的洞察能力,觀察動物的行為以及活動情況,對動物的身體情況作出正確的評估。可以說,動物疫病檢測工作的實施,能夠阻斷受污染類動物產品流入市場,確保人們的食用安全。
一般情況下,因地區的不同,養殖戶所選用的養殖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其中,散戶養殖、規模養殖兩種方式所使用的頻率較高。為此,在動物疫病檢測過程中,應根據當地實際養殖情況,制定符合現狀的檢測方案,確保其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價值。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較多的信息化設備已經逐漸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為了達到預期的檢測效果,可根據養殖戶區域的分布、養殖方法的不同,建立完善的疫病檢測網絡體系。在該體系下,相關工作人員能夠更加直觀的監測到重點養殖部位,對下一步動物疫病檢測工作的實施進行規劃。
基層動物防疫工作主要包括申報檢疫、進行檢疫、檢疫監督等事宜。一般情況下,動物檢疫主要存在兩種方式,分別為內檢、外檢,與之相對應的負責部門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兩者分別由我國獸醫部門、國家質檢總局內部相關人員來負責。為確保動物產品的食用安全,需要在產品流通市場前完成申報檢疫工作,根據檢驗設備的使用原則,向有關人員匯報動物信息。待申報檢疫獲得批準后,由當地動物檢疫部門指派專業人員對所申報的動物進行檢疫。根據動物產品使用途徑的不同,選取恰當的檢疫方式,待檢疫結果合格后,檢疫部門應提供相應的合格報告書。相反,若檢疫結果不符合規定,需要另行處理。對于需要屠宰的動物,也需要提前完成檢疫工作,確保動物身體健康后,方可投入到使用當中[2]。
為確保動物檢疫工作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對檢疫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杜絕質量不合格的產品進入市場,以免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傷害。不過,就目前而言,檢疫人員存在短缺,相應的監督體系還不夠完善,需要后期進行整改,將檢疫監督落實到每一個工作細節中,以此來彌補以往檢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綜上所述,動物產品質量關乎著人們的飲食健康,相關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做好動物產品的檢疫與監管工作,將動物傳染病、寄生蟲的傳播扼殺在源頭。作為檢疫工作的主要執行者,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努力學習更多的檢疫技能,使用正確的操作方法,來完成動物檢疫中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