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措
(長江源(可可西里)園區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治多管理處,青海治多 815499)
近年來,我國的牦牛養殖事業不斷發展,并成為了我國西部地區發展當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在牦牛養殖當中,對于疾病的控制十分關鍵,其中,消化系統疾病是經常出現的問題,也將直接關系到牦牛的增產與正常生長。對此,即需要能夠積極做好常見疾病發病原因的把握,做好針對性的治療。
2.1.1 發病原因
該病癥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原發與續發。具體的原因,即牦牛在進食時,對大量青料以及容易發酵的食料進行食用,該情況的存在,則使其胃部在短時間內具有大量氣體的聚集,胃部因此存在嚴重的膨脹情況,也將因此影響到呼吸系統。續發型病癥方面,主要的一項原因,即是牦牛前胃機機能存在減退的情況,在實際呼吸時受到阻礙,胃部當中的氣體存在無法正常排出情況,并因此出現反復性慢性膩氣。
2.1.2 病癥表現
根據類型的不同,該病癥還可以進一步分為慢性與急性兩種類型。其中,急性癥狀即是牛在進食一定時間后會出現發病情況,發病時間很快,在用手對牦牛胃部進行觸摸時,則能夠感覺到其胃部發出的一定鼓音,在身體機能方面因此受到阻礙。同時因體內缺氧而使呼吸存在較為急促的情況,病情嚴重時會因此死亡。慢性癥狀方面,續發性膩氣是主要的病癥表現,且該類型大部分是由急性轉變的。該病癥發病較慢,在治療后也僅僅能夠暫時的對牦牛癥狀進行緩解[1]。
2.1.3 治療措施
對于該病癥來說,治療的關鍵即是對處于牛體內的氣體進行及時的排除,以此保證其呼吸具有通順的特點。具體來說,該病癥的主要治療措施有:第一,排氣減壓。將牦牛帶到前高后低的區域,使用稻草對牛的瘤胃以及左鐮部進行擊打,以此對其胃部消化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使牛舌不停運動的情況下,對體內存在的氣體進行有效排出;第二,制酵消沫,將水同一定量的酒精攪勻后給牛喂服。可以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用醋以及生石灰,給牛喂服;第三,瘤胃穿刺。如牦牛在短時間內迅速發病,則可以使用套管針,在牛左鐮三角窩中心處穿刺瘤胃,在扎入后,通過套管孔的應用向外放氣。在此過程中,要做好速度的控制,避免出現放氣過快的問題,也需要同時對其注射性分類藥物,避免因此休克;第四,可以直接皮下注射氯化鉀、甲酸甲酯進行治療。
2.2.1 發病原因
對于該病癥來說,主要即是牦牛在進食時存在食物攝入過多的情況,因過多的食物無法在體內消化,在經過一定時間后,則將在牛的胃部當中堆積,使其胃部較長時間處于撐滿狀態,并因此很容易出現胃壁擴張的問題,導致功能性紊亂問題的發生。
2.2.2 癥狀表現
該病癥具有較快的發病時間,當牦牛過量進食幾個小時后則會發病。具體癥狀,即表現出后腿不停擊打腹部、流口水以及情緒不穩定的情況。同時,在實際治療時,牛的神經也將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需要能夠在實際治療時引起注意。
2.2.3 治療措施
在患病后,可以允許牦牛的自由進食,作為工作人員,要間隔30min對其胃部進行時長約10min的按摩。在按摩工作進行之前,可以喂服其一定的酵母粉,大約在350g即可,按照該方式持續操作,直至胃部存在的食物軟化為止。部分牛在服用酵母粉后,將會出現一定的產酸情況,對于該情況,可以將一定的食鹽添加在酵母當中,在對牦牛胃酸情況有效減輕的基礎上為其飲用。對于患病輕微的牛,在用藥5h后病癥即能夠恢復。如果病情存在反復情況,在治療7d后即能夠恢復體力。在具體治療當中,需要始終保持嚴謹性,避免出現對牦牛胃臌氣風險加劇的情況。如胃臌氣情況已經發生,則可以對其進行穿刺放氣處理,喂服其制酵劑[2]。
2.3.1 發病原因
對于該病癥,主要的發病原因,即是在日常管理時沒有做好對飼料的保管,在進食前,因沒有及時清除不容易進食的部分,而導致食道梗塞問題的發生。
2.3.2 臨床表現
當牛患有該病后,則會出現停止進食的情況,無法吞下食物,存在面部緊張、不斷搖頭的情況。
2.3.3 治療方式
該病癥在治療當中,主要的措施有:第一,打水法。在該方式中,即將胃管插入到牦牛的食道當中,對胃部當中梗塞的食物頂住,并將灌腸器放在水中,同胃管保持連接。之后,將水注入到食道當中,在此過程中做好把握,如果梗塞物存在移動情況,則需要對胃管馬上移動;第二,口取法。如經過檢查發現,牦牛胃部的食物梗塞在食道三分之一的位置,則可以通過口取法的應用開展治療。具體來說,將5%濃度30ml普魯卡因注入到牦牛的食道當中,在經過15分鐘后,將100ml植物油注入到其中,通過這部分措施的應用使梗塞無能夠從外部轉移到咽部,之后再取出梗塞物;第三,打氣法。在該方式中,在插入胃管、連接打氣筒后對胃管做好固定,之后將梗塞物推進胃部當中,實現對食道擴張的效果【3】。
在牦牛養殖中,消化系統疾病是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在實際養殖中,即需要能夠對該病癥引起重視,結合實際病癥類型做好治療措施的應用,保障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