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會彬 王玉琴 丁鴻祥 張伊陽 張智凱 張建坤 周 武 王藝盼
(河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國家層面曾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畜牧業,推廣健康養殖方式,推行養殖小區規范化生產,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1]。
為改善農村養殖環境保證農村畜牧業增產增收,結合未來畜禽養殖業的發展趨勢和政府意向,河南科技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試圖在此處規劃一個畜牧養殖示范小區,幫助農戶改善養殖理念,實現科技助力,精準扶貧。本文就針對畜牧養殖小區建設的可行性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做一個簡要論述。
紅里村是汝陽縣歷來已久的貧困村,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劉店鎮北部,占地面積約7km2,山多地少,地形復雜,且水源嚴重短缺。全村有590余戶,共2680人,由紅里村、肖村、牛溝村、九間房村、霍家溝村5個自然村組成。
調查發現,當地村民完全靠天吃飯,村內基礎設施薄弱,經常出現人畜飲水困難和糧食減產減收等情況。由于農耕機械無法在丘陵坡地上使用,致使種植業呈現品種單一、產量低、成本高的現象。養殖業則呈現規模小、技術弱、效益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后的狀況。
紅里村的廣大養殖戶,在選種方面普遍存在選種單一,品質低下的問題。品種是畜牧業生產成的關鍵,直接影響著養殖業的成敗。要生產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畜產品必須有優良的品種。從專業化的角度來講,過于單一的養殖品種,使得畜禽品種雜交不合理,造成了畜禽群體整齊度差,不能發揮出雜種優勢的重要作用[2]。
調查發現,畜禽養殖產生的大量污物,被隨意的排放處理。在建設畜禽養殖舍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合理的規劃,養殖舍內無相應的糞尿處理設施。部分養殖戶未對不同飼養物種進行明確的場地劃分,形成多物種畜禽混養的局面,容易導致各種疫病交叉感染,發病致死。
加速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有利于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提高畜產品質量,確保畜產品安全以及能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因此,發展養殖小區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最好的切入點和最基本的途徑[3]。
該地區飼草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有利于本項目的實施。當地農民喜歡養牛,在發展肉牛養殖時通過過腹還田,提高土地肥力,還可以減少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實現農副產品和農作物秸稈的轉化增值。
通過走訪其他地區的養殖示范小區以及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分析發現,養殖小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污染日益嚴重。養殖場環保設施不夠健全,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致使畜禽糞便隨便堆放,污水隨意排放,周遭環境受到污染。
(2)選址不合理。廠區建設未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國家產業政策、環境保護政策以及相關行業規范的指導下選址建廠。隨意選址,任意布局,既不能保證畜禽健康生長所需的必要條件,又給畜禽傳染病控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3)管理混亂。養殖小區內,飼養管理制度不健全,相關發展政策未能落實。不能真正的形成規范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的養殖模式。此外,不健全的防疫制度增加多了種畜疫病交叉感染的幾率。
首先,畜牧養殖小區的建設應本著“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范管理”的原則,請畜牧技術部門科學地設計建區方案,按不同畜種分建專業性小區,不能搞“混合”小區。可以參照規模化養殖場的建筑布局,探索解決環境污染的途徑,以實現小區可持續發展。其次,小區要配備專職獸醫技術人員和相應的獸醫設備及消毒治療藥品,嚴格程序化防疫。飼養人員經常觀察畜群,發現病死畜禽及時檢出,做無害化處理,有疫情及時上報獸醫人員。還應加大力度提高養殖戶養殖技術水平,正確引導其科學養殖。
在農村養殖業和種植業一直以來是農民的生存之本。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效益和競爭力是促進農村畜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