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吉林省長嶺縣三縣堡鄉畜牧獸醫站,吉林長嶺 131521)
近年來我國的豬病疫情頻繁發生,尤其是2019年上半年,由于非洲豬瘟病的發生,很多養殖場都遭受了重大的經濟損失,也給豬肉價格帶來了明顯的波動,只有進行疫病的控制,才能夠促進養豬生產行業的健康發展,提高養豬場發展的規模效益,降低多種感染和繼發感染的發生頻率。
目前豬疫病正在朝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多種感染、繼發感染、呼吸道疾病、繁殖障礙、系統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等,發病率都比較高,進行豬病防控要在多種病因存在的情況下,進行正確的診斷、提早的預防。只有全面進行現場了解,對于豬病的癥狀進行詳細觀察,并配合相應的解剖觀察等等,進行系統性分析,找尋目前疫病流行的相應特點與發展規律,對于癥狀和病理進行統籌分析,結合實驗室的具體檢查結果對于豬病的發病原理、發病機制、發病癥狀,進行分離、測定、檢驗、監測,最后形成正確的治療依據,才能夠全面提高豬病發展規律的把握程度,對于疫病的種類進行精細化的劃分,找出疫病防治過程當中的主要矛盾。
養豬場相對于散養豬戶來說,本身的防疫和管理水平比較高,對于污染的控制也比較有效,但是,仍然需要建立相應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做好飼養工作、選種工作、檢疫工作、環境凈化工作等等,全面提高養殖的科學化水平。
生物安全理論是目前學術界對于家畜養殖健康管理的最新理論之一,該理論強調獸醫管理在養殖過程當中的應用,通過嚴格的消毒、隔離、控制,對于疫病進行有效的防控。
一方面,從病源角度進行嚴格的控制,提高消毒的頻率,并提高消毒的徹底性,避免病原進入到豬群,從源頭上對于發病原因進行控制,盡可能降低豬場受到污染的概率,對于原微生物進行全面的消毒,并充分認識其危害,對人和環境進行有效的隔離與控制,實現多層屏障設置,在豬只生長的最佳期限為其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另一方面,生物安全防護體系強調,對于已感染豬病的隔離和控制,在經濟成本管理控制體系下,全面提高豬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能,提高出口競爭能力,并從經濟角度對于獸醫防疫工作進行統籌分析。這種管理方法可以充分考慮土地、水源、空氣、環境等綜合因素,預防豬病發生。
良好的生長環境是促進豬群健康生長的基本條件,因而,在進行日常飼養管理的過程當中,養殖人員要保障豬舍的干燥、清潔、衛生。(1)用消毒藥品定期對豬舍環境做好消毒,并通過排風扇、新風系統、換氣扇等等,對豬舍的通風情況進行改善,避免由于糞便堆積,導致氨氣濃度過大,影響豬舍空氣的相應質量。(2)根據氣溫、氣壓、濕度的變化,進行相應的空氣質量改善,冬季做好保暖工作,夏季做好降溫工作,如豬群密度過大,還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豬場養殖員要為豬只提供全面、健康、均衡的營養保障,豬只要攝入充分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維生物、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等,保障在各個生長階段,都可以獲得充分的營養物質,增強營養的均衡性,在骨骼生長階段加強鈣質補充,在后期育肥階段加大碳水化合物攝入,提高其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同時,也要對飼料的質量進行嚴格的把控,盡可能選用新鮮原料,避免飼料發霉變質,含有真菌霉素,導致豬的消化道受到危害。
養豬場還要進行階段性的養育工作,按照產房和保育階段,進行“全進出”管理,盡可能減少母豬與子代之間的疾病感染,同時,通過不同日齡豬群的分批管理,削弱不同代際之間豬仔的相互交叉感染概率[1]。有條件的規模化養豬場,可以通過及早使用精細化飼料的方式,盡可能減少母豬與子代之間疾病的傳播。在豬仔引進的過程當中,要對其進行隔離觀察,尤其是在外部引進的過程當中,要對其進行疫苗接種進行體內體外的驅蟲,有條件的養豬場要盡量堅持“自繁自養”原則。
檢疫檢驗與疫苗接種是預防豬病感染的最關鍵措施之一,可以提高豬的特異性抵抗能力,尤其是在大規模疫病傳染的過程當中,可以顯著提高豬仔的健康水平。
一方面,養豬場要根據自己所在地區目前所流行的傳染病類型,選擇合適的接種疫苗種類劑,要避免忽視疫苗接種,導致豬只患有流行疾病,也要避免盲目接種,導致運營成本增加,或影響豬只的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養豬場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選擇可靠的免疫接種方法,并根據階段性養育原則,對于免疫程序進行靈活的調整,保障疫苗的質量,對疫苗的稀釋程度、免疫操作人員的標準化流程,進行合理的管控,對合理的藥物預防流程進行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母豬產仔前后、哺育仔豬、育肥階段,進行優化管控。
綜上所述,豬場豬病防控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只有進行全面的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做好環境控制飼養,控制接生、控制疫苗防治工作,才能夠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從本文分析可知,研究豬場豬病防治,有利于我們從發展的角度,看待目前豬場養殖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我們要加強系統性研究,做好豬瘟預防以及凈化工作,提高管理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