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智
(蒼溪縣白山鄉畜牧獸醫站,四川蒼溪 628431)
癥狀:自然感染潛伏期5~9d,有可能更短,臨床實驗感染則為2~5d,發病時體溫升高至41℃,約持續四天,直到死前48h,體溫始下降為其特征,同時臨床癥狀直到體溫下降才顯示出來,故與豬瘟體溫升高時癥狀出現不同,最初三至四日發熱期間,豬只之食欲,顯出極度脆弱,豬只躺在舍角,強迫趕起要它走動,則顯示出極度累弱,尤其后肢更甚,脈搏動快,咳嗽,呼吸快約三分之一,顯呼吸困難,漿液或粘液膿性結膜炎,有些會引起帶血之下痢,嘔吐,往往發熱后第七天死亡,或癥狀出現僅一、二天便死亡。在耳、鼻、腋下、鹛腹、會陰、尾、腳無毛部分呈界線明顯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腫脹,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邊緣褪色,尤其在腿及腹壁皮膚肉眼可見到。直腸壁深處有暗色出血現象,腎臟有彌漫性出血情形,胸膜下水腫特別明顯,及心包出血。和普通豬瘟癥狀很相似,要注 意做好區別。
防控措施:
(1)及時處置:經檢測出非洲豬瘟病毒陽性的病豬,全群豬只全部撲殺,對撲殺生豬首先密封,挖深坑,先撒上石灰,在放入豬只,一層石灰一層豬只再進行掩埋,掩土要深達1.5m以上,并在表層及周圍撒上石灰或者用消毒藥進行消毒。 對圈舍糞便、剩余的飼料等殘留雜物等同樣要采取深埋處理。嚴禁農戶隨意丟棄或者自行處置,主要是農戶處置不當,容易造成病原擴散。
(2)徹底消毒:首先使用1~2%燒堿水進行滿圈潑灑,間隔兩小時再潑灑一次(一定要現兌現用,并潑灑徹底)。再用消毒藥進行全面消毒,開始每天消毒三次以上,經過一周在每天消毒一次,連續消毒42d為止。對飼養人員的衣服,鞋帽等以及接觸的物品也要消毒。對運輸道路及掩埋場所也要每天進行消毒一次。糞池是重難點,因為病毒在糞液中的存活時間也比較長,要徹底消毒比較困難。對發病周圍農戶也要每天消毒。消毒藥3d更換一次。
(3)封鎖隔離:首先封鎖該區域,對周邊根據地理條件設卡進行檢查消毒。對發病區域的生豬采取隔離觀察的措施,嚴禁流出,也嚴禁從外地引購生豬到相關區域。建議對該區域散養的雞、犬、牛、羊等動物也限制流出。對相關人員,車輛進行進出采取消毒措施,嚴防病毒向外傳播。對流浪犬只、野貓等,也要進行撲殺。盡可能減少人員物品流動帶來的傳播可能。 在農村散養地區,經過調研發現農村吃酒、走家串戶、理發、借物品使用、屠宰生豬、趕場等等活動,都可以將非洲豬瘟病毒傳播。堅持排查監測措施,確保早發現、早監測,早處置。
(4)嚴禁泔水飼喂。杜絕用未經高溫消毒處理的泔水、食物殘羹直接飼喂生豬,主要是因為含有非洲豬瘟病毒。多項統計表明,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泔水是非洲豬瘟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飼養過程中,防止生豬與傳染源接觸,可有效預防該病發生。參考外國的經驗表明,非洲豬瘟疫情主要發生在生物安全水平較低的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戶,應盡量杜絕散養方式。對于有一定設施條件的養殖場,應盡量做到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近期應盡量避免引進生豬。如需引進,則應該隔離觀察至少21d。
天氣原因也可以制約非洲豬瘟的傳播速度。在六七八九月,天氣炎熱而導致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速度很快,但是在進入九月十月以后 ,非洲豬瘟發病數量慢慢減少,十月底基本沒有發現再發病的情況,是否是因天氣冷的原因,導致病毒活躍性減弱,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在處理后四個月,經過徹底消毒,有農戶開始復養,并復養成功。規模養殖場要進行復養時 ,應先對本場進行采樣,經檢測沒有非洲豬瘟病毒陽性時,才可以復養。復養最好先養殖一到數頭哨兵豬,經過21d,哨兵豬沒有問題再進行大規模復養。規模養殖場最好能做到自繁自養,對仔豬來源才有把握,一旦開始飼養生豬,應將整個豬場封閉,嚴禁人員進出,一直到該批豬全部出欄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