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茂秋
(珙縣畜牧水產服務中心,四川宜賓 644500)
豬繁殖與呼吸性綜合征的強毒感染,屬于高度的一種傳染病,病發后會引發繁殖障礙與呼吸道的炎癥反應,對養豬場經濟效益產生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需要了解該疾病的臨床癥狀表現,做好臨床診斷與防治工作。
豬繁殖與呼吸性綜合征的強毒感染,以急性型與慢性型為主。急性型:在母豬發病過后會伴有體溫升高、完全頹廢或者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臨床癥狀表現,妊娠105~107d感染母豬,會引發流產、早產、木乃伊胎、弱仔、死胎等,流產發生率高達70%左右、死胎發生率為35%、木乃伊胎發生率為25%。個別的母豬在分娩過后會伴有著無乳、胎衣停滯、陰道較多分泌物等現象。產出新生仔的母豬,部分會伴有著運動失調、輕度癱瘓、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表現,產后1周之內有死亡率為40~80%[1]。月齡1個月的仔豬病發后呼吸道的癥狀較為明顯,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完全頹廢或者食欲不振,體溫升高至40℃以上,且還會伴有著腹瀉、眼瞼水腫、被毛粗魯安、機體消瘦、共濟失調等臨床癥狀表現。少數患病的仔豬耳部與體表皮膚會發紫。在斷奶前,仔豬的死亡率為80~100%[2];慢性型:該種類型疾病常發生于大規模豬場,一般會降低豬群生產性能,減緩生長發育的速度,降低母豬群的繁殖性能,削弱機體免疫能力,極易繼發性的感染其它細菌性或者病毒性的疾病。豬群極易病發其它的呼吸系統疾病,例如鏈球菌病、傳染性的胸膜炎等。
病毒分離,屬于診斷該疾病最具準確性的臨床診斷方法,它可通過應用至病毒分離樣品,如精液、睪丸、腦、胸腺、淋巴結、扁桃體、外周血的白細胞、骨髓、血清、血漿及各種臟器等。通常會選用活產仔豬或者死胎的腦、白細胞、血清、血漿、肺臟、脾臟等各個組織均漿混合物。通常用豬肺泡的巨噬細胞(PAM)、Marc-145細胞、CL2621、HS2H特定非洲綠猴的腎細胞實施病毒分離,上述細胞接種完病料后細胞會有病變發生。PAM的分離病毒,屬于最具敏感性細胞,該Marc-145細胞也對于病毒有著較高敏感性,可分離出多種毒株。接種PAM后,1-4d會發生細胞病變,通常為細胞圓縮、脫落、持續聚集、快速崩解。接種完Marc-145細胞后,4~7d細胞呈現灶狀且變圓,經膨大后皺縮脫落,促使灶狀空洞形成。接種完HS2H細胞后,24h后單層細胞有著較強折光性,會有部分細胞集聚成叢,單層細胞的表面突出。經48h后,細胞病變明顯,圓縮、大量集聚;3~4d,75%細胞病變,且細胞會出現溶解或者脫落,膨大體積,單層細胞松動,有空隙存在[3]。
血清學臨床診斷方法實際操作較為簡便,敏感性、特異性較高,包含著血清的中和實驗、酶聯免疫的吸附試驗、間接性免疫的熒光試驗、免疫過氧化物酶的單層試驗等。酶聯免疫的吸附試驗對于試驗條件方面要求相對較低,極易實際操作,診斷過程與結果判斷均有著快速、經濟、敏感、標準化等優勢,應用范圍較廣。
擇選本場淘汰健康母豬、育肥豬,處于無菌條件之下將新鮮巴結、脾臟、肺臟等各個組織取下,經高速搗碎處理后依據1:10比例,適量添加生理鹽水,以制作成為混懸液,阿計入0.3%濃度甲醇,確保病毒在能夠徹底失活,加入免疫的增強劑(組織的滅火苗)。豬首次應實施肌肉分點注射疫苗20~30mg,8d后二次注射,藥劑量為40~60mg,確保體內能夠有充足抗體生。二次免疫后的第10d,飼喂停止8h,只飲水,無菌條件實施動脈放血,經分離后獲取血清加入適量鏈霉素、青霉素,存儲于-18℃環境下。病豬每頭均一次性肌肉注射血清10~15mg,經14d后便可恢復健康。
病豬依照每kg的體重實施黃芪多糖0.1~0.2mg肌肉注射、清開靈5~10mg、磺胺間甲氧嘧啶鈉與氟苯尼考復方制劑0.1mg,1次/d,持續治療2~3d。
少數豬實施米火苗注射治療,密切觀察3~4d,注意與其正常的疫苗反應區分開來,觀察是否存在著異?,F象。若無異常反應出現,則除了分娩后的7d之內母豬與重胎的母豬,其余豬均需注射。未接受疫苗接種的豬群應當注射兩次,保證每次間隔的時間為4周;哺乳仔豬,應選擇7~15日齡時接種;后備豬,應于配種前接受2次接種,而后,每間隔4個月接受1次接種;母豬、種公應接受2次免疫,而后,每間隔4個月接受1次接種。
綜上所述,豬繁殖與呼吸性綜合征的強毒感染一旦病發,將會嚴重威脅著豬群的生命安全,給養豬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對此,需要養豬場能夠對此問題加以重視,加強對此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工作,若發現豬群有異?,F象,及時給予對癥的治療。